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样
6014200000037

第37章 温州元素——温州人的性情品质和你不一样(2)

温州人说:“思路决定财路,观念决定贫富。”温州人赚钱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因此他们的经营观念不拘一格,常常打破条条框框,作出大胆的判断。温州经济是草根的经济,是老百姓的经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温州人始终遵循“无明文禁止者为自由”的发展理念,就是除了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事情之外,其余的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自由地干。守法不守旧,照办不照搬。这种开放的思想观念,就形成了温州人千辛万苦去创业,千方百计来经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千头万绪抓机遇的发展经济的生动局面。

温州人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许多温州的企业家都是从“泥腿子闯江湖”起步,“筑码头、闯天下”的。他们精明中隐含着豪爽,理性中沉淀着冒险。创新是温州人的时代本质。

具体地分析,温州人观念的与众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市场观念

当许多人在所有制问题上,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还不够超前,潜意识中还有一种“恐资”心理在作祟的时候,温州人就用“不管白猫黑猫,能够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观念来看问题,认为能够发展生产力的就是好的所有制,反之就不是好的所有制。早些时候,北方的许多国有企业家在市场上遇到问题时找市长,指望政府给予特别的政策关照来解决问题,这当然是捷径,但市长的职责是维护“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不可能超越规则对某一家企业给予特殊的地位。而温州人在经营过程中,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他们能勇敢面对市场的压力,认真研究市场规律,密切关注市场行情,以“市场”的概念来指导自己的商业行为,从市场本身寻找出路。

2.下海观念

当许多地方的人为挣得一个“铁饭碗”而挤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温州人已经开始了放弃比较显眼的公职身份而去打工或者自己创业。早在1980年,时任温州通用机械厂要职的郑秀康毅然辞去公职,还卖掉了家里的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物品,开始学做皮鞋,这种举动在当时的世人眼中无疑是发疯。

3.商机观念

温州人认为,商机就是金钱,抓住就不要轻易松手,他们认为一旦机遇来临要抢抓、快抓、抓紧,而且善于创造机遇,认为只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不利因素可以转化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

4.务实观念

温州人做生意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来对待上级的政策,他们往往会从实际出发,惟实不惟上。而许多人则过多强调的是政治观念,常常从政治的高度来理解执行上级政策,强调政策的权威性与严肃性,而忽略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5.赚钱观念

温州人把经商作为实现人生价值、体现人生尊严的一种追求;其他地方的人总觉得经商低人一等,认为只有当官从政或者著书立说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温州人认为,做生意就是做生意,赚钱就是赚钱。这实质上是对儒家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一种反叛与挑战。

6.面子观念

温州人认为,能赚钱就是最大的面子,他们敢于抛家舍业,不远千里地去外地创业,干其他人不愿意干的事情而赚钱。而很多人保守着老观念,即使下岗回家没活干,宁肯吃老子、靠老婆、依社会,也不愿像温州人那样扫大街、刷厕所、擦皮鞋。

7.用人观念

在温州的大多数企业,只要能发展经济,就大胆提拔使用,做到惟才是举,有才必用。许多地方在选拔使用人才上,胆子不大,步子不快,在多数情况下是讲情面、看关系、重资历、搞平衡、搞照顾。对新人、能人不太放心、求全责备,或者生怕惹出什么乱子来。

8.自力更生的观念

温州人创业不等不靠,没有条件就马上创造条件,如“借鸡下蛋,卖蛋还钱”。而不像有些地方的人总是强调客观理由,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却不从主观原因上找问题、挖根子。他们的口头禅就是:等一等,看一看。很难有勇气迈出实践的第一步。

9.抢先观念

当一个崭新商机出现于人们视野之内时,许多人还在观望、徘徊甚至研究,温州人已经大赚一笔了。原来是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现在变成了“天鹅肉往往是被第一只癞蛤蟆吃掉的”。温州人抢先占得商机,温州人抢得了市场的制高点,难怪温州人说“做鬼也要跑到前面”。

10.创业观念

温州人只要能赚钱不违法,什么都敢干,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愿干。而许多人的创业观念就显得落后,不合心愿的职业不去,脏、苦、累的职业不去,理想的职业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11.齐心观念

许多人由于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积淀太厚太深,所以擅长“窝里斗”、“搞内耗”,不能很好地团结协作,生怕别人冒尖,压制、打击新生事物。温州人却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他们能够一起经商,一起赚钱,一起抵挡外界的压力。

12.招商引资的观念

温州人上门招商,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许多地方则更多的是“守株待兔”招商、“愿者上钩”招商,所以错失了不少机会。

在急剧变化的年代,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温州人明显带着时代的烙印,那就是主动更新自己的观念,从自身入手。

5温州人有非常灵活的头脑

温州人所以能赚钱是因为他们有灵活的头脑,他们能随机应变,能在顺境逆转以至陷入绝境时,沉着应对。面临不利情况时,也冷静分析整个局势,全面把握所有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并且果断地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因素,使有利因素的效力得以全面发挥,另一方面注意因势利导,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由此找出崛起的机会来。

温州商人叶世光,在他积累了资本之后,在全国各地寻求投资商机。1995年,他来到南京,发现这座古老的城市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济济,并且投资环境也不错。他决定在这里发展,然而投资什么,心中无数。当时南京饮食、休闲业相当红火,他深入了解之后,冷静地考虑到消费热点不一定就是投资热点。市场越火投资更要谨慎。其后,他又调查房地产业,而当地房地产商大都投资于高档商务楼,也是十分火热,让他望而却步。就在这一期间,他为租下一间商务间作为公司所在地,奔走于多家房产商间,均因租金昂贵而未能如愿。这一天,就在他无法租下商务间,公司难以在南京落脚,而在宾馆里收拾行装,准备离开时,不觉有些怅然。他推开窗子,眺望景色:眼前的南京闹市区,正在矗立起一幢幢豪华的高档商务楼,一幕幕求租商务间的镜头在脑中浮现……忽然,他灵机一动,想到像他这样的商人都在南京难以租一间商务间,那么还有多少中、小商人渴望租一间租金合适的商务间呢?如果投资兴建中、低档的商务中心,不是具有很可靠的客户来源吗?这一“商机”浮现,叶世光不走了,而是马上着手调查,发现果然“商机”无限,于是果断决策,在南京投资数千万元开办中低档的商务中心。果然客户蜂拥而来,立即吸引了许多中小公司入驻。几年来,出租率都保持在95%以上。叶世光在南京的发展十分顺利,他如今是南京诺亚商务中心总经理、南京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

郑元豹说过,温州企业成功主要有两种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温州人的头脑很灵活。”灵活在温州商人身上表现得很突出,人们只要说到温州人,就会说他们脑子活络,思维与众不同。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说:“做企业一定要有思路。思维一定要敏锐,要活跃。”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王振滔这个人的灵活性。王振滔曾经买过米。刚开的时候,他的米不好卖不出,王振滔灵机一地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别人不是100斤稻谷磨80斤米吗?自己的却偏偏要100斤稻谷磨68斤米。这样,不但磨出来的米非常光亮,糠的营养也比较好;所以,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处理方法,却有了不同的结果。米能卖一个好价,米糠也能卖个好价钱。所以王振滔的卖米生意比同行要好得多。这让年轻的王振滔当时感觉到自己就成了一个小老板。

温州人脑子转弯快,脑子里有赚钱的点子,所谓温州人能赚钱。一个点子就是财富,富有创新特质的温州人总能别出心裁,甚至是离经叛道,于是乎,在人们的或置疑,或惊叹中,温州人的生意或公司便名声大噪,钞票如同流水一样哗哗地流进了温州人的口袋。

6温州人有敏锐的市场意识

对于赚钱,温州人有三只眼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温州人的市场意识最为灵敏,市场上再细微的变动也不能逃过他们的眼睛,他们发现变动,积极的分析思考,准确地把握商机,做出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决策。所以,温州人总是第一个进入某个崭新的商业领域,也能第一个抽身而退,成功躲避市场危机的侵害。很多温州人的成功事例说明一个道理:市场对任何都是公平的,它从不会偏爱谁或者嫌弃谁。商机没有注定要被谁发现,善用头脑,细心观察的人在普通的事物中就可以发现新商机、新市场,一般而言,要想成功地驾驭现代市场,就要拥有对商机的敏锐意识,就要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其实,面对每天在我们眼前出现的商机,有多少人看到了呢?而机智的温州人却能够从“无”中看到“有”,因为,他们有一双善于捕捉信息的眼睛。

温州人认为,成功的商人必须是一个商海观潮的高手,商海的潮起潮落,是其本色,市场的潮起潮落,是其特征。市场有时是让人捉摸不定的,也毫无规律可言。何时升温,何时降温,谁也不能左右。在市场面前,温州人却能踏浪搏击,善于分析观察,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善变的市场。这就是温州人超越其他地方人的卓绝之处。

温州人也像商场的幸运儿,出现在哪里,那里便福星高照,商机无限,财源滚滚。如果说温州人的成功是因为运气好,可实在是片面了点儿,温州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能够把握市场,于平淡中见惊奇。很多常人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温州人却默默地做了,而且做得令人赞叹不已。凭着敏锐的市场意识,本着坚韧、刻苦的实干精神,温州人成了商海的常胜将军。这一点在传统产业,如服装、鞋帽、小商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传统产业的根基有几千年的历史,市场容量巨大无比。温州人正是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才会毫不犹疑地投身其中。

在温州商人圈,邵国峰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敏锐市场意识的人物。邵国峰是温州永嘉县人,早年经过自由恋爱和邵东萍走到了一起。订婚后,凭着敏锐的直觉意识,邵国峰感到国内服装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便一门心思想在服装剪裁加工上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当时,温州服装生产和加工已在全国小有名气,而自己如何起步呢,邵国峰小两口开始犯难了。

要想在服装行业有一番作为,自己起码要懂服装技术。为此,邵国峰告别未婚妻,到上海学习裁剪技艺。在那里,邵国峰果然受益匪浅,成为一个剪裁的好手。其实邵国峰的未婚妻也没有闲着,它来到一家外地服装加工厂工作,但她来这里并不是为了打工赚钱,而是偷师学艺。夫妻二人分头行动,就等机会的降临。

终于,属于邵国峰夫妇的机会降临了。1988年,邵东萍来到了济南。那时,温州人的加工销售大军已在国内各地初具形态。邵氏夫妇在济南市场上的发展并不顺利。这年邵东萍到莱芜去碰运气,她没有想到偌大一个莱芜竟是一片未经温州商人开发的处女地。找遍全城竟没有发现一户温州人做的生意,这让邵东萍既感意外又感惊喜。

邵东萍接下来又遇到了另一个令她惊喜的事情:在莱芜市人民商场里,她找到了商场负责人,询问能否在这里租一个柜台做服装生意,商场负责人听她的温州口音,话未落地便立即表示热烈欢迎。为了吸引外地客商进驻商场,搞活经营,商场负责人特意为邵东萍开出了免费一个季度试营业的优惠条件。

做事雷厉风行的邵东萍当即在人民商场开办了第一家温州人的服装柜台,打出了“温州服装”的旗号。邵家制作的西装,款式新潮,大受莱芜消费者的欢迎。消费者纷纷割爱放弃“中山装”,争先恐后地穿起了当时被称做“洋装”的西服。邵东萍的生意异常火爆,邵国峰立即来到了莱芜。邵国峰的到来,让邵东萍如虎添翼,夫妻两人默契配合,量衣的、裁衣的、做衣的,忙得不可开交,夫妻店在商场里成了一处好风景。

生意越来越好,邵国峰赶紧召集家里人来帮忙。邵家人应召而至,一天天扩充形成了莱芜的服装加工村,后来又发展成了温州服装一条街。当时,邵氏夫妇的生意兴隆,平均每天都要接做10余套各式服装。为了扩大战果,邵国峰又开办了国峰布匹超市,服装加工兼卖布匹,共招收员工30多人。

不难看出,邵氏夫妇的成功因素,首先是得益于他们敏锐的市场意识。邵国峰夫妇及亲友们的这种作为,体现了温州人善于从常人漠视的地方发现商机,并能果断地抓住商机加以扩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