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
5626600000065

第65章 征服债务蜘蛛:新的银行体系(2)

银行:债权人or投资人

克里斯·库克是一位英国市场顾问,曾担任过国际石油交易所的理事。他认为,银行真正的角色应该是交易的担保人和引导人。卖方需要兑现,但买方没有资金支付,他希望过段时间再付,于是银行便介入,以“信贷”的方式为买方放贷,从而让买方可以用借贷资金支付卖方。银行随后分期收回买方偿还的资金,并计上利息以补偿其承担买方拒绝偿还的风险。

这种私有银行机制的问题在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是相悖的。实际上,债权人在债务人经济状况欠佳时,更加有利可图,因为他可以趁机与债务人达成长期合作以扩大利润。

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利益更为一致的模式是“投资银行”或“伊斯兰银行”模式——在需要资金的项目中为投资人牵头。资金原本是存在的,银行只是安排交易并发行证券。这是一种合作经营的模式,而非债权—债务关系。投资人仅在公司盈利时获利;而公司盈利的前提,是它生产的优质货物或服务增加了经济体的价值。寄生虫变成了合伙人,并且不存在从没有生产力支撑的利益形式中抽取利润的行为。

然而,这种模式也并非最完美的模式。让借款人不满的是投资人/借贷人会干预借款人的业务,因为借款人因此而失去了控制权。而且,与100%储备机制一样,这种安排也会妨碍借贷行为。个人与公司均需要可靠且可获得的信贷来源。对放贷人在放贷之前必须持有足够资金的要求限制了上述过程。

不过,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将信贷视为公共事业的公有制银行体系中得到解决。国有银行可以像私有银行一样,在其账簿上创建银行信贷并贷予借款人。两者的区别在于,政府发行的信贷所收取的利息归民众所共有。政府实际上充当了“信贷结算交易”的角色,或者说是信贷与借记的会计师。(我们将在后文中进一步阐释。)

现存机制的问题并不在于银行在其账簿上创建信贷,而在于这一过程完全由私有金融机构垄断。私有机构有权随意打开信贷龙头,并对这些本该属于民众的资源收取巨额的费用。银行已经强势到能够侵入监管控制的程度。它们现在不仅将其信贷特权用于放贷,还用于全方位的投机型投资活动。更糟糕的是,银行获得的收益被富有群体侵吞,而并未作为购买力推动经济。它们将之用于“钱生钱”的机制中,进而将越来越多的资金抽离真正的、有产出的经济。

如果发放信贷成为公共服务,那么这些缺陷就都可避免。因为公立服务机构会监管这一过程,并将盈利纳入国库,而这些盈利可以作为购买力重新投资于实体经济。在私有借贷体系中,放贷人实际上是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放弃了对资金的所有权。这些体系也可以运作,或许是以100%储备体系的方式——拥有全部资金,并且只贷出其实际拥有的资金;但其运作者不应该是银行,因为它们拥有在账簿中以“银行信贷”的形式创造资金的能力,这是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

谁为公众的存款需求服务?

汉默指出:如果私有银行不能利用“部分准备金制”银行体系,将存款通过杠杆化转为贷款,就不会欣然为公众的存款需求服务。存款业务是最基本的记录业务,除了手续费和服务费之外再无其他收益。如果私有银行再无兴趣开展该业务,那谁为公众的存款需求服务?

在《信贷资金如何影响经济》一书中,格特曼教授指出:我们的基础银行业需求是相当简单的。我们需要安全的地方存放财产,并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将之转让给他人。这些服务可以通过政府机构完成,其模式可以采用过去的美国邮政储蓄系统。该系统在1911—1967年运作良好,为客户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存款及转账服务。该系统发行各种面额的美国邮政储蓄债券,并支付年利息;它还发行邮政储蓄凭证以及国内汇票。美国邮政储蓄系统当初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汇拢闲置资金,吸引移民存款,为那些对私有银行失去信心的人士提供存款服务,并且以比私有银行更便捷的方式为普通劳动者提供存款服务(当时邮局的营业时间比银行长,从上午8点至下午6点,每周营业6天)。邮政储蓄系统存款的年利率为2%。最低存款额为1美元,最高为2500美元。20世纪30年代,邮政储蓄系统的存款总额高达12亿美元,然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跌,随后又在1947年达到了34亿美元的历史记录。美国邮政储蓄系统于1967年关闭,原因并不是效率低下,而是因为在私有银行抬高了利率并提供了与邮政储蓄系统一样的政府担保之后,邮政储蓄系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联邦运营的银行分支在现代体制之下的服务必须要能符合现在的要求,但关键是政府曾做过这些事情,所以现在也是可以做到的。汉默建议说,完全可以简化银行业务,将储蓄的业务交给银行的分支机构,作为美联储下属的实体运作。他认为这一方案有诸多优势,特别是:

鉴于所有的存款均是共用计算机网络中的记录条目,确定结余清算账户可以即刻完成,因此这一体系可以消除核证体系中的浮游期浮游期:支票存入与存款者可获得资金之间的时间差,在此期间,银行向支付人的银行收取费用。及其流动的复杂性……

因为美联储是唯一的存款机构,付款仅涉及同一家银行内不同账户间的转账。这便可以实现即时清算,消除核证体系中的浮游期并大幅减少相关成本。其他优势还包括:存款保险必要性的消失以及终止“隔夜清扫隔夜清扫:一种通过“清扫”资金的方式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即将低利率账户中不是立即动用的资金转入高利率账户,其使保留在高利率账户中直至低利率账户中的结余低于某临界点。”等银行用以规避部分准备金要求的把戏。

在汉默的模式中,美联储是唯一的存储机构,且仅其分支机构可以被称为“银行”。之前被称为“银行”的机构将停止存储业务,转型为“私有金融机构”,其作用与金融公司、养老金基金、保险公司之类相似。有些银行将会出售给现存的私有金融机构。私有金融机构将与现在的银行一样向美联储借款,但利率会很高,因而它们不会愿意参与“金融市场中纯粹的投机游戏”。不从事存储业务的银行将不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分行,而美联储可能会购买它们并成立自己的存储办事处。

国家信用卡

国有银行体系也可以解决信用卡问题。汉默指出:施行100%储备要求意味着私有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终结。我们曾说过,当银行根据消费者的付款凭证出具信贷,该付款凭证就被视为“流通票据”,是银行以存款形式产生“负债”所依据的“资产”。银行不需要记入其资产账户或其他任何人的账户为借方,便可以摆平其账目。银行借此创造了新的资金,然而在100%储备要求的体制中,私有银行将无法继续这种操作方式。但是,依据借款人的还款承诺放出信贷,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服务,如果银行无法继续参与这项服务的话,人们一定会非常怀念的。

假如你能否使用信用卡取决于该银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否获得稀缺的资金,那么你在饭店买单时就有可能会发现你的信用卡不能用了,因为该银行没有弄到借贷资金。

借贷资金必须“到位”的想法,其基础是旧式的商品货币学说。从克滕·马克到本杰明·富兰克林到迈克尔·林顿(其设计了地方交易系统)这些理论家均将“货币”定义为其他物品。实际上,货币只是“信贷”——根据借款人的偿付承诺发出的信贷。信贷源于这种承诺,而不是其他人在银行存储的有价值的物品。信贷并不依赖于别人在某一段时间期限内放弃其对资产的使用权,而“储备”对于放贷而言是不必要的。

信用卡服务其实是银行存储业务的延展。那些借记卡能在ATM机上取出20美元——这就能明显看出与银行存款之间的联系。你在借记卡上转账或者取钱时,你的钱便即时离开了你的户头,就如同你刚签了一张支票一样。当你使用信用卡时,关联却没那么明显,因为钱并未即时从你户头转出;但预支的仍是你的,而非别人的钱。你的支付承诺成了相当于货币的“流通票据”,因而在未动用银行或任何其他人士的资金的情况下就平衡了款项。通常处理这种交易的机构既有权处理存储业务,又有权以账目条款的形式发行信贷式货币,而这些都是作为国会的代理机构的真正的“国家”银行可以做到的。政府的银行机构不会在利润的驱动下以过高的利息诱骗民众。信贷将以合理的、可预期的且固定的利率发行。在适当的情况下,信贷甚至可以无息发行。(我们将在第42章中进一步阐释。)

新管理下的老银行

真正的联邦所有的美联储分支机构并不一定是新实体,也不需要接管整个银行业务。它可以是政府收购的现有银行或接管的破产银行。(我们将在第43章中详述。)如今处理国家大部分信用卡业务的超大型银行可能已经资不抵债,它们现已成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通过破产程序接管的最佳选择。如果这些银行巨头成为国家机构,则其已经有足够的分支机构满足民众的存储和信用卡业务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并不真的需要运营这些新的银行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只需要雇用新的管理层或者为旧的管理层制定新的指导方针,重新指导它们为了民众的利益而开展业务。正如所有的企业收购一样,我们并不需要作出太多的改变,也许只需要改一下股票证上的名字。业务可以跟以前一样开展,员工只是在新的管理下工作。银行可以跟现在一样以会计条目的方式放贷。差别仅在于放贷不再是为了私人牟利,而是为了扩充国库。“美国的完全诚信与信誉”将会成为美国的资产。

自行调节的货币供给

汉默指出了100%储备体系的另一个限制:私有银行的放贷在调节国家货币体系中正起着重要作用。公共借款是货币增长中很自然的决定因素。银行放贷时,货币供给会很自然地扩充以满足增长与生产力的需要。如果施行100%储备要求,货币供给不会以现在这种结构增长,因而货币供给的增长必须由某些人为手段达成。

还有一个备选方案是:政府可以根据固定的公式增加货币供给。米尔顿·弗里德曼对此的建议是每年固定增长4%,但这种机制无法根据外部证券要求及内部的各种需求来调整货币的供给。另一种方案是:将货币供给扩充的权利授予某种类型的货币理事会,它将有权确定政府在任何特定的期限内新发行多少货币。但这一方案同样也会受到各种人为错误或为谋私利而操控的影响。如今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当美联储有权随意改变利率及储备要求时所导致的影响有多大。大萧条就得归咎于美联储的操控。

为什么货币供给要由美联储来操控?因为消费者的贷款可以自我清算,贷款创造的新资金最终将偿还并清零。但这一效果因为利息的收取而遭到了扭曲,且巨额联邦债务从未被偿清反而日益增多。在此体系下,货币供给的扩充是因为政府证券(或债务)被卖给了美联储和商业银行,而它们用来购买该证券(或债务)的资金是凭空来的。这种货币供给的扩充方式必须要通过人为的手段来调节;但是在没有联邦债务和利息的体系中,消费者的债务应该可以自行调节。

我们可以在地方交易系统中找到这种自行调节的模式。“货币”在有人用“信贷”向别人支付的时候诞生,而在信贷用完之后结清。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简为山姆烘焙饼干。山姆支付简的报酬的方式是一单位的地方交易系统中的信贷:简的账户有入账,而山姆的账户则为出账。“货币”由此产生。山姆帮苏洗车,因此苏支付给山姆一单位的地方交易系统中的信贷,抵消了山姆账户中的出账而苏自己的账户中有出账。苏帮简照顾孩子,简支付给苏一单位的地方交易系统中的信贷(山姆曾支付给她的)。该账簿目前便平衡了,也没有导致通货膨胀。在该体系中现在没有任何“货币”,但仍有足够的“信贷”,任何人只要帮别人做事均可产生这种“信贷”。

地方交易系统是一种无须黄金或其他物品推动便可运作的社区性货币体系。“货币”由参与者自己创造。将这种记账式的模式运用在更大的层面——比如国家层面,货币会在其向国有银行借款时产生,并在贷款偿清时勾销。

这实际上就是如今货币的产生方式;但发行这些公共信贷的不是国家本身,而是私有银行家。这些银行家侵蚀了以利息形式产生的巨额利润,从而扭曲了货币的流通过程。

而收取利息也导致了“不可能契约”的问题——当需要偿还的资金比以贷款的形式发行的货币多时,就会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通货膨胀和无法偿清的债务。在社区性的地方交换系统中,因为不收取利息,所以不会存在这一问题。但不收取利息的国家货币体系不会很快实现,因为利息还有着众多有用的功能。它促使借款人尽快偿还其贷款,阻碍了投机行为,为一定期限内预支资金而补偿放贷人,并为退休人士提供了可靠的收入来源。如何能够既避免“不可能契约”问题又保留利息的益处?也许本杰明·富兰克林会对此发出感慨:“其实这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