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红皮书
5903200000003

第3章 唱“红脸”,在制度外管人(2)

2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3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

4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在“X理论”中,管理者只关心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他们利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员工服从,而不考虑在情感上和道义上给予尊重;他们强调严密的组织,制订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这样做,几乎就是以金钱报酬来收买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与“X理论”相对,“Y理论”肯定员工的积极性。“Y理论”认为:

1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般自然;

2如果员工对某些工作做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

3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承担责任;

4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管理者才具备这一能力。

在“Y理论”的假设下,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员工的潜力,并使员工在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力量时,也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调节者或监督者,而是起辅助者的作用,从旁给员工以支持和帮助。

根据“Y理论”,对员工的激励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员工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管理制度上,管理者要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利。

Y理论的管理方法是用说服替代了命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此极力推崇,甚至连马斯洛也成了Y理论的热情拥护者。

“红脸”上司推崇“Y理论”

X理论的拥护者们强调用制度遏制员工的劣根性,而Y理论的拥护者们则强调尊重人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本书的观点相结合,X理论代表的是“制度内管人”,而Y理论则代表着“制度外管人”。要做一个“红脸”上司,就要向Y理论方向靠拢,相信并肯定员工的良性品格,调动他们潜在的能力,把他们当成可塑之才来锻炼。

当然,Y理论里设定的员工是一个理想模型。现实情况里,员工的素质各不相同,有的人富于主动性、责任感和创造才能,有的人则没有这些品质;他们的工作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单调重复性劳动,有的是丰富新奇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知人善任。

莫尔斯(J·Morse)和洛希(J·W·Lorsch)两位学者于1970年提出了超Y理论,给管理者提供了借鉴。超Y理论的假设是:其基本观点是:

1人们带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组织,但最主要的是实现其胜任感;

2由于人们的胜任感有不同的满足方法,所以对管理要求也不同,有人适用“X理论”管理方式,有人适用“Y理论”管理方式;

3组织结构、管理层次、职工培训、工作分配、工资报酬和控制水平等都要随着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及人员素质等因素而定,才能提高绩效;

4一个目标达成时,就会产生新的更高的目标,然后进行新的组合,以提高工作效率。

简单地说,超“Y理论”认为对人性的认识要因人而异,人和人不同。它是一种主张权宜应变的经营管理理论。实质上是要求将工作、组织、个人、环境等因素作最佳的配合。“红脸”上司要积极借鉴这个理论,掌握识人善任的本领。

人都有积极的因素,如自尊;也有消极的因素,如享受。“红脸”领导利用Y理论进行管理,就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就是应用人性哲学思想教育员工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的人。“红脸”领导要“把人当人看”,管理者对员工的人性表现出极大的尊重。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大开了。铁杆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了解它的心。”

“红脸”领导运用“Y理论”,就是拥有了一把万能钥匙,能够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心,这样才能凝聚团队人心,提高组织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有句现代诗写道:“一把钥匙打不开一把锁,是你的错还是我的错。”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一定是钥匙的错!

三、满足员工需求,彰显“红脸”效果

“红脸”领导为什么招人喜欢?因为他们能够让身边的人感觉“舒服”。有人饿了,他们给吃的;有人冷了,他们给衣服;有人心里不爽,他们听其发牢骚当出气筒;有人进步成长了,他夸奖并满足其虚荣心……总之,方方面面他都能想到做到,跟他相处如沐春风。从这个角度看,“红脸”领导要做的就是满足员工的需求,让员工喜欢你;只有员工喜欢你,爱戴你,才会死心塌地跟你干事业。

如果企业家做一个调查,问员工为什么选择这家企业工作,答案肯定五花八门:工资高;待遇好;稳定;有发展前途;同事关系融洽……不管是什么答案,都可以归结为一点:这家企业能够满足他们的某种需求。需求就是一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些愿望,他们才会付出相应的劳动。所以,满足需求是员工工作的动力。

马斯洛把这些需求分成五类,从低到高呈阶梯状排列。

第一层是生理需求。这是一个人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个人的生存就成了问题,更谈不上做工作、干事业。

第二层是安全需求。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如果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员工心理没底,就无法安心工作。

第三层是感情需求。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友爱,即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融洽关系;二是归属,即归属于一个群体,成为其中一员,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得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

第四层是尊重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员工受到了尊重,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限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员工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这五种需求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同一时期,一个人也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也有一些人心怀不平凡的理想和追求,会因之产生超越基本需求的动力。

但是一般来说,员工总是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然后再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例如,当一个员工有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保障,他的安全需求就会逐渐减弱,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相应增强。

种种需求是员工工作的动力源泉。领导想有效管理下属,就要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是“红脸”管人术的根本。曾有某企业的员工说:“领导拿我当牛使唤,我就不把领导当人看;领导把我当人对待,我就拿出牛劲儿给领导做事。”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红脸”管人强调的就是尊重人性。

工资奖金、工作环境、休息时间、职业保障、福利待遇、晋升机会等,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予以满足,而感情、尊重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则要靠领导唱“红脸”来实现。

比如,创造员工之间社交往来的机会,组织并参与企业的集体活动,可以让员工们在活动中跟领导有近一步的接触,领导借此机会展示自己平易近人的一面,更有助于拉近自己和员工的关系,让他们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提拔和奖励那些有创意、会办事的人,下属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被肯定、被赏识的滋味,从而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凡是开国的皇帝大多是善于用人的,要不然江山也打不下来,他们用人的诀窍之一就是感情拉拢,套用我们现在的说法,他们懂得满足下属“被尊重”的情感需求。

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个笼络部下的高手。他的手下大将冯异常年在外作战,回到朝中,刘秀接见他的时候,除了赏赐很多珍宝,同时还跟他唠起家常,说:“咱们兄弟当初刚刚出来混的时候,那可真是不容易啊,还记得那次与王朗那个小子火拼,咱们兄弟吃了大亏,我们跑到无篓亭那个地方,可以说是饥寒交迫,还是你老弟不知从哪儿弄来一点豆子,做了一碗豆粥给我,那碗豆粥真是香啊,我忘不了,还有,后来我们跑到玉南宫的时候,正好下起大雨,把我们兄弟冻得浑身颤抖,还是你和邓禹找来了干柴,还摸了人家一只兔子,让我温饱全解。现在我们境况好一点了,可是每想到这些,我心里都热乎乎的,以后我也肯定会报答兄弟当年的恩情啊。”

冯异听了这些话,也谈起了当年刘秀充分信任他,在巾车乡充分信任他,放他回家探望母亲的往事,更拉近了君臣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君臣之间的信任,也使得冯异更加忠心耿耿地为刘秀做事了。

这就是刘秀的高明之处,他没有过多地强调冯异的汗马功劳,而是从几件平常的往事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君臣的距离,坚定了冯异的忠诚。这种忠心是制度难以换来的。

所以,光靠制度是留不住人才的,领导应该从制度后面走出来,真实地跟自己的员工接触,以诚相见,感情相通,心心相印,从思想上理解他们,从生活上关心和爱护他们,在工作上信任支持他们,让他们深深感受到来自于领导者本身的那份感情,通过这个具体化的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文化巨大的吸引力,下属就会动用全部的热情,奉献出无私的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

此外,“红脸”领导不但要满足员工的需求,还要善于运用这些需求来激励他们,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般来讲,人们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所以,已经满足的需求无法成为激励员工的动力元素。比方说,一位职员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薪水,小幅度的工资涨幅就不可能刺激他的动力,管理者就要考虑给他升职机会,或者用其他的奖励方式来调动他的欲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