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06

第6章 C(1)

察言观色

色:脸色,指表情。观察别人的言语和说话时脸上的表情,揣度对方的心意。语出《论语·颜渊》。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老师士怎样才可叫做通达。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反问子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意思是:在朝廷里必定有名声,在家里也有名声。孔子道:“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意思是:这仅仅是有名声,但并不是通达。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好行仁义;善于观察别人说话时的脸色;常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像这样的人,在朝廷里必定通达,在家里也必定通达。

现在,人们一般将这个成语用成“察颜观色”,与“察言观色”意思相同。

蝉联

意为连续不绝。一般人往往以为“蝉联”一定和“蝉”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蝉联”是个叠韵联绵词,意为连续不断。晋·左思《吴都赋》:“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布□皋泽,蝉联陵丘。”意思是这些江蓠海苔布满了皋泽,陵丘上也连接不断,到处都是。《齐书·王慈传》曰:“帝后之德,绸缪天地;君人之亮,蝉联日月。”指帝后的功德,通达于天地之间;君人的光辉,可与日月相接,连成一片。这两个例子中的“布□”、“绸缪”、“蝉联”均为联绵词。联绵词不能拆开来解释,构成它的汉字也只起表音的作用,和其本身的含义没有什么关系。在古代汉语中,有“蝉联”、“蝉连”、“蝉嫣”、“婵联”、“婵连”、“婵嫣”等不同的写法,但其基本意思都是相同的,即连续不断(或在此基础上稍有引申),从而说明它的词汇意义与构成它的汉字“蝉”、“婵”、“联”、“连”、“嫣”本身的含义都没有关系。“婵嫣”最能说明问题。“蝉”可以写成“婵”,“联”、“连”也可以写成“嫣”,说明这个词并无绝对的定字,只取其声音相谐而已,这就把望文生义的可能性完全排除了。然而在现代汉语中,上述诸种书写形式已定型为“蝉联”,而其他写法不再出现。

现“蝉联”一般用来指连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

在体育比赛中,把连续取得同一比赛冠军的情况称作“蝉联”。

炒鱿鱼

原是一道广州菜的名称,后引申为开除、解雇之意。鱿鱼,又叫“枪乌贼”,也叫“柔鱼”,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软体动物。其肉味道鲜美,供鲜食或干制。新鲜鱿鱼一炒,就会卷曲起来,呈现出圆形,犹如“卷铺盖”一般。在旧中国,被老板解雇的店员,只好打起行李回家或另谋出路。对此,广州人便用“铺盖卷”来形容(“铺盖卷”源于法国,是法语中一成语)。后因被炒的鱿鱼一片片形成卷筒状,受此启发,又用“炒鱿鱼”表示铺盖卷,以此取代了难以入耳的“开除”、“解雇”等词句。近年来,该词已被广泛使用。

英国人说“炒鱿鱼”,习惯上是用sack这个词,它不但作动词,同时可兼作名词。sack原意指“粗麻布的口袋”,或称“大包”、“背囊”。在口语中,“(to)get the sack”就是背上麻布口袋(行李)滚蛋,亦即辞退、解雇,与汉语异曲同工,真乃巧合。

然而,美国人却用另一个词fire,原意是“开火”、“开炮”,引申为“轰”,多用于口语。“I fire him”,即把人轰走,就是开除、解雇,亦即“我炒了他鱿鱼”。这种用法只通行于美国英语。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人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个偶然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长谈之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萧何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从此,韩信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韩信闲居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罪杀害了韩信。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成由勤俭败由奢

原谓勤俭使国家兴盛,奢侈使国家灭亡。

春秋时期,戎国国王派使者由余去见秦穆公。秦穆公听说由余是个贤士,就向他请教说:“我常常听人谈论圣人治国之道,但没亲眼见过。请问先生,古代君主使国家兴盛和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由余回答道:“臣尝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意思是说:我曾经听说勤俭使国家兴盛,奢侈使国家灭亡。

秦穆公听了,不高兴地说:“我虚心向你请教兴盛之道,你怎么用‘勤俭’二字来搪塞我呢?”由余说道:“我听说,过去尧虽身为天下之主,却用瓦罐子吃饭、饮水,天下部落没有不服从他的。尧禅位于舜,舜开始讲究起来,用精雕细刻的木碗用餐,结果诸侯认为奢侈,国内有13个部落不服从他的号令。舜禅位于禹,禹则更加讲究了,制作了各式各样精美的器皿供自己享用,奢侈得更加厉害了。结果国内有33个部落不听从号令。以后的君主越来越奢侈,而不服从号令的部落也越来越多。所以我才说勤俭是兴盛之道,奢侈是败亡之源。”这一番话说得秦穆公连连点头称是。

后来,唐代诗人李商隐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后来,“成由勤俭破由奢”演变为“成由勤俭败由奢”,并作为谚语流传下来,告诉人们,勤劳俭朴有助于事业的成功,贪图享受则会带来严重的恶果。

秤砣虽小压千斤

在生活中,有的人貌不惊人,才不压众,不被人们所注意,然而却在某件事情中起到不可缺少的关键性作用。俗语喻之为“秤砣虽小压千斤”。源自明人俞允《山樵暇语》:“尤延之极短小,寿皇尝问之:‘外廷谓卿为秤锤,有此语否?’对曰:‘秤锤虽小,斤两分明。’上颔之。”

宋时人尤袤,字延之,绍兴十八年进士,后来官居礼部尚书,颇有政声,《宋史》中有传。尤袤亦工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文学史上称“南宋四大家”。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个子却长得很矮。一天,宋孝宗问尤袤:“听说人们称你为秤锤,真有这样的话吗?”尤袤回答说:“秤锤虽然小,有了它才能称斤两。”孝宗听后点头赞同。这便是“秤蛇虽小压千斤”一语的语源。

吃醋

原指妻子在感情上产生的嫉妒情绪。“吃醋”之说的来源说法不一。

①唐朝人刘□所撰《隋唐嘉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梁公(房玄龄封号)夫人至妒,太宗将赐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房玄龄的官职名)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迥,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厄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酖(毒酒)”,(夫人)一举而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于是,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便流传起这种说法:唐太宗派人送给房夫人喝的是“醋”,“吃醋”一词即源于此。

②另《续文献通考》内有“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瓶”之说,《通俗编·妇女·在阁知新录》中有“世以妒妇比狮子……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说本此。”

相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清闲之际,常和朋友陈季常一道谈天、饮酒,有时深夜不散。陈季常的妻子柳氏性悍好妒,宴客时倘有歌女在座,她就用棍杖在隔壁用力敲打墙壁,大声喧闹,客人们只好扫兴离去。苏东坡为此写了一首诗:“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桎杖落手心茫然。”因陈妻是河东郡人,她吵闹的样子好像狮子吼叫,故东坡把这一现象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河东狮吼。白此,人们就把爱情上产生的嫉妒心理称为“吃醋”。后也用于男子。

吃大锅饭

人们常用“吃大锅饭”来形容在工作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人人有份”的现象。此语的由来与广东“庆云寺”有关。

广东七星岩有座建于明代的佛寺——庆云寺。由于佛殿建筑古朴雄伟,被人们誉为“岭南名刹”。寺中有一口十分引人注目的特大铁锅,它被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围着铁栏杆。如用来煮饭,可供数百名僧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