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
5626600000066

第66章 解决“不可能契约”问题的新方法(1)

“我的故乡有大学,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人们会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大学毕业的人们思想渊博,他们实际上并不是比你多长了脑子,但他们有一样你没有的东西——文凭。”

——奥兹国的巫师告诉稻草人,《绿野仙踪》

与安德鲁·杰克逊和亚伯拉罕·林肯一样,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是自学成才的天才。他发明了远近两用眼镜、富兰克林炉、里程表和避雷针,也被誉为“纸币之父”。虽然他并未实际设计在宾夕法尼亚州施行的银行体系,但是他介绍、宣传了这种银行体系,理解它相比基于债务的私有英国体系所具有的优势。据说,当英格兰银行的董事问起是什么负责推动新兴殖民地的经济时,富兰克林是这样回答的:

这很简单。我们在殖民地发行自己的货币,它被称为“殖民代币”。我们发行货币用以支付政府许可的支出和慈善。我们确保发行的比例适当,以便物品能更好地从生产商流通到消费者那里……通过这种自己发行纸币的方式,我们控制了其购买力,并且不需要向任何人支付任何利息。你看,一个合法成立的政府可以通过支出及放贷的方式使货币流通起来,而银行只能贷出约定支付的银行票据,因为它们没法分发或以消费的形式产生民众所需要的资金。因此,当英格兰的银行家将货币投入流通时,通常会伴随着需要偿还的债务本金和高昂的利息。结果就是,你们在流通中的信贷过少,你们的工人无法保证完全就业。其实你们的工人并不多,只是你们流通中的货币太少;而那些正在流通的货币,又都负担着无止境的无法偿还的债务和利息。

与其他众多名言一样,这段话可能也是别人杜撰的;但不管到底是谁说的,都简洁明了地解释了宾夕法尼亚州的银行系统相对于“英国系统”的优势。这个地方性银行是一个公有制的机构,其利润归地方政府所有,而不是被外部的借贷者侵吞。

在一篇名为《新世纪货币体系》的文章中,加拿大经济改革家罗杰·朗力克用当代术语解释了“不可能契约”问题。他举了一个以10%的利息贷出100美元的例子:

贷出100美元要求收回110美元的结果是:一个国家内,所有的借款人都在永无止境地寻找那个永远抓不到的幽灵,那神秘的10美元从未诞生过。这个债务其实是不可能偿还的……唯一的解决方案是继续借贷以支付原有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朗力克说,更好的解决方案是:允许政府发行足够多的、无债务负担的货币,以支付银行未以贷款形式发行的利息:

作为税收的替代,政府应有权发行货币来填补债务偿还时的短缺。因此,如果银行业一年创造100美元,政府应自负费用创造10美元。亚伯拉罕·林肯为南北战争发行了5亿美元的“绿背纸币”,便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朗力克举的例子中,私有银行业把利息收入揣进了自己的钱包,每年都必须印发新的10%的美元来支付这笔费用;但另一种解决方案可以是政府自己放贷,正如当年宾夕法尼亚州殖民地政府的做法一样。本金和利息都通过循环回归政府所有,该系统因此得以自我维系。我们来看下述假设。

坏巫婆or好巫师

西部的邪恶巫婆,凭借其掌控的独家私有银行统治着黑暗的封地。该银行发行并借贷封地内的所有货币,并收取10%的利息。巫婆发行100美元巫婆币,将之贷给其子民,要求偿还110美元巫婆币。借款人根本没有额外的10美元巫婆币,所以巫婆又在其账簿上创造了10美元巫婆币并将其贷出。货币供给为了不断满足利息的需要而不断增加,最终都流回了巫婆自己的腰包。她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她的子民则债台高筑。她用积累起来的财富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她特别喜欢小茅草屋和商店,日积月累买了一大堆。为了给自己的业务提供资金,她征收的税越来越多,增加了民众的财政负担。

南部的善良巫师格林达则以更亲民的方式掌控着她的封地。该封地内的所有资金均通过“人民银行”为民众的利益发行并借贷。她最开始为民众发行了110美元。她贷出了其中的100美元,收取10%的利息,然后将剩余的10美元用在提高全民福祉的事业中。例如为退休人士准备的养老金、社会服务、基础建设、教育、研究和开发。这110美元在该封地内流通,最后以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形式回到人民银行。格林达再次贷出100美元,然后将另外的10美元用于公共事业,这样既为新一轮的贷款利息提供了资金,又为民众的工作与福利作出了贡献。

她将同样的110美元循环使用了很多年,在此过程中没有发行新货币。有一年,一阵飓风摧毁了许多漂亮的小茅草屋。民众要求更多资金以修复茅草屋。格林达说:“没问题。”她将印发更多的属于民众的美元,然后用以支付必要的劳力和材料。通货膨胀没有产生,因为供给是应需求的增长而增加的。而且最好的消息是,在该封地中根本不存在税收。

一个真实的模型

童话故事听起来很美好,那里只有善良的王后和一家银行;现实世界却是另一番模样。一方面,我们难以找到圣明的善良放贷人;另一方面,若想要将所有贷款的利息都收归国有,我们不仅需要将整个银行体系国有化,而且还要将任何附息放贷的其他形式收归国有。这项改革对于如今的西方世界太过激进。一个更为现实的模型是:双重借贷机制——半公半私。政府是资金的初始发行人与放贷人,而私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贷款循环该资金。私人借款人依旧会侵吞利息,但没有以前多;而货币供给依然需要扩大以满足利息的需要,同样,扩大的程度也没以前大。我们将在第44章中讨论到底需要扩张多少,以及如何做才能不引发危险的价格膨胀。

利息与伊斯兰

在美国施行银行政府所有制的机制可能太过激进,但确实有国家是这么做的,还有一些国家也具备了改革的条件。罗德尼·莎士比亚在《现代普遍范式》一书中表示:伊斯兰国家可以率先进行大刀阔斧的货币机制改革。伊斯兰改革人士充分意识到了西方货币机制的局限性并积极寻求变革。石油富饶的伊斯兰国家也许有足够的影响力推动这场改革。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指出的,西方借款人通过收取“过多”利息的方式规避反对“高利贷”(因为动用资金而收取费用)行为的宗教信条,但伊斯兰纯粹主义者依然坚持旧式的理念。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有一个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它在将《古兰经》准则作为政府政策(包括无息借贷)的进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2007年9月,伊朗总统倡导回归无息的货币机制并任命了新的央行行长,希望进一步达成该目标。新行长表示:银行应该通过收取服务费用而不是收取贷款利息的方式盈利。

这可能是针对伊朗的持续不断的战鼓声背后的隐性因素。尽管2007年12月的一份《国情报告》已经指出:伊朗并没有开发核武器。2000年9月,一份有政治影响力的新保守派智囊团发表了名为《重建美国防御》的论文,呼吁开展“新美国世纪”的项目,希望将美国的“国防”与抑制经济对手相关联。它希望达到的政治目标包括“确保全球经济主导、打击任何潜在的‘对手’或替代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机制的其他机制”。我们意识到,对主流经济机构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的任何替代模式一直都是被攻击的目标,其受到攻击的方式可能是投机性的攻击、经济制裁或战争。伊朗不断受到经济制裁,其经济因而受到负面影响。

无息银行体制如何运行

针对伊朗的战鼓声中有个隐藏的因素,那便是无息银行体系构成的威胁;但如今看来,有关银行业的威胁,更多的还是种假想。伊斯兰银行现在依然对贷款征收“费用”,它与利息有着些许差别。通常为房产融资的做法是先买进房产,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给客户,客户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分期付款。持怀疑态度的伊斯兰学者认为,这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利息收取行为。他们通常称之为“欺骗式的高利贷”及“法律层面的把戏”。

如果银行试图推行无息模式,则将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这些银行通常是私有银行,它们需要与其他的私有银行竞争。如果它们参与了风险投资但赚不到相对应的利息,就不会欣然进行商业放贷业务。然而,瑞典和丹麦均已成功运作无息储蓄与贷款机构长达几十年。这些机构的所有权是以合作的形式拥有的,并且无须将获得的利润交给它的所有者。这些机构只是提供服务,在其成员之间开展借款与放贷业务,其成本由服务费和其他费用支付。

如果政府有权发行货币,并由政府所有的银行开展无息借贷业务,那这一体系的可行性就更大了。例如,在中国,政府无须担心持有10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务,并且可以负担一些私有的坏账,同时不必担心其会对经济有不利影响。公有制银行可以提供无息信贷,并同时充当信贷清算机构——让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支付承诺“货币化”的中介机构。就像是在社区货币体系中一样,民众是货币发行的主权发行人,并且不是作为整体,而是作为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