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意英雄谱(第一季)
5935800000005

第5章 童之磊:数字未来,为我而来(1)

童之磊,中文在线创始人,中文“在线反盗版联盟”秘书长,曾获“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奖”“中国CE”我一直有这么一个观点:对于任何一个市场来说,它真正发展起来靠的肯定不是一两家公司,所以我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

中文在线有两大法宝:第一是我们的精神,一件事能否做成,主要看你是不是真的把这件事情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而且是不是全力以赴来做;第二是我们的专业性,中文在线是国内最早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企业之一。对产业的情况、对客户的很多需求都是最了解的。

对于数字出版产业来讲,对版权的保护就相当于它的空气和水。正是有这样好的空气和水,整个数字出版产业才会健康成长。

不管是纸质出版还是电子出版,或是其他的一些出版形式,唯一不变的是它都在传播内容,其实只是变了一种媒介,变了一种载体,归根结底来讲还是内容为王。大家买一本书绝对不是为了买那些纸,而是为了买里面的内容,所以数字出版,内容为王。这个真理是不会变的。

创业需要创意,创意需要思考

创业需要创意,创意需要思考,正因为童之磊的一点小小的思考,他开创了中国数字出版的先河。

1999年,我和几个同学在清华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大学生门户网站之一——易得方舟。那时候,这个网站非常火,清华、北大很多学生的浏览器首页都是我们的网站。这个网站里有一个读书频道,我当时在这个读书频道上流连忘返,通宵达旦。因为即便我们在拥有几十万册藏书的清华大学,也依然觉得一书难求,甚至租不到书,而买书对学生来说又太贵。互联网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大量内容精彩纷呈的图书。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图书被放到网上以后,虽然读者看得非常开心,作者却得不到任何报酬,长此以往,作者可能就没有积极性了,那谁还会写作呢?于是,我就想,能不能把传统出版的模式在互联网上体现出来?我们把这种模式叫作网络出版,后来这个模式被称为数字出版。

当时有这个想法后,我非常兴奋,但也很忐忑,因为我并不确认这样的想法是否能被大家接受。所以我在想,能不能第一时间去找作者沟通,看看作者对这件事情的反响。我想了很多办法才找到了一些作家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说我们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想做付费网络阅读,想去拜访您行不行。联系到的几位作家都欣然允诺。

我们最先联系到了李晓林老师。她是巴金先生的女儿,是《收获》杂志的副主编,在国内文学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我们专门去上海拜访了李晓林老师,把这个想法跟她讲了以后,她非常认可,答应与我们合作。后来,我专门去看望了巴金先生,也见了李晓林老师。那时,巴金先生已经是重病在床,像巴老这样的世纪文坛泰斗能给予我们支持,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1999年的冬天,我们联系到了著名作家从维熙。从维熙曾经是中国作家出版社的社长,在国内文坛的影响力也非常大。我们见了从维熙老师,把我们的想法给他介绍了一下。他高度认可我们的想法,当场就和我们签约了。

过了几天,我惊喜地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了一篇从维熙老师写的文章,题目叫作《来自天堂的文学使者》。文章里写道:“清华大学的几个年轻学生找到了我,谈到了要在数字时代进行网络出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福音。”他把我们几个人称为来自天堂的文学使者,给了我们很高的赞誉。这件事也给我和我的团队更大的鼓励,让我们觉得能够帮助作家更好地把作品传播给更多的人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2000年5月,我们正式举行了成立中文在线的新闻发布会。白岩松主持了发布会,著名作家余秋雨、余华等文化名人列席参加。那次新闻发布会非常成功,大家都对这种新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些作家说中文在线开创了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的新时代。

比艰难还艰难的时刻

童之磊懂得资本的力量,在风险投资还没有被中国人广泛认知的时候,他就得到过风险投资的青睐。可2000年左右的一场金融危机,让风投都离他远去,而他的公司也只剩下了3个人。

1999年,我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我是队长,虽然我们的内容是以易得方舟为主体的,但很多内容是在讲中文在线的模式。因为这个模式非常新颖,最终,我们获得了金奖,因此也引起了很多风险投资人的关注。在有了中文在线这个创意之后,要把这项创意变成现实,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寻求资金的支持。因此,在2000年年初,我们去拜访了很多风险投资人,向他们介绍了我们的商业计划。大家都觉得这一创意是革命性的,会改变出版的模式,所以大家都说:“你赶快成立公司,成立公司我们就会支持你。”

2000年5月份召开新闻发布会时,除了文化名人,我们也请了很多著名的投资人。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我们去拜访这些投资人,结果他们突然判若两人——很多投资人都说这个项目我们要再看看,再想想,再研究研究。当时我觉得很奇怪:他们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后来我们才知道,2000年4月份,全世界高科技创业的风向标纳斯达克崩盘了,其股票指数从最高点一路狂跌。很多公司市值最后跌到了原来的5%左右,甚至成为垃圾股,包括当时中国一些很有名的互联网公司的股价也是惨不忍睹。那次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创新型公司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因为我们的支持主要来自于风险投资,而风险投资的理念是:培育你上市,上市以后就要套现、退出,以赚取高额的回报。

当时我们是学生创业,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突然碰到这么一个局面,很快就陷入了绝境。那时候很多的创新型公司的预期都是:如果这件事情做下去,后面一定能赚到钱,我们整个计划也是这样的。当时我们几十个人的团队,每个月光工资、版权成本就要几十万,现有的资金连一两个月都支撑不了。

最开始的时候,我就自己垫钱,但很快自己的钱就用完了,于是开始想方设法找朋友借钱。再后来,朋友的钱也借完了——不是借完了,是没人肯借了。大家都觉得,借钱创业肯定是无底洞。于是,我就在外面打工,给一家央企做信息化战略咨询,一个月赚几万块钱养着公司。

那时候很多朋友都劝我,这个事情太早期了,根本就没法做成。我的家人也劝我不要做了。他们都说:“你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又不是找不到工作,何必要这么辛苦地去创业?”那时也有很多世界500强的公司老总给我提供工作机会,但是我反复考虑,最后还是决定要继续坚持下去。

我非常感谢我的团队成员,那时有个人力资源经理,为了减轻公司的负担,他要求主动把自己裁掉。他告诉一些员工,这种情况下公司很难坚持下去了,实际上是替我劝一些员工离开公司。

公司人数最少的时候只有3个人,但我们还在继续和作家谈判,获取作家的版权授权。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正在搭建网站,也就是中文在线这个网络平台,并把我们的内容推广到了一些终端上。

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虽然风投都撤了,可还是有人看好中文在线,或者说看好童之磊,但童之磊却阴差阳错地把公司卖了,可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一切却也在情理之中。

大概在2001年夏天,我跟李开复先生一起做了一期《对话》节目。做完节目之后,朋友给我发了一个短信。她说一个香港公司的董事长想找一些像中文在线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寻求合作机会。我们那时是个小公司,听说一个大的集团公司想跟我们谈合作,我当然说好,并尽快约定了见面时间。

那个想找我合作的人就是香港泰德时代集团的董事长陈平。我知道他投资了国内最早的中小学网校——景山教育网。因此,我很希望把我们的数字内容、数字图书推广到学校去,所以在见面时我专门准备了一个PPT。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借助景山网校这样的教育渠道,把我的电子图书提供给他的客户,打开一个新的渠道。

讲完以后,他看着我说:“我这个集团缺一个总裁,你要不要过来?”我当时一愣,完全没有想到他会提这个问题。后来我跟他说,这件事情不可能,我自己还有公司呢,虽然人不多,但是我要对他们负责。他就对我说:“要么这样,你把你的公司卖给我。”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他是在开玩笑——哪有这种事?招聘一个人,还要连带着买一家公司?

过了一个星期,我突然接到陈平的电话。他说:“我刚从香港回来,你晚上有空的话,我们聊聊。”结果一见面他就说:“你把公司卖给我,你的人也过来。”我这才发现人家是把这事儿当真了。如此三番两次,我被他的诚意打动,决定把公司卖给泰德集团。我自己也进入泰德集团担任执行总裁,负责其内地的业务。

为了理想中的伟大

童之磊注定不是给人打工的命运,注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在担任集团执行总裁的时候,他仍然惦记着中文在线的前途。最终,他又买回了自己的公司,开始了二次创业的征程。

2004年,我在几个朋友的支持下,把中文在线从泰德买了回来,开始了二次创业。进入泰德时,整个团队不到10个人,把中文在线买回来时,整个团队也不过二三十人。离开泰德,我们第一时间选择回到清华,在那里租了一个很小的办公室开始创业。这个过程落差非常大,因为在泰德时,办公空间非常宽敞,而且我们交流、合作的对象很多都是世界级的企业。但到了清华,我们重新变成了一个小公司。

我记得有一次《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我,后来他们在文章里写道:

“童之磊坐在他几平方米的小办公室里,说话的声音整个办公室都能听见,在谈着他伟大的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