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胜局
5680100000006

第6章 乐业至上:从优秀到卓越的职业精神(2)

这个世界上,不管什么样的工作,背后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体力劳动者,会因为工作环境不佳而感到劳累;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工作的中层管理者,会因为忙于协调各种矛盾而身心疲惫;居于高位的领导者,有公司内部管理和企业整体运营的压力。你无法想象一个总经理会说:“我只想签个字就领高工资,至于公司的年度利润指标,这需要承担太多的压力,我受不了。”

因此你必须学会承担和忍受工作带来的各种问题和压力。如果说一个清洁工人不能忍受垃圾的气味,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清洁工吗?如果说一个推销员不能忍受客户的冷言冷语和脸色,他能创下优秀的业绩吗?

只想接受工作的益处和快乐的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人。他们在喋喋不休的抱怨中,在不情不愿的将就中完成工作,必然享受不到工作的快乐,更无法得到升职加薪的奖赏。

世界上没有不享受权利的义务,也没有不尽义务的权利。任何工作都有两面性,它能给你带来益处,稳定的工作收入,让你得以养家糊口;成功的感觉,让你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它也会给你带来痛苦和磨难。

热爱自己的岗位,工作会向你微笑;厌恶自己的工作,将会被工作所厌恶。接受工作,那么就要接受工作的全部。

用尽生命去工作

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他就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工作本身并不具有生命的意义,是人们在具体的实现它的时候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一个清洁工人看着公众走在漂亮干净的道路上向他投来敬意;一个交警看到井然有序的交通;一个导游听到客人对他的赞誉;一个乘客对出租司机真诚地说谢谢……这就是工作给生命带来的最好的回报,它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所得,还有精神方面的愉悦。这种愉悦来自勤奋工作,工作是人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因为它带给了生命璀璨的色彩。

李静娜1992年第一次到海南,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的碧海银沙,决心在这里完成自己对生命的理解。1998年,她开始做导游。12年来,她不知疲倦地坚持有团必出,每月带团不少于8个,最多的一个月带团10个。若以每个团3天计算,李静娜几乎天天都在旅途中。她是全省7000多位导游中出团量最高的导游,曾连续5年被公司评为“十佳导游员”,2004年还被公司评为“金牌导游员”。她就是这样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不懈怠。她对待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尽到本分那么简单,而是做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李静娜在海南兴旅导游服务有限公司12年时间,公司没有接到一个旅客投诉她的,海南省旅游质检所称李静娜带的团是“免检团”。有一段时间海南一直在台风登陆的范围内,“达维”台风肆虐海南岛,李静娜带团从三亚返回海口。临走前的那个晚上,大家都在谈论这次台风可能会非常猛烈。“达维”台风到来之前,李静娜考虑到万一台风真的登陆海南,可能在旅途中会买不到吃的东西。她当时带的是一个30多人的散客团,有的人在海口工作,有的人还要赶飞机回内地。无论如何,也要让所有旅客当天顺利返回海口。

想到这儿,李静娜在三亚买了大量的面包、香肠、矿泉水。果然,第二天路途中,李静娜打电话订餐,如同她所预料的,得到的几乎都是所有饭店避风关门的消息,她储存的这些食物马上被派上了用场。没有了饥饿,尽管外面狂风暴雨大作,但车上的游客大多情绪稳定。

返途中,遇到很多地段积水。如果积水太深,旅游大巴行进就有危险。为了保证游客的安全,每到积水路段前,李静娜就跳下车去探测水情。她拿起路边被风吹倒的树枝一点一点地探路,导游员变成了探险队员。

李静娜总是说:“我和司机与你们在一起,大家放心!你在我们的车上,我们就会对你的安全负责。”听到李静娜这样的话,很多游客悬着的心逐渐放了下来。在她细心周到的安排下,最后所有客人都安全到达海口。

“游客就是我的家人和亲戚,真诚地对待他们,才能赢得认可。”李静娜就是依靠自己的优良品格和服务精神获得了客人的赞同。

李静娜曾接待一个来自西安的老年团。由于公司财务人员不在,暂时不能给客人开发票,李静娜告诉游客自己随后会将发票寄往西安,游客将信将疑地离开了海口。他们回到西安没几天,果然收到了李静娜用特快专递寄来的发票。“如果全国的导游都像你这样就好了!”游客在电话中这样夸奖李静娜。

很多人对导游都有种戒备的心理,但是经过和李静娜短短几天的相处,很多游客购买水晶珠宝时都请李静娜帮忙挑选,他们回去后还写来感谢信,感谢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李静娜觉得最自豪的事情,是她于2006年3月带的一个福建娘子军团。这个4天团的客人是特意来海南过“三八”节的,临走前她们购买了一些海南的珍珠和珍珠粉。客人走后不久,李静娜就接到了她们的电话,要李静娜帮忙给她们再购买一批寄去。

李静娜在导游这个特殊的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同。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正式揭晓,李静娜当选全国道德模范之“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李静娜说:“人这一辈子能选择自己认同的职业,找到人生的定位很不容易,再难再苦我也要做下去。”她性格热情开朗,喜欢与人打交道。在她心里,导游已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最契合自己生命的工作,因此她要为自己行业付出努力,为自己的生命赢得精彩。

把职业的责任变为一种职业的本能

一个人的职业品质是在长期的工作中培养出来的,是松松垮垮,还是把责任当作工作的重心,都不例外。事实上并不是人天生就有责任心,或者生来就松松垮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职业本能使然。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在第一时间意识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在细微处发现疏漏,在别人不加理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面对诱惑时坚守职业道德……这些都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这一切都是从责任到本能的一种升华。

范玉恕是天津建工集团三建的一名工程师,30年来,他以极强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建筑行业坚守自己的责任底线,把一块块砖瓦、一方方木石变成一座座精美的高楼大厦、一道道亮丽的城市风景。他对工程质量管理始终坚持“四个一样”:大事小事一个样,外露与隐蔽工程一个样,分内与分外工作一个样,查与不查一个样。他的原则是靠严细管理干放心工程,靠拼搏进取献优质工程,靠科学施工创精品工程,靠廉洁奉公交良心工程,被称为“群众信得过的建房人”。

30多年来,范玉恕实现了“建百年工程、筑时代丰碑”的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组织完成18项、30万平方米工程,项项都是优质工程,其中有两项获得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他先后荣获全国建筑施工企业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建设系统行业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并荣获199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物质浪潮的席卷下,工程项目的工作不仅仅是考验一个人的道德良心的时候,还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具有责任感,是否把自己的责任感锻造成了一种职业精神。一次,范玉恕接受一个很大的工程,这种工程需要把一些项目分包出去或外采购建筑材料,一些外分包、外采购单位,为了争揽分包工程,或把建筑产品打进工地,使出各种手段,五花八门。

一天晚上,一个外分包队负责人突然闯进范玉恕家,拿出一大沓钱,还有大包礼物。范玉恕明白他的来意,无非是想让他多结点工程款,在工程质量上马虎点。范玉恕没让他坐下就把他推出了门。为了不让这些人打他的主意,第二天他向项目班子宣布一条规矩:以后谁向外单位人透露他家的地址,就处分谁。

有一回,一个刚进场的施工队在浇筑一道地梁混凝土时打胀了模。这本来不是太大的质量问题,可是范玉恕要给他们立下个质量高标准的规矩,让他们马上拆掉重打,工料损失自己包赔。施工队长直求饶,范玉恕对他们说:“干基础活儿你们就这样马虎,后边的活儿还不知怎样对付呢,这活儿推倒重来没商量,今后也没商量!”最后他们只好把那道梁拆掉重打。

为了恪守“不交付1平方米不合格工程”的承诺,他不怕得罪甲方,不怕给自己找麻烦。这种高尚精神不仅教育了身边的职工,也深深打动了甲方。他负责的另一项工程使用的钢筋由甲方提供,有一批钢筋因存放时间较长生了一层浮锈。钢筋一到现场,范玉恕就提出有锈的钢筋不能用。但甲方考虑这么一大批材料废弃不用会造成很大损失,就恳求范玉恕接收并使用。范玉恕对甲方说,从工程质量考虑,这样不能用,非要使用,必须严格除锈。就这样钢筋又被拉了回去,直到除锈合格后才使用。他的行为赢得了甲方领导的高度尊敬,特意召开全体员工会议,号召职工向对方学习。

范玉恕干的工程越来越大,从几千平方米到几万平方米乃至10万平方米以上,工程质量也越来越好。第43届世乒赛主赛场天津体育中心,是他施工生涯最为难忘的一项工程。该工程由主馆、大小练习馆、运动员宾馆等组成,5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群要在一年零十个月内完成,工期紧、工艺复杂、质量标准要求高,是当时天津市的一号工程。工程建设中,有一个精度要求特别高的关键环节是,要把固定屋面网架用的384颗螺栓准确地预埋在96根柱顶上,而且要使预埋螺栓和网架上的螺孔一一对应,误差稍大,直径108米、重800吨的大型屋面网架就难以吻合。为了攻克这道技术质量难关,他和伙伴付出极难想象的代价,精心进行了上万个点的测量,最后大型屋面网架分毫不差地架到了梁柱上,一次性安装成功。这项工程获得了极大成功,从而获得了“鲁班奖”。

对于自己的荣誉,范玉恕表现得很坦然。显然,在他工程师的职业生涯中,他的工作责任感早已经上升成了一种职业本能。他后来接手承建的金皇大厦地下3层、深16米,地上47层、高188米,建筑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天津第一厦。为了确保底板混凝土浇筑质量,他对提供混凝土的搅拌站一家家的考察,和技术人员一起确定计量控制,并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施工方案。在底板浇筑时,他整整四天四夜没离开场地一步,直到打完最后一车混凝土。

对于自己的职业,范玉恕有自己的认识,他懂得,一个人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成几颗钉,加强管理保证质量必须靠大家来做。不仅仅自己要有责任感,还要把自己的责任感推移到所有人的身上。他把“高招”“绝招”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别人。他认真总结多年施工经验,归纳成项目管理法,最终他的管理方式被建设部收作全国项目经理的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