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样
6014200000015

第15章 出生入死——温州人的胆商和你不一样(2)

如今,我们再次回首温州首先提出“股份合作”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及其最终被确立合法地位的过程中,可圈可点的事情真的不少。例如,在1986年11月1日,温州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股份合作制城市信用社——鹿城城市信用社,它是由以杨嘉兴为首的8人集资31.8万元创办的,第二年所创的利润达到一百多万,占到1987年全省城市信用社利润的四分之一。而且有数据统计说,截止到1993年,温州的股份合作企业已达到36887家,其速度发展之快,效益之惊人,无不证明股份合作制是适合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途径。

在了解了温州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成长历程之后,人们无不惊叹于民间力量的强大和野蛮。

3借势而起勇于探索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温州人的话,近似野蛮的胆魄似乎最为贴切。当然,这里的“野蛮”是褒义的,而非贬义。温州人的野蛮主要表现在胆大包天、适应能力强、出身最底层、极强的自力更生的能力,等等。当然,超人的胆魄是温州人最为主要的性格品质。

有人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最适合经商?”答案是:敢于放手一搏的人!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一项冒险活动。那些最有胆量,孤注一掷,有赢钱的强烈愿望,也有不怕输的心理素质,敢于拼搏的人最适合创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敢于拼搏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强过普通人,而创业正是最需要强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一项活动。这就是温州人在某些地方超越其他地方的人的秘密武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三次暴富的机会,大多数人是如何失去的呢?第一次是下海经商。认为是不务正业,投机倒把;第二次是买股票,认为是骗人;第三次是房地产,认为会血本无归。到头来一看,结果并非如当初所想象,却正相反。而很多人在单位里努力工作,现在却下岗了。所以,只要有胆量去吃第一只螃蟹,再加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去努力,就没有赚不到钱的道理。

温州人在赚钱过程之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几乎到了非常野蛮的地步,他们在“文革”期间,就开始偷偷摸摸地赚钱了。

还是在20世纪60~70年代,温州人就已经开始了赚钱的南征北战。那时,温州人就开始搞商品生产,初步实行了市场经济,或双轨并存。永嘉的包产到户闻名全国,而在温州实际上实行包产到户的并非永嘉一个县,其他地方也有这样做的。随后,不少农村往往是明里集体统一出工,计算工分,暗里农民耕作自家责任田。小商品生产也一直小打小闹地进行,如金乡镇“文化大革命”初期就加工语录牌、领袖像章。50年代以来,尽管民间工商业普遍受到抑制,但温州虹桥一带的农民仍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集市贸易,每市日仍有二三万人,甚至严格控制之下的粮食买卖仍未能彻底根除。

令人瞩目的温州经济模式,正是由温州人以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书写的。从而走出了一条野蛮成长之路。在温州人眼里,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想到的事情经过努力未能做成不会让人后悔,而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不去尝试,则会终生遗憾。其实人世间好多事情,只要想做敢做,多少会有收获。

温州人现在很有钱就是因为他们抢先一步出手。他们能“先知先觉”地去赚钱,一是在于观念常新,二是在于他们有种有胆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那么,温州人正是这样的勇士。温州人胆大包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有一家制鞋公司正在寻找国外市场,公司总裁派一个推销员到非洲一个国家,让他去了解那里的市场,这个推销员到非洲后发回一封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没有市场。”于是公司派出了第二名推销员,他在那里待了一个星期后发回了电报:“这里的人虽不穿鞋,但市场巨大。”面对相同的事实,两个人因为观念的不同,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

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敢吃别人害怕吃的“螃蟹”,创造了很多的第一。这是因为他们思维观念新,用别人想不到的思路来分析市场,而不拘泥于已有的观念、习惯、思路等等。现在的人们都知道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出路,可在20年前,温州人就认识到了这点。观念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不同的观念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思想禁锢等方面的原因,好多事情明明能赚钱,许多人却视而不见。那个时候,只要脑袋稍微转点弯,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赚大钱了。

我国股票最初发行的时候,大多数人觉得这个东西好像与国库券差不多,且又是国家为了发展而筹措的资金。有的人想到解放前上海滩的股票交易所,蒋介石不就是从那里起家的吗?似乎股票是资本家才玩的东西,老百姓哪能玩这玩意;还有人则受到极“左”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好多人因为股票破产、跳楼乃至家破人亡吗?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踊跃购买,以至于政府还要对国家工作人员做思想工作,劝他们购买,要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去买。但温州人就看出这是一个赚钱的大好机会,买原始股肯定赚钱,借钱也要买。结果这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因此而发了一笔股票财。

一位温州老股民回忆最初的炒股情景,恐怕会令好多拒绝吃“螃蟹”的人后悔死。他说,他在交易所外面溜达一会儿,他的股票就从100元变成400元。再出去溜达一会儿,400元变成了800元!他说,那个时候的股市简直就是可以买回家放心用的印钞机!而事实上,最初的股市的确是中国百万富翁的生产线。

当时一个在深圳做小买卖的温州人王先生,就是因股票而发了财。在深交所刚刚发行股票的时候,政府机关经常派购股票。对此,很多人颇有怨言,不愿意买股票。王先生得知此消息后,就倾其所有现金存款,将机关干部应该认购的股票买了下来。王先生当时分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一切经济行为都必将与世界接轨。在此大背景下,股票作为新生事物,必然有它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后通过股票赚钱是迟早的事情。他当时买的是深发展和TCL公司发行的原始股,一共花了4万元左右。到了1998年,他抛出后赚了300多万元。

现在流行“胆商”的说法,认为胆商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说到胆商,就不得不说说温州的“八大王”,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众多财富英雄中,虽然个个有魄力有胆量,但与昔日温州的“八大王”相比,他们的胆识也许又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现在财富英雄所处的经营环境,与“八大王”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天壤之别。

“八大王”是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柳市镇的八位小商品经营者:电器大王胡金林、螺丝大王刘大源、矿灯大王程步青、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机电大王郑元忠。他们八人当时全都是富甲一方的私营大户。

八大王是一拨流通领域的出类拔萃者。他们经营的无非是螺丝、矿灯、线圈、小五金等商品领域中的小部件,但他们有眼光,善于发现市场流通中的最大落差;他们更有胆识,能在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当时,敢闯“禁区”淘金。为此,他们赚了钱,也遭了难。1982年,“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运动,使“八大王”们发现,瞄上他们的不仅有羡慕的目光,还有司法机关的审查。

八大王事件使刚刚走上务工务商道路的温州农民遭受重创。一时间,工厂关门,商铺收摊,人人自危,个个提心吊胆。据统计,柳市镇当年工业产值比上年下降了7000万元,电器业一落千丈。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供销员是流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对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供销员是农村发展生产的催化剂,是国营商业和合作商业所代替不了的,应该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支持。于是, “八大王”才得以平反,咸鱼翻身。但是,温州人绝不会忘记他们,因为就是这些人为后来的温州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

大多的温州人就如同这“八大王”,凭借强烈的创业欲望,艰苦的创业精神,聪明的创业智慧,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就是在特殊时代,不甘贫穷落后,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温州人。巨大的重重压力,没有成为温州人前进的绊脚石,而是成为了他们野蛮成长的动力。

4浪尖上才能捕到大鱼

在温州人开来,经商赚钱总离不开风险,敢于冒险,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但是温州人也明白没有准备的冒险就是蛮干。在大胆果断的行动背后,必然有技高一筹的运作能力,必有精心的筹划和安排。只有智勇双全,精于心计,因利而动,自己才能收获最大利益。温州人把经商当作是一场冒险之旅,他们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敢于冒险,因为他们知道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有高额的利润。温州人的生意经中有“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的信条,这样大胆地在风险中淘金的做法,是他们非常令人佩服的一种赚钱之道。

对于温州人的迅速成长,迅速致富,很多人不免有这样的疑问:温州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温州人是靠什么精神发家致富的?温州人靠什么精神得以走遍天下?我们只要在温州的某一条街道上随便走一走,就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温州精神的存在,我们就可以看到多如牛毛的路边小商店,或许就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一个不起眼的小房子中的就有一个闻名全世界的大品牌,这些都是温州精神具体的诠释。可以这么说,温州经济就是靠温州精神支撑的。那么,什么才是温州精神呢?可能每一个温州人的理解都不同,我们也很难将其归纳提炼得那么准确到位。但如果把它总结归纳起来的话,不外乎这么几点:敢于冒险,自立自强,吃苦耐劳,永争一流。每一个温州人在自己的创业故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精神可能有很多,但一定缺不了这四条。温州人总是在别人不敢干的时候去做他们认为能赚钱的事情,无论这件事情有多么大的风险,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这是他们的敢于冒险精神在起作用;他们在为了目标而努力的时候,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他们都不会说一句要打退堂鼓的话,这是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自强自立,就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努力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在他们的事业发展起来后,从来不会沾沾自喜,他们的目标是要超过所有人,让自己成为行业中的独一无二,这是他们永争一流的精神。

温州人的胆子大也是出名的。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温州人就曾经爆发出发展私营经济的势头,但可惜的是受到了政策的限制。在政策不允许的情况下,温州人就像是“星火燎原”一样,从表面上的发展转到地下,开始偷偷摸摸进行私营经济的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计划经济的结构刚刚松动时,温州人才开始大胆地浮出水面,家家户户开始从事家庭式的手工业,家庭作坊一时之间遍地都是,各种现在被称为“基地”的小商品基地开始初具规模。同时,温州人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开始被走南闯北的推销员们带到了全国各地。跟着这些推销员们的足迹,一部分温州人也开始走出温州,到外面的世界讨生活。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市级以上的城市中,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温州人的身影,他们从事的大都是修鞋、理发、做皮带、弹棉花等职业。此时的温州和温州人,已经开始为后来形成的“温州模式”奠定了基础。

温州人的冒险精神使得原本极度贫穷的南方的一片普通的土地上有了亚洲最大的永嘉桥头镇纽扣市场、国内最大的柳市低压器市场、著名的徽章之乡苍南县金乡镇、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

如今,遍布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的温州人,也是在这种冒险精神的支持下才有了创业的冲动和韧劲。现在,全国至少有160多万温州人在各地经商、办企业,有至少五十多万温州人远渡重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财富人生。温州人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打下一片江山,他们不会等别人给自己送上一块肥肉,也不会靠别人为自己开通好路子自己才去走,更不会伸手向别人要经验、要机会、要成功。在温州,就算是那些现在已经很成功的大企家的孩子,毕业后也不会直接到父母的公司去上班,而是要自己创业。即便自己不创业的也要先在别的公司锻炼一下,等自己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后才会去父母的公司就职,而且职位也必定是最底层的。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五千五万”说法:“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踏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挣得千金万银”,能够很形象地说明温州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赚钱,他们不惜一切地付出,不论多苦多累,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为自己的创业传奇添砖加瓦。

“康奈”的董事长兼总裁郑秀康就是在苦难中磨炼出来的优秀企业家。郑秀康的创业从1500元起步,经过二十多年努力,今天已拥有了4亿元的资产规模,年产值超过10个亿。现在,知道“康奈”的人远比知道郑秀康的人多。另外,温州大虎打火机厂创业时,是周大虎用妻子的5000元下岗费,租了200多平方米的一处废弃房子办起来的。如今,拥有数亿元资产、年销售收入几亿、几十亿元的奥康集团、正泰集团、荣光集团、瑞立集团、德力西集团、报喜鸟集团、森马集团等民营企业,都是经过了艰苦奋斗,在企业家们的拼搏中建立起来的。

出人头地的“野性”深入温州人的骨髓,他们生存的使命好像就是要做人上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他们决不会选择在别人的手底下打工,看别人的眼色,他们要自己做主,哪怕就是一个很小的小商店,他们也要自己开。温州人之所以会这样,总结起来的原因可能是他们骨子里的永争一流的野心。

5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

在温州人眼里,人生就要敢于冒险。他们认为,世界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做生意自然会有风险,在险恶的生意场上,人的冒险精神是最宝贵的资源。大凡成功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赌性。所以,温州人能够直面风险,能够抓住时机果断出手。

想起十多年前,当初只有几千元进股市的温州人,几年后就成为了百万富翁;当初只有几百元去摆地摊的温州倒爷,十年后就成为了大老板。面对温州人的成就,好多人都不服气,会说当初我要是做,一定会比他们赚得更多。不错!你的能力或许比温州人强,你的知识或许比温州人多,你的经验或许比温州人丰富,可是你当初为什么就不敢去做呢?这既是胆识的问题,也是观念的问题,因为陈旧的观念束缚了你冒险的步伐。所以,你的观念直接决定了你在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贫穷!而温州人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