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
5626600000062

第62章 清算债务: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国家债务……吞噬了大部分货币。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公共信用报告》(1790年1月14日)

“联邦债务可以通过印发货币并且购回政府债券的方法清算”的想法会立即被经济学家和政客驳斥,因为他们认为这会引发当年德国魏玛般一发不可收拾的通货膨胀。但是,真的会吗?通货膨胀的成因是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快于物品与服务的增速,而将政府债券用现金形式替换并不会改变货币供给量。自从18世纪后期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将联邦债券作为美国货币供给的基础,它就开始作为“近货币”的形式交易。对于银行和经纪公司而言,债券是合法的抵押品。每天均有数量惊人的联邦债券在全球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作为货币交易。如果政府真的用现金回购其债券,则这些反映着金融价值的票据仅仅是从附息的形式转变成了无息的金融资产形式。这些资金将从M2、M3转为M1(现金与支票),但货币供给总量没有改变。

如果政府用现金购回这些债券,那情况确实如此,但这与现在正发生的事实相去甚远。如果美联储用新发行的联邦储备券购回联邦债券,则其并没有将债务勾销;相反地,这些债务变成了“储备”。银行可以据此发放价值几倍的新贷款,而为购买这些债券而新印发的货币则会扩充货币供给。通货膨胀是可以避免的,但必须是政府回购其自己的债券并将其勾销,从而使其退出流通。

债务即货币

“货币”可以定义为“交换商品或服务的媒介”,也可以定义为“以货币价值考虑的资产、财产及财富。”而这些定义下的表现形式则一直在改变。2005年11月,在一篇名为《美联储的M3货币衡量形式中断》的文章中,布达·康拉德指出:

货币曾经是指人们口袋里揣着的现金以及银行账户里的支票和存款,因为这些是他们用以购买物品的凭证。但如今,他们拥有货币市场基金,其运作方式几乎跟支票户头一样。在众多小型的支票户头背后则是大额的信贷……我们用信贷的方式购买物品,所以信贷也是一种货币。对于信贷最宽泛的定义就是全部债务。

“全部债务”包括联邦债务,其中包括证券(票据和债券)。如果政府用证券调换现金并使其退出流通,则不会导致物价飞涨,因为没人会有比以前多的钱用以消费。政府的债权资金可能已经被消费了,所以不会产生多余的资金,而兑现的债券持有人也并未比以前更富有。让我们先看下述假设。

假设你存了2万美元以备不时之需。你通过经纪商将钱存入户头。他建议你将1万美元投入股市,另1万美元购买公司债券,你同意了。你觉得你的户头里存了多少钱?2万美元。

过了不久,你的经纪商通知你,你的债券被意外赎回了或者兑现了。你在网上核查了一下你的账户,发现原先是1万美元公司债券的户头现在变成了1万美元现金。你觉得你的户头里存有多少钱?还是2万美元(加上或减去利息的增长或股价的波动)。

偿清债券并不会给你额外的1万美元,从而让你觉得比之前有钱了,然后跑去买你以前可能买不起的鞋或房产,进而增加需求推高的价格。这种结果是我们在观察最大型的联邦证券持有者(包括社保和其他机构投资者)时,便可非常清楚地看到的。

解决社保危机

2005年3月,联邦债务累积至7713万亿美元,其中3169万亿美元(即总量的41%)属于“政府内部持有”——政府信托基金、循环基金和特别基金。其中最大型的是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社保基金),持有价值1705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务。59%由公众持有的债务也主要由机构投资者持有——美国和外国的银行、投资基金,等等。

因为社保基金将其大部分资金都投资于政府没有能力赎回的联邦债券,因而一直有人提出警示说社保基金将会破产。该体系的支持者则反驳说,它是一种现收现付的体系,不会真的破产。现在的退休人士由尚在工作的人士拨出款项支付。该基金面临风险的只是它持有的盈余。而假如真的会破产,也是政府破产,而非社保基金,因为没钱偿清其债券的是政府。

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是,如果解决社保基金危机的方法是通过新发行的美元将联邦债券兑现,那会怎样?会不会引发危险的通货膨胀?答案可能是不会,因为社保基金的资金不会增加。政府偿还社保基金的资金是纳税人认为一直由基金持有的资金。债券可以兑现,以现金的形式存于它所归属的社保基金,用于在未来支付当年婴儿潮引发的大批退休人士的退休金。

兑现美联储的联邦储备

另一个持有大量联邦债务的机构是美联储。截至2004年年底,美联储持有约10%已发行政府证券。如果政府拟以现金购回这些证券,则毫无疑问,那些资金的归属地并未改变,并且其仍然将用来为债务作储备。现金仅仅是取代了债券,债券将被清算并退出流通。同样,物价不会被推高,因为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并未增加。

这是处理美联储持有的国家债务的方法之一。有人曾提出过另一种更为精简的方法:政府可以简单地将债务勾销。不要忘记美联储购进政府证券并不需要支付对价,不存在对价的契约是无效的。(参见第2章。)

那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用什么作为储备呢?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的第30条赋予了国会随时解除或改变法案的权利。如果该法案作出修订,而美联储成为真正的联邦机构的话,就不需要持有储备。它可以直接发行“美国的完全诚信与信用”,不需要用政府债券支持其美元。(更多内容参见第41章。)

兑现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

美国政府债务的其他主要机构持有者是外国央行。截至2004年年底,外国持有的美国债务总额达1.9万亿美元,而当时社保基金的债务持有量为1.7万亿美元。在这些外国持有的国债中,外国央行的持有量占了64%,即1.2万亿美元。

如果用现金赎回这些证券,那会对货币供给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样,影响也许不大。外国央行不需要消费者货物,也不会投资房地产。它们将美元作为储备是为了在全球市场支持自己的货币,而且根据一项1974年与欧佩克签订的协议,其需要用美元购买石油。它们以现金或者美国证券的形式持有美元。持有美国证券与持有附息的美元被认为是同等的。如果这些证券兑现,则银行可能只是用现金取代了原先的债券——还能讨回美元算它们走运,现在投资美元的风险越来越大了。已经有人担忧美国政府可能很快连联邦债务的利息都没法偿付了。如果真的如此,那美国要么宣布破产然后走开,要么就用新发行的货币购回债券。面对这两种选择,外国投资者可能会更倾向于接受新发行的货币,因为至少可以用来购买真实的物品与服务。如果他们有什么抱怨,美国政府可以辩解说,转变也是公平的游戏方式。

约翰·苏科是一位对冲基金经理,他在网上以“现实先生”的笔名发表文章。他估计90%用以购买美国证券的外汇都来源于外国央行。它们印发自己本国的货币,用来购买美元,然后用美元购买美国证券。

市场评论员担心一旦外国央行兑现其美国证券,美元便会涌回美国市场,从而引发货币供给的膨胀,进而推高物价。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外汇充斥中国市场几千年的情况下,中国也没有发生这种情况。美国工厂和产业正因为缺少客户而纷纷裁员,美元流回美国市场可以提振经济,使美国各产业再一次有足够的能力与全球其他各国竞争。我们一直被鼓励购物以提振经济。那些想购物的外国人借此把美元还给了我们有什么不好呢?在房产泡沫的那几年里,房屋再融资是消费者美元支付的主要来源。随着房产市场的正常化,货币供给随之有所紧缩,从国外流回的美元正好可以满足经济需求,从而扭转紧缩危机。

有人担心美国资产最终会沦入外国人的手里,但是设立高额关税壁垒或者让外国投资者的所有权不合法,这些都不是我们能做到的。我们将债券卖给他们,我们欠他们现金。但无论何种情况,都不能与用美元兑现外国持有债券的影响相提并论,因为外国对美元的持有兴趣远不如它们对美国政府债券的持有兴趣大。从长期来看,外国对美国资产的持有会减少,因其美元投资不再累计额外的美元利息。

无论是否出于自愿,外国央行正在减持美国债券。巨额持有美国债券的浪潮已经过去,美国债券将流回美国本土。美国政府需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外国债权人不再延展其美国债务,那这部分债务该由谁接手?每当没人愿意在拍卖中竞拍这些债券,美联储及其关联银行便会特地印钞买进,结果便导致了原先的一种证券变成两种证券(债券和现金)。如果美国财政部自己购回这些债券并将其勾销,则可避免这种通胀式的重复。国会可以沿用根西岛的方法来避免将来的债务问题,它不必为其支出发行债券,而大可直接发行美元。

股市泡沫的前奏

就算将政府债券兑现不会推高物价,但难道它不会引发股市、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这些自由资金目标市场的通胀吗?让我们看一下……

据报道,2005年12月,美国所有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15.8万亿美元。假设其中的一半(8万亿美元)原先投资于政府债券的资金现在转入股市。如果政府债券只是逐步随着到期而偿付,则新的资金也会逐步进入市场,从而缓和通胀的影响;但最终,股市的投资水平还是会增加25%。太多了吗?

并不一定。标准普尔500指数(记录主要产业500家公司股票的指数)实际在1995—2000年翻了3倍(如图8所示),但并没有引发什么重大灾难。其攀升很大程度上是由科技泡沫引起的,而该泡沫后来破裂了;但截至2006年,标准普尔已挽回了大部分损失。股价高企对投资者是好事,让他们能够全盘盈利。但股票并非家庭必需品,其价格一旦抬高,普通消费者便没有能力消费,股市就变成了有钱人投资的赌局。那些有一定资金的人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进入股市。如果市场持续高企,投资者便可以通过再售获利。尽管这看起来像是庞氏骗局,但其实不然,因为股票是用现金而非债务购买的。就像艺术品的价格会浮高一样,股价会随着需求的增加而高企;而且只要需求保持在高位,股价就不会下跌。

图8标普500指数周线图,1969—2006年

来源:StockCharts.com

股市泡沫只有在其破裂时是最糟糕的,而它的破裂是因为有外力将其推高至本不该维持的高位。1929年的市场崩溃是因为投资者大多是信贷购买股票。人们认为股市会继续攀升,这样他们就可以用利润偿清结余。于是股市成了投机性的金三角,大部分投资中的资金其实并不存在。后来,储备要求的提高导致了泡沫的破碎,因为资金实在难以筹借。在本文讨论的事项中,市场不会被借贷资金推高,而是会引入大笔现金——债券投资人在兑现政府债券之后取得的资金。

市场会被推高并维持高位。也许投资人士会发现股价被高估了,超出了公司的资产,然后会寻找其他的投资机会;但这种调整是很正常的,并不是基于信贷之上且根本没有“真实”货币的泡沫的突然爆裂。大型银行和对冲基金依然会有投机操控的问题,但这一问题也可应对,我们将在第43章中讨论。

至于房产市场,也许将联邦债务兑现对其影响甚微。外国央行、社保基金和其他信托基金都不会购买房产;而个人投资者也不会大幅推动房产。将债券兑现并不会增加财富,因而购房能力不会改变。人们通常将持有短期的国库券看作把货币以还过得去的利息“存起来”且能保证其流动性的简便方式。而持有长期国债则是为了避免麻烦,找个可靠而信得过的收入来源。这样做的目的均不会是为了房产。房产是一种流动性非常低的投资形式,除非你将其售出,否则不会盈利(当然,你一直费心将其出租除外)。那些希望资金流动性强的人士可能就会选择存银行或存入支票户头;而那些不想涉及太多麻烦但又想盈利的人则会选择公司债券、定期存款以及类似投资。在第41章中将阐释另一种资金盈利的可行方式。

公司债券市场同样也不会因为一波新资金的涌入而受创。新兴的公司可以方便地获得创业资金;有潜力的发明会得到开发;新产品会打入市场;工作岗位会增加;市场可以得到提振。新资金对于生产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最后一个会反对用新发行的货币将联邦债务兑现的观点是:这会打击外国借贷人日后购买美国国债的积极性。巫师对此的回应是确实如此,“但那又怎样?”一旦政府重掌从银行创建资本的能力,就不再需要向投资者出售债券了,甚至都不需要征所得税,而行使发行无债务负担的官方货币的主权。英国君王在17世纪之前,美国殖民者直至18世纪,林肯在19世纪都是这么做的。而有人在21世纪也提出了这个建议。提出这个建议的不仅有货币改革阵营中的“怪人和狂人”,甚至还有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本人。

至少,他看起来是提了这么个建议。他是在尚未担任美联储主席的若干年前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建议,那次演讲还给他套上了“直升机·本”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