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
5626600000006

第6章 乌托邦实验:政府发行纸币(1)

多萝茜和她的朋友们一开始都被这个神奇之城的光芒给闪晕了。用绿色大理石砌成的美丽房屋坐落在街道两旁,房子的各处都点缀着闪闪发光的翡翠装饰。他们走在用同样的绿大理石铺砌的人行道上,大理石块是用漂亮的翡翠紧紧连接在一起的,一行一行被明亮的太阳照得闪闪发光。每个人看起来都喜气洋洋、心满意足,并且活力四射。

——《绿野仙踪》“神奇的翡翠城”

弗兰克·鲍姆笔下阳光闪闪的魔法城,正是乌托邦式美国梦的缩影。后来,在浪漫的好莱坞童话里,沃尔特·迪士尼还用空中城堡和美满的大结局来表现这个主题。鲍姆是个爱尔兰人,他的灵感可能来源于爱尔兰圣岛——翡翠岛。此外,翡翠城还象征着《圣经》中千年不衰的新耶路撒冷,以及弗朗西斯·培根所说的新世界——新亚特兰蒂斯。

美国殖民地就是一个乌托邦实验——在一块尚未开发的土地上,人们可以创立新体制,创造新规则。虽然当时英国使用纸币,但是私人银行家控制了纸币,用其剥削人民,牟取私利。而美国的纸币则由地方政府发行,目的是让人民受益。如果考虑到单独的殖民地都缺乏黄金白银,当时的纸币经济可以算得上兴旺发达。1774年,爱德华·伯克在英国下议院中这样评价美国殖民地:

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我未曾亲眼见到那里的贸易和丰富文明的生活,但对我来说,它们就像是那些通过许多幸运的转折一步步走向完美的国家;也像一列火车,装载着从各国成功累积起来的财富,而非刚刚成立的殖民地,也绝不像是一群数年前惨遭放逐,与其说是派遣还不如说是被扔到了三千公里外荒凉贫瘠的海岸上,与一切文明断绝往来的流浪者。

荒凉贫瘠的殖民地被改造成了丰裕富饶的福地,因为殖民地政府使用了纸质货币。这种交换媒介被休谟称为“代用性货币”,被本杰明·富兰克林称为“信用纸币”。

信用纸币

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然而,早在1691年,马萨诸塞政府就发行了自己的纸币,得到了“首个自主发行纸质货币的地方政府”的殊荣。贾森·古德温在2003年的著作《绿背纸币》中讲了这件事的背景:马萨诸塞州官员想要把法国人赶出加拿大,于是对魁北克发起突袭。不过此次突袭行动失败了,军人和寡妇都需要补偿。政府曾找当地的一些商人借款,但是遭到了拒绝。

纸币的概念是在1650年的一本小册子中最先被提出的。这本小册子的名称是《致富或提升贸易的新方式:合法、简单、安全、有效》。当时,伦敦的金银匠为委托他们保管的金银开出收据,这种纸币效仿的就是金银收据。但是殖民地的金银匮乏,所以只能用别国硬币进行交易,加上殖民地总是进口多、出口少,所以硬币就源源不断地流向英国等国,留在殖民地的钱根本不够维持他们自己的交易。因此,马萨诸塞州提倡使用一种新型货币,即信用纸币,代表政府的债券或者欠条,承诺将来还债。这种纸币靠的是政府的“十足信用”作为支持。

其他殖民地也依样发行了自己的纸质货币。有些发行政府承诺将来用“硬货币”(黄金白银)还债,有些则自己发行法币。法币即还债时法定的货币。在交易中“和黄金有同等效力”,不用负债,也不必使用其他形式的货币偿付。

后来,新纸币的信誉逐渐下降,新英格兰最著名的牧师科顿·马瑟,为其辩护道:

价值100英镑的债券和兑换券跟一张纸的区别在哪里?如果能保证被足额支付,它的价值是否仍小于等量的黄金白银?如果没有整个国家的信誉做后盾,还有什么能保证你手头上的纸钞的价值?

马瑟重新定义了货币:它代表的不是等量的金银,而是信誉——“整个国家的信誉。”

纸币之父

本杰明·富兰克林十分推崇这种新的交换媒介。他被人们称为“新纸币之父”。科顿·马瑟12岁就到哈佛大学读书,而富兰克林则是自学成才,而且他还在工作中学会了印刷技术。1729年,富兰克林撰写、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试问纸币的本质和必要性》。这本小册子很快就风靡了整个美洲殖民地,还给他带来了一些合同,让他负责新泽西、宾夕法尼亚、特拉华等州的纸币印刷。

富兰克林见证了纸币对家乡宾夕法尼亚经济卓越的促进作用,所以写下了这本小册子。他说:“不管世上有什么理论,实际经验都能让我们相信——(纸币)一直都是最能造福国家的。”他还说,纸币保证了未来的税收收入,让明日的繁华变成了今天手中的钱财。政府不需要用黄金做基础以发行货币,也不用向银行借债。在美国这个遍地良机的地方,只要有现金,就算是穷人也能勇往直前。富兰克林还写道:“有许多人知道该怎么做生意,但手里没有足够的资本,政府便鼓励这部分人借款,而他们只需付少量的利息即可。”

他还这样说道:“一个国家的财富,应该取决于居民中劳动人口的数量和购买力,而不是金银。”假如交换媒介是黄金的话,货币量就会决定生产,而不是生产决定货币供给量。黄金多,生产就会繁荣;黄金少,人们就会失业,物资就会匮乏。政府发行纸币,纸币的数量就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调整,让财富潜力变成真正的财富,这就是政府发行纸币的好处。政府还可以用基于社会信誉的纸币付工资。这样,社会就同时创造了供给与需求。如果无钱偿付劳动,农民就会不种地,教师就会不教书,矿工就会不采矿。纸币承诺对货物生产和服务进行支付;如果没有纸币,这些生产服务就无人来做。只要是有人生产、有人购买的东西,就能进行买卖。如果甲手里有乙想要的东西,乙有丙想要的东西,丙有甲想要的东西,他们不需要从放贷者那里借黄金,就能做买卖。而放贷者可能会囤积黄金、操纵金价,或者重利盘剥借款人。

货币代替税收

美国使用了新型纸币,就再也不用依赖英国银行业者的黄金,而且政府不用征税就能拥有财源。2002年,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阿尔文·拉布什卡撰写了《有代表,不纳税》一文。他在文中写道,殖民地有两种发行货币的方式,大多数殖民地同时使用这两种方式,并按照不同比例发行货币。

第一种是直接发行纸币,称为信用货币或者“国库本票”。这就是政府用未来税收作担保开出的欠条。这种欠条在未来才能兑现,但有时资金根本没法流回国库。这种货币的供应就像没有排水管的浴缸,会越积越多,无法循环流动。不过,它至少不会让资金流进外国私有银行,也不会产生债务利息。这类纸币只是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贷款。

第二种发行方式则解决了纸币的循环问题。殖民地议会发现,各地贷款处可以像银行一样提供贷款,从而用利息的形式产生稳定的资金流。名为“不动产银行”的政府贷款处可以发行货币,再让居民用一些不动产、银盘等实物资产作为抵押,把钱低息借给居民(其中很多人是农民)。富兰克林写道:“依据土地发行的纸币实际上是小块的土地。”经过一定的偿还周期后,发行出来并已借出的新货币会回到贷款处。这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保证贷款处纸钞与英镑的汇率稳定。而贷款利息则会回到公共财务中,作为政府的财政来源。因此,采用此类方法的殖民地,货币流通都比较稳定,强于那些依赖信用货币的殖民地。

宾夕法尼亚、特拉华、纽约、新泽西这几个中部殖民地的贷款处最成功。1723年成立的宾夕法尼亚贷款处更是一个获得所有同行尊敬的光辉榜样。它证明了,政府在用发行新货币代替税收时,同样可以避免通货膨胀。从1723年到18世纪50年代的英法“七年战争”期间,宾夕法尼亚政府只征收过进口酒类税,而贷款处成了殖民地政府的主要财源。这段时间内,该殖民地的商品批发价格一直保持稳定,其货币与英镑的比价下降了21%。对此,拉布什卡解释说,贸易关系对汇率下降影响最大,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则对汇率没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