书城管理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
5626600000049

第49章 飓风之眼:银行体系陷入僵局(1)

在飓风的正中,空气通常是静止的,但房子四周的巨大风力把房子吹得越来越高,直到它到达了飓风的顶端;它一直处在那个高度,并且被吹到了远处。

——《绿野仙踪》“飓风”

呼之欲出的衍生品危机是另一个通常被比作天气状况的现象。2004年,金融顾问柯尔特·巴格利在其著作中写道:“乌云愈发深暗了,风整装待发,我们即将迎来一场金融飓风。”10年之前,克里斯托弗·怀特告诉议会:

从整体而言,由金融家构建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有着强有力的飓风般的特质。其范围与冲击力如此之大,卷走了流入经济体中的或现存的几乎所有的资本和现金。它莫大地讽刺了认为国家掌控着其信贷政策的理念。

马丁·维斯在2006年11月的一份投资通讯稿中指出,把衍生品危机称为“全球性的维苏威火山,可以随时并迅速地让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混乱……让大型银行破产……摧毁著名的保险公司……让对冲基金的所有投资泡汤……颠覆数百万普通投资者的投资组合”。

约翰·赫弗生动地描绘了狗虱的比喻。他说:“虱子将狗置于死地,同时自己也没了活路。”柯尔特·巴格莱也将衍生品危机视为银行自己种下的恶果。他在2004年的一篇著作中写道:

曾经,美国银行体系将放贷范围延展至具有生产力的农业和工业;而现在,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下注机器。在扭曲的利率、公股、货币等市场中博弈……摩根大通主导了美国的衍生品市场……摩根大通自己的衍生品总额达到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1.5万亿美元)的4倍。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位列第二和第三,其各自的衍生品总额分别为14.9万亿和14.4万亿美元。通货监理署(OCC)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前七大美国衍生品银行持有美国银行体系衍生品名义总量的96%。如果这些银行的衍生品发生重大问题,那就跟银行体系吻别吧。

马丁·维斯构想了这种崩溃发生的方式:

大型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经理人将赌注下在下跌的利率上,于是他们输了这场赌局。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债务,于是交易中的另一方——赌局中赢的那方,也没法收到资金。结果便导致资金同样不充裕的这些赢家也没法偿还自己的债务以及在一系列其他衍生品交易中的债务。突然,在这场没有任何政府机构或交易所机构可以阻挡的连锁反应中,几十个重大交易纷纷违约,每一个都引发了几十个其他违约。

你把辛苦赚来的钱存在你信任的大型美国银行里,这些银行承受了数以十亿计的损失,它们的股价跳水,而它们没有保障的抵押债务也受到了牵连。

抵押放贷人大幅收紧放贷政策,抵押资金消失不见,已经下滑的美国房市彻底沦陷。

衍生品101

加里·诺瓦克(前文中提到过他创办的将复杂事宜简化的网站)认为,银行体系陷入僵局的原因是其自欺欺人地将“衍生”资产视为不真实的资产;而实际上,这些不真实的资产已经吞噬了真正的资产。这一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监管放宽。当时政府监管被视为不理性的体制,因而商业不应受其限制。但是,监管犹如刑法,将其取缔意味着将商业拱手让予贼人。为安然公司和世纪通讯公司辩护的人大可在法庭上宣告其程序的合法性,因为其违反的法律本身已被撤销。政府监管阻止了没有真正价值的“娱乐货币”的出现,而一旦监管被撤销,“娱乐货币”便成为大势所趋。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应运而生,它们在“衍生品”的标签下被故意蒙上了让人难以捉摸的色彩。

在诺瓦克看来:“金融衍生品的公式如哲学家的作品,让企业管理者无法理解。”衍生品只是虚拟的赌注,却被当作具真实价值的资产买卖,而其发展规模让人震惊,甚至远超了任何真实存在的资产价值。退休基金与信托基金被带入了庞氏骗局,资金在衍生品的无底洞中转瞬即逝。原本有巨额信托资金支持的大学不得不收取高昂学费,因为它们的资金全部被套进了一文不值的投资之中。但企业管理者还是牢牢抓着他们的赌注。这些赌注“被赋予了自欺欺人的价值,因为一旦真相大白其便会万劫不复。”没人敢卖,也没人愿收,结果便是全球金融机构流动资金的短缺。当初,衍生品是为了市场流动性而推出的;可现在,它却将市场推入了停滞的僵局。

有人在一个名为“世界视窗”的博客中从另一个角度简化了衍生品问题。他认为:

任何曾去过拉斯维加斯赌城或曾在游船赌场上大赌过一把的人都完全能理解这一问题。银行设下赌局,将赌注押在了某些预设的机遇之上,就如同扑克赌局中的发牌员(银行把这叫作“将风险与衍生契约相对冲”)。在牌局的最终时刻,它们亮出手中的底牌时,它们要么输,要么赢。赢的可能是银行也可能是房产(这便是衍生契约条款的终结)。

我们这些小玩家可能只会输10美元或20美元,但银行在每一场牌局中押上的都是上亿美元。最糟糕的是,它们赌上了瘾,停不了手,而用来押注的根本不是它们自己的资金……

赢家离开赌桌时都是难掩笑意,你可以从它们手中的筹码看出他们赢到了钱;而输家总是静静走开,对于它们到底输了多少只字不提。如果银行利润丰厚(赢到了钱),它们会到处炫耀他们的衍生品契约大赚了一笔。但事实却是,这些投下大注的银行缄默不语,没人知道它们赌了多少,又输了多少。

我们被骗了。赌局也到了快要终结的时候。

讽刺的是,衍生品出售的初衷是为了给金融灾难上保。但如果真有金融灾难发生,相对应的各方(赌局另一面的各方,通常是对冲基金)应摊牌并出局。那些“买了保险”的人既蒙受了金融灾难,又亏掉了付出的保险金。为了避免这种后果,美联储与其他中央银行、大型私有银行联合会以及美国财政部一起,在暗地里习惯性地援助了那些输了赌局的各方。1998年,大型对冲基金长线资本管理破产时,它们便伸出了援手;2005年,它们显然又一次出手,但却悄无声息……

规模更大的衍生品危机

很久以前就有传言称,在通用汽车与福特汽车的债务被降级为“垃圾”(低于投资级别的债券信用级别)之后,2005年5月会有一场远超当年长线资本管理危机的衍生品危机。这些债务的降级会直接引发众多大型对冲基金的严峻问题。洛萨·科姆在2005年5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受到5月10日恐慌性抛售冲击的大型银行股与1998年参与长线资本管理金融援助的相同,并且这些银行都拥有大规模的衍生品投资组合,其中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高盛和德意志银行。通过这场恐慌,人们得知了这些银行不仅用其自己的资金参与了风险甚高的衍生品投机市场,而且它们迫于急需用现金挽救其日益恶化的状况的压力,也同时利用了投机风险更大的对冲基金,用现有的资金或自己筹资配售资金以参与那些没有登记入账的投资行为。在人人都追求高收益(高风险)的情况下,孤注一掷的财务状况、美联储的流动性泛滥以及低利率的利益限制影响,共同促成了近年来对冲基金数量的膨胀。毫无疑问,现在陷入困境的不仅是那些银行麾下的对冲基金,还有银行本身。

悲观人士警告:将有一场“规模远超当年长线资本管理的衍生品危机”。但科姆认为,大型衍生品投资的崩盘预言正被公开否认,因为任何不预先获得援助方案的银行或对冲基金,若承认其亏损,便会迅速崩溃。一位国际银行业界的内部人士表示:“毫无疑问,美联储和其他央行正暗地里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这一事实最早也要等到4月初(2006年)才会被公开。届时美联储和其他央行需要报告其货币供应量。”

我们已经认识到美联储在“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时,是通过“公开的市场操作”用记账项目创建资金的。这些资金被借入货币供应,从而使政府债务“货币化”。然而,如果美联储正大规模印钞的事实被传开,警钟便会响起。投资者会纷涌将美元兑现,从而冲垮美元与股市,重蹈第三世界曾发生的悲剧。怎么办呢?显然美联储选择蒙住这个警钟——它宣布2006年3月将不再公布M3报告。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M3是衡量货币供给的主要指标,并一直被公开披露(如图5所示)。全球市场依据这一指标确定美元的稳健。

图51909年(160亿美元)—2006年(超过10万亿美元)年末M3货币存量总量

数据来源:babylontoday.com

金融分析师罗伯·卡比在2005年一篇名为《大幻觉》的文章中写道:

2006年3月26日,联邦储备局将不再公开M3货币总量报告,也不再公开下列数据:大额定期存款、购回协议以及存于欧洲非美国银行的美金……而我们恰恰需要通过这些有价物来判断美联储货币化程度的蛛丝马迹——在有此需要的情况下。

一位化名“虎克船长”的评论员指出:

这与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关上“黄金窗口”具有同样重大的影响。我们都清楚那之后发生了什么……看上去就像是要在世界上建起第二个魏玛共和国……曾经的美国即将变成美利坚人民共和国,你们会对此表示欢迎吗?……总之,我们从美国货币机构那里又获得了一个“重大讯号”,那就是,游戏规则将再次发生颠覆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