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03

第3章 B(1)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原谓八个神仙各自有各自的法术而过海。

据《登州府志》载:“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索内外军不律者,配沙门岛”。就是说,从宋朝建隆三年开始,驻守内地和边关的军人犯了法,都发配沙门岛(即现在的庙岛)。后来岛上犯人越来越多,而朝廷每年只拨给300人的口粮。为使粮食够吃,看守头目李庆便想了个狠毒的办法:当岛上犯人超过300人时,便将其中一些人捆住手脚,扔进海里淹死。如此被杀的,两年内竟达700多人。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越海逃跑。有天晚上,众囚犯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之类跳入海中,往约30里外的蓬莱丹崖山方向游去……途中多数犯人体力不支,淹死水中,只剩8名游到岸边,在丹崖山下的狮子洞(后来叫仙人洞)里躲了起来。翌日,这8个犯人被渔民发现。听说他们是从沙门岛越海而来,无不惊奇万分。从此,人们把这种反抗强暴,追求自由的行动传为美谈。后来又把它同传说中的八仙附会起来,明代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里,确定为汉钟离(即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因他们过海时,各有一套法术,在民间逐渐演变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神话故事。

现多用来比喻在共同从事的某项工作中,各人有各人的本领。

八字没一撇

原意是写一个简单的“八”字,连第一撇还没有。源自北宋末惟白禅师所辑之《续传灯录》卷二十九,书中讲道:“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丿”即撇;“著”,写上去的意思;“不”,这里当“未”字讲。

关于这一俗语还有这样一个历史典故。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在《与刘子澄书》中云:“见得此意甚分明。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意思是说,《大学》里已经表明,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去,反而朝外走。朱熹说这句话的主旨是劝说人们学习圣贤之道,但也流露出了他对这些不认门不入门的人惋惜、遗憾和无奈的心情。“八”字的结构形似两扇门,朱熹在此以“八”喻门是十分形象的。之后的“八字打开”一语,即指将门敞开。

“八字没一撇”,即是没有门。我们口头常说的“没门儿”、“没门路可走”,若追根溯源,则皆出于此。这一俗语原指没门,随着历史的变迁,其意逐渐变为“条件不具备”、“不可能”。现多用来指一件事最初的开端还来不及做,最起码的条件还不具备。

白驹过隙

白驹:白色的骏马。隙:非常狭小的空间。白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跑过,比喻时间过得极快,光阴易逝。源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之过隙,忽然而已。”唐·陆德明释文:“郤,本亦作隙。隙:孔也。”《史记·留侯世家》:“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关于这条成语,有的辞书将“白驹”直解为“太阳”,根据即陆德明释文:“白驹,或云日也。”然据《礼·三年问》:“若驷马过隙”原注:“驷谓驷马,隙谓空隙。驷马骏疾,以骏疾过狭小,言急速之甚。”这里的“驷马过隙”,意思正和“白驹过隙”相同,可知在秦汉以前,以“马”过隙喻光阴易逝是普遍的说法。陆德明释曰“或云日也”,只能说明唐时已有以“白驹”代指太阳的情况,至于称光阴为“驹光”,称“日影”为“驹影”,更是从“白驹过隙”的比喻启发而生的借代。而且,“日”即有时间、光阴之意,若说时光穿越缝隙,又何必称“如”称“若”?何况以情理论,“日”性为光,光速之疾不必以“隙”测量。如说“日”为日影,日晷测影,何必从“隙”中见之?虽然,《庄子》有“野马也,尘埃也”,以“野马”状风云,由此推测,或可以以“白驹”状“日”,然史籍无征,诚不可强解。更以生动、形象言,将“白驹”直解为“日”终为不妥。

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

“百足”又叫“马陆”,是一种节肢动物,躯干有20节,第2—4节各有一对步肢,自第5节开始各有两对步足。生活在阴湿的地方。“之”在这里是指示代词“这”“此”的意思。“百足之虫”就是“百足这种虫子”。“死而不僵”的“僵”是“倒下”的意思。

有人将该词解释为:有许多腿的虫子,死了也不僵硬。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百足这种虫子,即使死了也不倒下。比喻某人或集团虽然失势了,但仍存在一定的气势和能量。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源出三国魏曹元首(冏)的《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这里的“僵”是“倒伏”“倒下”的意思,而不是“僵硬”的意思。因为“扶之者众也”与“不僵硬”没有因果关系,而与“不倒下”才具因果关系。《史记·苏秦列传》:“详(佯)僵而弃酒。”《汉书·眭弘传》:“僵柳复起。”这些句中的“僵”都是“倒伏”“倒下”的意思。

《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从这一例句来看,“僵”也不应解释为“僵硬”。

摆龙门阵

“摆龙门阵”是四川土语,含有讲故事、聊天、侃大山、谈山海经之类的意思。且有谣谚云:“龙门阵,龙门阵,龙王老爷害了病,打发乌龟去捡药,乌龟儿子要听龙门阵。”这里把故事称作“龙门阵”,是有根据的。宋末元初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讲到薛仁贵摆阵的故事,后来《说唐后传》第十二回便是“仁贵巧摆龙门阵,太宗爱慕英雄士”。说的是,唐太宗征高丽,欲在海滩摆一龙门阵以求梦中贤臣。使元帅尉迟恭为之,尉迟恭愧不能。因责其先锋张士贵,张士贵亦不能。其婿献计,以长蛇阵装四脚充之,后被太宗识破,责令重摆。时薛仁贵方为张部下火头军,有罪待赎,张知其能,令其摆阵赎罪。仁贵乃翻出玄女娘所赐无字天书,果见有龙门阵图,乃请出七万人马,依图摆出阵势。太宗于海滩观之,军马随彩旗招展,变为黄、青、白、红等龙形,仁贵立于阵中,与太宗所梦贤臣“一般面貌”。

不过,四川人不用讲、侃、聊、谈等字眼而用“摆”,还与旧时四川民居院落的大门称“龙门”有关。门前空地是院内居民茶余饭后聚会交谈的好场所,到时,人们搬出长凳,围坐在“龙门”之下,或一人主讲,或自由交谈,煞是热闹。那场面,从远处望去,也很像是摆的个什么阵势。这样久而久之,就干脆把讲故事直接称作“摆龙门阵”了,而且涵义也越来越广泛。

败北

最初的语义范围较小,仅指战败、败走。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败北”的“北”是“背”的初文,并不是方位词。《说文解字》中说:“北,乖也,二人相背。”由此,“北”引申为人体的部位——与胸相对的背部。古人说的“败北”,意思是打不赢便转背而逃;说“逐北”,是指在敌人背后追击的意思。

“北”作方位词,是在后来引申出来的意义,古代人们以面南向阳为正坐,这样背后就是北面,因此,“北”又指北方。而作为“相背”、“胸背”的“北”字,则在下面加一“月(肉的变体)”字成为“背”字了。

唐·柳宗元《上大理崔大聊启》:“秉翰执简,败北而归,不可以言乎文!”这里的“败北”,已经泛指失败、失利了。

现“败北”一词常用来指体育比赛中的失利。

拜倒在石榴裙下

是比喻男子对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

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官西绣岭、王母祠等地种了不少石榴供贵妃观赏。而唐明皇又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因此,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又因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在杨贵妃口中。对此,朝中大臣很是看不下去,所以对杨贵妃侧目而视,怨□(du)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

一天,唐明皇邀群臣赴宴,请杨贵妃弹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把一根弦弄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唐明皇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乘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因此把弦弄断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话,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了贵妃均需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从此,大臣们见到杨贵妃都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

因为杨贵妃平日总喜欢穿绣有石榴花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话来互相解嘲。后来这句话便渐渐地从宫廷传向民间,并流传下来。

半部论语治天下

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高强,就能治理国家。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这一典故始见于南宋人林駧《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史》:“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在这段话下面,有小注云:“赵普日《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更详:“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宋朝开国元勋赵普,因协助赵匡胤策划了陈桥夺权兵变,深得赵匡胤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宰相。他极力主张削弱地方藩镇,并解除了大将兵权,又被晋封魏国公。他读书不多,却谋略?舀滔,曾使宋太宗赵光义为之惊叹,问他的谋略出自何家?赵普便直言不讳地说出了上述一段话,于是太宗幽默地称赞他是“半部论语治下天”。

这个传说出于两宋之间,又定论于南宋,这正是理学家朱熹他们把《论语》奉为“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定为儒家必读的经典的时代,《论语》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赵普恰又曾三度出任宰相,颇有政绩,把“半部《论语》”的故事附会到赵普身上,那自然是最合适的了。显然,这是理学家们为了抬高儒学而杜撰出来的故事,亦可见儒家文化的影响之深。

这一典故的真实与否,将有待于史学家们去考证,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却从此流传,千百年来几成定论,后世的人常以它作为一个读书少而精的例子加以推崇,激励大家认真读书,潜心治学,切忌走马观花,一目千行。所以,我们应当将它看作一个比喻而不能当作教条去理解。

半截身子入土

年届老年,感叹在世上的时光不多了时,自己常以俗语“半截身子人土”来形容。

此语源自宋代文人苏轼《东坡志林》:“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才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宋时风俗,人们以为桃木能避邪,故于正月初一,将两块桃木板埋在门之两侧,上写喜庆吉利的联语称为桃符,并将门神画像贴在门上用以避邪。五月初五则用艾蒿扎成人形悬于门上,亦为避邪。上述寓言故事是说,桃符看到艾人悬于门上,大怒道:“你不过野草而已,怎敢在我之上?”艾人答道:“你已半截埋在土中,还敢与我争高低吗?”二者争吵不休,门神开口解劝道:“我等都是没用之物,才傍人门户,还有什么必要争闲气呀!”由于这段故事寓意颇能警人,后流传开来,遂生俗语“半截身子人土”。与成语“行将就木”同义。

半老徐娘

亦称“徐娘半老”。典出唐·李延寿所修《南史》:“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这里所说的徐娘,名叫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妃子。貌美,且有文采。梁元帝是眇一目的,徐妃知道元帝要来,就梳妆打扮,却只打扮半边,名曰“半面妆”。元帝一见就知道她是在嘲笑自己是独眼龙,气得要死。想把他杀掉,又爱慕她的姿色,所以只好忍气吞声。徐娘先结识了荆州瑶光寺的一位风流道士,叫智远。后来又和朝中的美男子暨季江私通。她还邀请当时的诗人贺徽,到一个尼姑庵约会,作诗赠答。她和季江结识时已是40多岁了,所以季江对人说她“虽老犹多情”。

后来,梁元帝借口另一个宠妃的死是徐娘因妒暗下毒手,就逼她自杀投井。

后人便以“徐娘”借指丰韵犹存的中年妇女。语含轻薄。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书怀》诗中写道:“开窗逢一笑,未觉徐娘老。”

现在,有的妇女说:“我已是徐娘半老了。用不着打扮了。”含有自谦自重的意思,这是自称的用法,当然就不含有贬义了。

半面之交

又作“半面之旧”,意思是说只匆匆见过一面。典出《后汉书·应奉传》。

东汉时代有个文人,名叫应奉,他年轻时就很聪明,记忆力很强,从小到成年,凡是他所经历过的事情,没有不记在心里的。他20岁那年,到彭城去看望袁贺,不巧袁贺闭门外出,只有一个造车的匠人曾于屋内开一扇门露出半个脸来看他一眼(原文是“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数十年后,应奉有一次在路上遇到那个工匠,应奉还认得出他,并同他打招呼。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说,他初到首都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时,朝廷中连个最疏远的亲族都没有,达官中连见过一次面交情的人都没有(原文是“达官无半面之旧”)。

后来,人们根据应奉的故事引申出“半面之交”这个成语,用来说明只见过一面的意思。

饱汉不知饿汉饥

典出《晏子春秋》。齐景公时,天连续下雪。景公披着狐白的皮裘。晏子跑进宫去,景公对晏子道:“真是奇怪,下这么大的雪,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冷。”晏子回答道:“古代的贤君,在饱时应该知道有人挨饿,温暖时应该知道有人挨冻。”景公觉得晏子的话很有道理,就立即下令取出一些粮食和衣服赈济饥寒的人。后来,人们引用“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理解别人的困境和艰苦。

鼻祖

原是始祖的形象说法。出自《汉书·扬雄传上》:“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其意为:有一姓周的女子如蝉般姣好美丽,她的祖先可能在汾这个地方。唐·元好问《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中有:“濑乡留耳孙,阙里留鼻祖。”

创始人称“鼻祖”,首先与人们对鼻子的认识有关。

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低下,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诸多方面限制,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很多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古人认为,每个人在娘胎里还没有形成人形之时,就已经有了鼻子的形象,它由先天而来,是人身上最早形成的器官。在这一点上,鼻与创始人类同。

然而,要解释“鼻祖”,首先得从“鼻”字说起。“鼻”的本字原为“自”。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模样。在古时,“自”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许慎《说文解字》云:“自,读若鼻。”“自”在古文中一般作第一人称代词,即解为自己,既然“自”字做了人称代词了,那么要写“鼻子”的“鼻”时,又该用哪个字呢?于是又另造了一个形声字代替,在“自”字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就出现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自”的本义是“鼻子”,人们常常说到自己的时候指着鼻子。还可以引申为介词“从”、“自”,再引申为动词“始”。《说文》里有“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的意思即“第一”、“最初”或“开始”的意思,这个意思正是从“自”而来。所以,人们就把始祖和创始人都称之为鼻祖。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意思是比上不行,比下还强。源自东汉经济学家赵岐《三辅决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