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02

第2章 A

矮子看戏

矮子在人群里看不清戏的演出,只能人云亦云。语出《朱子语类》卷一一六记载:“其有知得某人诗好,某人诗不好者,亦只是见了前人如此说,便承虚接响说取去,如矮子看戏相似,见人道好,他也道好。及至问他哪里是好处,原不曾识。”矮子夹在人群中看场上演戏,别人道好,他也道好,实际上,他根本看不到戏台上究竟在表演什么,更不用说表演得是好是坏。

后来,人们遂以“矮子看戏”比喻自己无真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亦比喻人的见识不广。

爱人

是感情相互依恋的人。亦指丈夫或妻子。在苏格兰达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把英语中的“斯威特·哈特”变为“爱人”的同义语。斯威特·哈特寺院由巴纳德城堡的主人约·巴利欧尔的妻子德鲍基拉夫人所建。她在丈夫去世以后,把丈夫的心脏熏香后包装在象牙盒中,常常把它说成是“我最心爱的心,不说话的伴侣”,并随身携带。在她病重弥留之际,她的遗言是:“如果我死了,为了让两颗心永远在一起,请把我丈夫的心,放在我的胸脯上一起埋葬。”她在生前就选择了墓地,建立了寺院,并用拉丁语命名为“多维尔凯·科尔”(甜蜜的心)。以后,用英语叫成“斯威特‘哈特寺院”。1920年,她死后不久,“斯威特·哈特”就作为“爱人”的同义语被广泛地运用开来。“爱人”一词便由此衍化而成。

安家乐业

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业。语出《汉书·谷永传》。谷永曾向汉成帝上书,建议把老百姓身上的各种负担减轻一些,以安抚民心,巩固封建统治。原文是这样的:“……务省繇(yao)役,毋夺民时,薄收赋税,毋殚民财,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成语“安家乐业”便由此而来。

成语“安家乐业”与“安居乐业”的意思完全是一样的。而“安居乐业”一语的正式出现,有文可据的大概要算后汉人仲长统的《昌言》一文,其中有:“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宴然。”

安乐窝

原指安适的生活环境。其由来与北宋哲学家邵雍有关。据《宋史·邵雍传》记载:邵雍是北宋著名学者,“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后又周游各地,拜师结友,终成高士。据说这位先生初至洛阳时,尽管生活贫困,房屋简陋,不遮风雨,但他却怡然自乐。当时的宰相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也退居洛阳。他们因敬重邵雍,与之交往甚密,并为邵雍购买了园宅。邵雍的居住条件虽有所改善,但仍过着“岁时耕稼,仅给衣食”的生活,淡泊明志。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给其住所起名叫“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后来,“安乐窝”一词成了隐逸文士们对自己居室的谐称,如:南宋戴复古诗:“四山便是清凉园,一室可为安乐窝”;清代高鹗词:“万绿阴中安乐窝,碧纱如水簟如波”等。

“安乐窝”这个词到后来却变成贬义了,人们使用它常常意在讽刺那些由于一心追逐生活环境的安逸而丧失进取心的人。

暗送秋波

秋波:指女子的眼睛。旧小说中往往以清澈明亮的秋水来形容美女动人的眼睛或眼神。原意是偷偷地传递眼神,形容男女之间暗传爱慕之情。源自《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东汉末年,汉室昏庸,董卓专权,为所欲为,国家岌岌可危。司徒王允忧心如焚,想除掉董卓,但苦无良策。一日深夜,王允发现府中歌伎貂蝉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疑其有私情,上前责问。貂蝉惊跪答道:“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长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王允听完,顿时计上心来,对貂蝉说道:“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董卓有一义儿吕布,骁勇异常。我观二人皆好色之徒,今欲用‘连环计’;先将汝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汝于中取便,谍问(离间之意)他父子反颜(翻脸之意),令布杀卓,以绝大恶。不知汝意若何?”貂蝉说:“望即献妾与彼。妾自有道理。”

次日,王允设宴请吕布,让貂蝉出来与吕布把盏。貂蝉进酒与布,两人眉来眼去。饮数杯后,允指蝉对布说:“吾欲将此女送与将军为妾,还肯纳否?”布出席谢道:“若得如此,布当效犬马之报!”王允说:“早晚选一良辰,送至府中。”吕布欣喜无限,频以目视貂蝉。貂蝉亦以秋波送情。

后来貂蝉依计而行,促使吕布亲手杀了董卓。

后人从这段故事中的“吕布欣喜无限,频以目视貂蝉。貂蝉亦以秋波送情”几句话,概括出“暗送秋波”成语,以比喻暗中勾结。这与《三国演义》中的本意已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