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
5626600000050

第50章 飓风之眼:银行体系陷入僵局(2)

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关闭全球“黄金窗口”,而罗斯福总统在此之前已经关闭了国内“黄金窗口”,游戏规则的改变是为了保住破产的私有银行体系。而美联储拟在2006年打破其公开惯例,似乎也是出于同一个目的。很快就有传闻说美联储将疯狂印制价值2万亿美元的新美联储钞。原因何在?有些分析人士归因于日益恶化的衍生品危机,有些则认为是房产危机,但也有传言认为第三场飓风已迫在眉睫。伊朗宣布其将在2006年3月建立流通欧元的石油市场(或称“交易所”),打破了1974年欧佩克定下的仅以美元交易石油的约定。阿拉伯一份在线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伊朗交易所会将美元推入崩溃的局面,随后可能会使美元经济又一次面临20世纪30年代一般的大萧条。”罗伯·卡比写道:

如果持有数万亿美元的日本及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不再需要美元(或需求量大大减少)用以购买石油……然后开始大规模兑现美元债务,那在我看来,美联储肯定需要印钞赎债——这自然就意味着大规模的货币供给量膨胀(可以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吗?)——而这肯定会体现在M3货币或其相关报告的数据中。美联储到底会为金融体系注入多少资金,我们大概会被“蒙在鼓里”。

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将政府债务兑现并非新招。在国债无路可销时,美联储通常会介入,印发美元购进国债。与往日不同且让分析人士警觉的是,这次整个过程都是幕后操作,毫无公开性。《每日清算》的娱乐评论员理查德·汤丁(笔名莫甘布大师)在2006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上周,美联储突然印发2万亿美元现金的传闻引发了一阵骚动。我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哈哈哈哈哈!”因为我不明白他们为何要如此大费周折。他们大可以动动手指改动下数字,为何要不辞辛苦地用纸墨印刷,颇费脑筋地运输、清点、存储等?

但是,“2万亿美元现金”……终究还是有用途的,特别是对那些抛售美国国债的外国人……债务将瞬间暴跌,利率将急速上扬,而全球经济将崩溃。

所以,也许可以这样解释“2万亿美元现金”计划:你看,有了这些现金,美国政府可以潇洒购进外国政府出售的国债,但货币供给大幅增加的通胀效应一时半会儿不会在物价中现形!哈哈,它们觉得这是明智之举!

如果真的是美国政府购回了自己的国债,那也许确实是明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购回国债的,是不属美国政府所有的美联储和私有银行。如果美元将会大规模印发,国债将借此赎回,为何不让议会出面,从而可以避免欠下金融中间商的大额债务?我们在后文中可以证明,如果政府自己购回国债并使其退出流通,不仅可以避免大规模的政府债务,还可以避免引发通胀。国债在全球各国以货币的方式交易,它可以简单地转化为现金而不影响到整体货币供给。而另一方面,美联储用新发货币买进国债时,并未让它退出流通,而是促成了是其价值的几倍的新贷款的产生;这样做的结果还会引发通胀。但现在说这个还太早……

奥威尔式的解决方案

美联储以不公开M3数据的方式成功掩饰了其操控手段,但通胀却很明显。截至2006年春,石油、金、银和其他商品价格飙升;但神奇的是,随后这些通胀指标纷纷下挫。在2006年10月英国杂志《金融新闻在线》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巴里·莱利讽刺地写道:

直到夏天,各趋势都让人堪忧:美联储提高了短期汇率,通胀率攀升,原油价格升至将近每桶80美元,新房出售量跌至低谷。随后,一切都奇迹般地发生了改变。原油价格开始回落至每桶60美元,这一价格对用以衡量通胀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十分有利……黄金价格——美元疲软程度的风向标,也从初夏的高点回落;道琼斯平均指数在两周前攀升至高位,最终突破了2000年1月的泡沫巅峰。

这种发展趋势让人称奇……或许证券和商品确实有回落预期,但为何股市会攀升?

自从高盛的老板汉克·保尔森在5月被任命为财政部长以来,阴谋论便在坊间传开。保尔森以强有力的市场操控闻名,政治上却毫无资质。他的委任是否是想赶在(2006年11月大选)之前提振金融与商品市场?

坊间怀疑美联储及其银行业搭档正以另一种方式掩盖不好的经济消息,即通过实际操纵市场的方式。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前助理部长凯瑟琳·奥斯汀·菲茨将之称为“奥威尔方案”。在2004年的一次访谈中,她对前景颇不看好:

我们已经到了这样一种状态……现在我们不是靠金融资产的自行调节,而是通过银行体系及政府机构掌控经济的力量就轻易地盗取更多的资金……决定是否继续让股市攀升,衍生品交易持续进行或金价受控下跌……换言之,你不需要通过让股价或金融资产价值下跌的方式调节经济体,你可以利用战争或者集团犯罪为市场注入资金,并为你的目的掠取一切所需,从而让市场保持运转。这便是奥威尔方案。你可以达成你的目的,但这种方案会酝酿一个高度集权的政府和经济体——企业封建主义。

近代的保尔·里维尔曾警示过:本土安全措施正被收紧,而民权正逐渐丧失。这些发展趋势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不谋而合:当第三世界国家被要求实施“紧缩政策”时,其后就意味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暴乱”的介入。阴谋论者将矛头指向在紧急权力法(根据爱国者与国土安全法实施的战争法)中终止宪法,并用极权国家代替美国民主式的国家。他们提到了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之后,政府动用武力平息新奥尔良暴乱,这违反了《地方保安队法》(禁止美国军事介入本土法律实施的立法)。他们看到街头出现全副武装的私人雇佣兵,其中还有外国兵。这一场景让人想起1992年私密的彼德伯格会议上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的一段话。(当时一位瑞士代表悄悄录下了这段话。)基辛格说:

今天,如果美国人看到联合国部队进驻洛杉矶维和,一定会大怒;而明天,他们则会对此感激!……所有人都害怕未知,当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个人的权利便会自动退位,最重要的是由全球政府为其保障的安全。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灾难援助机构)也引发了坊间怀疑。艾尔·马丁在2005年的一份新闻稿中写道:

该管理署被升为联邦级机构,并且通过包含取缔“地方保安队法修正案”的《爱国者法III》。该机构将重新军事化且具备军事力量……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何美国朝着极权国家和独裁国家的方向发展?因为……一旦美国没有能力偿清债务,它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便会崩溃。我们会成为一个经济崩溃的国家。而在一个经济崩溃的国家里,政府得以运作与掌握国家的方式便是通过军事独裁。

寄生虫的挑战:如何寄于宿主又不使其受损

批评人士谴责规模史无前例的战争、反恐和自然灾难被用来为大额政府借贷证明,同时转移人们的视线,使其意识不到经济正被拖入政府与消费者的债务之海。这么做也许是正确的,但决策者所做的只是在现有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做他们必须要做的事。在一个货币与债务颠倒的世界里,必须有人负债从而让货币在该体系中运作,这样经济才不至于崩溃。曾经被赞誉的辛勤劳动、生产力与创造力均已不再被倡导。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是借款人和投机者。廖子光教授将之与物理学进行了类比:

一旦放出信贷,便会产生货币。信贷的发放所创立的对应物便是债务,但债务并非货币,信贷才是。如果非要跟货币挂钩,那债务是负面的货币,一种金融反物质的形式。物质与反物质的碰撞的结果便是灭绝,在此过程中物质与反物质转化为纯粹的能量。信贷与债务也是如此。它们确实相关联,但彼此相反……信贷与债务的碰撞的结果也将是灭绝,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是纯粹的为人类所用的金融能量。

信贷与债务相互抵消,结果是回到它们各自源起的零点区域,为避免这种情况并且让“货币”一直在经济体中运作,新的债务必须持续不断地产生。一旦商业借贷者不再通过借款的方式创造足够的货币,政府就必须接下这一重任,支出它们并没有的资金,尽其所能产生借贷。让经济体持续运作意味着不断找到产生新借贷的方式,与此同时又要掩埋真相,不能公开这些“货币”是凭空而生的事实。这些新的借贷并非一定要清偿,新的货币只是需要流通,用以支付原先的借贷无法解决的额外利息问题。政府与央行借助了一系列衍生品手段为市场注入资金,其中包括:

1.低到令人震惊的利率,从而使借款人以越借越多的方式扩大货币供给量。

2.施行税收减免和退税,从而把钱放入消费者的口袋。随之产生的预算短缺由之后新发行的美元国债填补,而这些国债由美联储用特别为此印发的新钞“买进”。

3.把资金提供给公共事业、航天探索、军事研究和其他无需偿还的项目,借此为政府的大额借贷正名。

4.以借贷为托辞卷入战争,最好是无止境的战争。民众在危机时刻会允许政府出于保家卫国的目的而产生大额赤字支出。

5.向第三世界国家放款。如有必要,这些不可能清偿的债务以后可以不了了之。

6.周期性地赎回贷款抵押品,将抵押品还至银行,然后重新出售给新的借款人,产生新的债务货币。其结果便是“经济周期”——周期性的经济衰退,以大规模的违约或抵押品赎回勾销债务,从而不断将财富从债务人转至银行。

7.操纵金融市场,包括股市,从而确保投资者有信心并鼓励进一步借款,直到存款大多用于投资且房产大部分被抵押,然后又可引入一轮经济周期的违约浪潮。

《纽约邮报》专栏作家约翰·科罗德莱曾提到过出现一个被贴上“阴谋论狂人”标签的人的可能性:

评论人士曾表示,这个国家从不干涉其自由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中当然存在着干预,并且,美联储也确实通过言辞和行为操纵着股市和利率。但这些行为不会涉及资本主义的核心——股市。无论熊市还是牛市,股市必须自行其是。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97年——最后一轮大型泡沫的制高点。政府当局希望告诉世人,如果华尔街没法处理自己的问题,那政府不会坐视不理。金融市场的运作团队,也被称为“暴跌救火队”,突然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