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反差管理:陈育新的管理天机
5989000000027

第27章 发展的快与好:积极稳健的发展就等于高速度(4)

“做企业当然需要激情,过于理性,企业就没有活力,没有效率。但是,在充满激情的同时需要富于理性。非理性的激情危害很大。如果激情不能控制,企业很容易出现盲目冒进、好大喜功、虚张声势等现象,企业就会因失控而失败。正如滔滔洪水只有纳入河道才不会造成洪涝灾害一样,只有纳入对事业的持续追求,激情才能持久,也才更有积极意义。想象力只是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判断的依据。”

在谈到有关激情的话题时,陈育新先生如是说。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它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和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支配下,常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

特驱继承并发扬华西希望集团在传统养殖领域的竞争优势,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以高于全国平均增幅近八倍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业界的“特驱神话”。有人说,特驱的成功靠的就是激情。但是,陈育新先生却说:“如果说特驱的成功靠的是激情的话,那一定是理性的激情。”

回首几年来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特驱的发展既充满激情,又富于理性。一把麦草烧不开一壶水,一笼馒头养不大一个儿,一时的激情也干不成一番事业。机会往往像一个喜欢恶作剧的不速之客,常常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激情,你赶不上他的脚步;没有理性,你又容易被他戏弄。激情与理性,犹如人们烘烤烧饼,理性太多则难以烤熟,激情太多又容易烤焦,唯有理性的激情才能烤出黄而不焦的、热乎乎、香喷喷的烧饼。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看到的是激情,有人看到的却是理性,而两者都是真实存在的。

作为华西希望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快速发展的“突击队”,自诞生之日起,特驱就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下大决心,立大志向,看大人生,成大事业,正是这种强烈的进取心与使命感,激励着“特驱人”克服重重困难,为心中的理想勇往直前、百折不回。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一个月总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战斗在市场上。大家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军训,步行十几公里深入到乡村,进猪圈、讲技术、打疫苗;半夜离开养殖户家,因为天黑看不清路掉进池塘,还笑着说全当洗桑拿了;冒雨徒步数公里,将饲料送进养殖户的家里,满脸的水珠却分不清是雨还是汗;深夜十二点还在热烈讨论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特驱的发展还可以再快一点!”2008年初,在特驱年度总经理会议上,陈育新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时正值饲料行业大洗牌之际,行业整合态势愈演愈烈,若没有积极的态度必将失去发展机遇,只有尽快做强、做大,才能取得行业话语权。“特首”王德根当即表示:“特驱有信心使当年的业绩再翻一番,并在农牧业一体化方面取得新突破!”这支有着远大抱负的团队,对未来有着更多期许,对自己的要求也格外严格,他们总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剖析—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这种充满理想主义的激情,正是他们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我们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对理想的热忱,一种追求美好的态度。“我们为什么不怕苦?因为我们要做行业精英。我们为什么不怕累?因为我们不想虚度此生。我们是凡人,但能想凡人所不敢想;我们是常人,但能做常人所不敢做。不要问为什么,拼命干,打硬仗,打胜仗,目的只有一个:我们必须超越自我,成就一番伟业。”

穷根究底,我们发现,“特驱人”的激情之所以能够持续燃烧,主要得益于“三有”,即有理想、有战略、有创新。它既是激情的,又是理性的。

“特驱人”有胸怀远大的理想——以农牧业为基础,进行饲料、养殖、食品产业链经营,立志将企业打造成国内最优秀的农牧企业和食品企业之一。只有明确了自身价值和使命的人,才能够忍受苦难、克服困难、创造奇迹,也只有这样的激情才是理性的、可持续的。

要保持激情,光有理想还不行,还需要正确的战略。他们说“短暂的利润比短暂的亏损更可怕”。他们反复强调打好管理基础,十分注重在扬长中补短,不断在内部寻找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牢牢把握内部管理的问题导向,不断在改进中前进。

任何经验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适用,环境在变、对手在变、市场在变,激情管理必须解决“应变”的问题。如何创新?“特驱人”的经验是充分尊重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牢牢把握市场拓展的“客户导向”,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掌握更大的发言权,让“最接近前沿阵地的人”参与制定策略和战术。

特驱的实践一再证明,只有激情与理性的双翅同时张开时,理想才能飞得既高又远,企业才能发展得既好又快。

三思而行,百折不回

我有一个朋友,挺聪明,挺勤奋,理想也挺高远,证书考了一大堆,有英语的,有会计的,有写作的,金钱花了,时间耗了,但似乎每样都差一点儿,三十多岁了,事业还没有多大成就,不知往哪里去,很迷茫。看着朋友迷茫的样子,我思考再三,送其八个字:三思而行,百折不回。

“三思而后行”语出《论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其意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行动之前一定要再三思考,这样碰壁的机会就会小一些。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后面这一句——“再,斯可矣”,意思是,思考、再思考就可以了,千万不能陷入迷思之中。一味埋头苦思而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推敲、实践,就只能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从而更加困惑。

做事之前要想清楚、想透彻,方向要正确,思路要清晰,因此,需要“三思”,之后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地“行”。“三思”与“行”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为依托。我们既不能前怕狼、后怕虎,每事必十思,结果等你想好了,机会却已经远走高飞了;也不能一思而行,甚至不思而行,只是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结果老是碰钉子,还不知道为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不思而行者虽不普遍,却也并非个别,一思而行者更多;另一种极端的情形就是多思少行,他们将所有的可能都想到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做成。

在多数情形下,做大多数事情,诚如孔子所言:“再,斯可矣。”一方面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再想想你的需求是否有利于相关联的人,至少不会伤害他们。如果双方都心甘情愿,就应当没有多大问题了。

在少数情况下,做重大决定,三思足矣。所谓“三思”,有人理解为反复思考,这也对,也不对。对就是它标明了“思”的数量,不对是它却没有标明“思”的维度。我理解,所谓“三思”,就是一思自己,二思他人,三思可能。只有三者都可行,才持久可行。如果只有自己可行,则断不能持久。很多人不能成功,其难以跨越的坎儿正在这里。一思而行或十思而行者,绝大多数是只思自己。我们不能不思自己,因为这是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只思自己,则多思无益、多思无用,并且越多越不好。自己可行,他人可行,但环境条件不允许也不行。如果三者皆可,只要百折不回地坚持下去,则必能成功,也必能持久。

我们可以将上述错误分为两类:要么学而不思,要么思而不行。《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者废其一,非学也”。简而言之,就是广泛学习、仔细探究、谨慎思考、明确辨别、切实执行五个环节层层递进,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学、思、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能只取其一,或放大,或忽视。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哲学家康德也曾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关于学与思的关系,两位圣贤讲得已经很清楚了,但在这里,他们却没有说到思而不行的问题。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和最高阶段,就像一个习武者,是花拳绣腿还是真材实料,全靠在实战时展示了。不能笃行,前面的一切都将失去意义。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实践所学的知识,做到知行合一。所谓“笃”,就是要忠贞不渝、坚持不懈,不能左顾右盼,不能半途而废,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百折不回地笃行,需要建立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之上。“博学之”意思为学习首先要广泛猎取,培养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就消亡了。“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审问之”意思为有所不知,就要穷根究底,并对所学的知识不迷信、不盲从。“慎思之”意思为问过以后还要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也不能所用。“明辨之”意思为学问越辩越明,不辩则“博学之”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希望集团在其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超前半步。为什么不能超前一步?因为无数事实证明,超前一步成本太高,风险太大,不但成不了先驱,反而有可能成为先烈,而超前半步却可进可退,进可攻,退可守。

经验一再证明,当我们看清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有了七成把握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行动(三思而行),并在行动的过程当中不断调整,与时推移,与事对证,并笃行(百折不回)。唯有如此,我们才既不会思而不行,失去机会,又不会行而无思,盲人骑瞎马,乱撞乱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