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分钟提高执行力
6068000000033

第33章 不折不扣:执行任务不掺水分(4)

奠基仪式结束后,有位朋友邀请他去唱卡拉OK放松一下。盛情难却,于是他向记者和相关广告人员交代好工作就去了。

那天,他玩到凌晨一点多钟才回家。

但是第二天早上,他当副社长的梦就破灭了。原因很简单:这天他们出版的报纸犯了一个最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原来,头版头条的新闻标题本来应该是:

“某某开发区昨日奠基。”

而摆在他面前的大标题却是:

“某某开发区昨日奠墓。”

当时南方沿海城市的企业都特别重视“彩头”,喜欢吉利的数字和文字,而把“基”写成“墓”,毫无疑问是犯了企业的大忌,何况这还是开发区项目正式启动的第一天。

结果可想而知,朋友一怒之下取消了83万元的广告订单。不仅如此,报社的声誉也因此受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准备在这家报纸上投放广告的客户,也由此取消了自己的投放计划。

这样大的失误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他自以为派出的是报社最优秀的记者,因此非常放心。即便如此,他离开之前,还是特意请副总编一定对稿子严格把关。

记者的稿子确实写得很好,但由于当时电脑还不普及,记者手写的稿件字迹很潦草,“基”和“墓”看起来非常相似。

当时还是铅字排版,稿子到了排版人员那里,他想当然地把“基”字当成了“墓”字。

稿子排完版后,交到副总编那里,正赶上副总编家里有急事,于是他只匆匆看了一眼,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就签发了。

错误就这样造成了。

事后,报社对有关人员作出了这样的处理:

记者和排版工人开除,副总编降半级。

当然,他被提拔为副社长的事也泡汤了,原本想在那座城市大展宏图的他,梦想顿时化为了泡影。

在总结这次教训时,每一个人都很后悔:

记者后悔:

“我的字为什么要写得那么潦草?”

排字人员后悔:

“我当时为什么没有仔细查看一下到底是什么字?”

副总编后悔:

“我为什么不认真检查完再走呢?”

当然,最后悔的还是这位企业家:

“既然我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为什么要在关键的时候去唱卡拉OK,而不是留在报社自己将稿子校对一遍呢?”

尽管事隔多年,这位企业家仍然感慨万千:“我们常说‘一字千金’,可此时一个字就值83万元!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执行不到位,等于不执行!后来,无论我做什么工作,都这样要求自己,等有了自己的企业之后,我也要求所有的员工都按照这句话去做。”

这个故事引起了在场企业家的热烈讨论。

有位企业家对此作了一个十分精彩的点评。他说:“这个故事,充分证明了古人的一句名言: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步骤不到位,前面的执行就是白执行,甚至会带来比不执行还要恶劣的后果。”

从表面上看,前期工作做得很不错:和客户沟通得很好,报社对此也十分重视,派出的是最优秀的记者,而且从副总编到记者到广告人员,都作了安排和交代。

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最后一个小环节没有落实到位,不仅“煮熟的鸭子飞了”,而且还给单位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实,这并不是个案,而是很多单位和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对执行的人来说,最后的10%往往是最重要的,但也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很多人之所以执行不到位,原因往往在于自认为完成了90%,任务就完成了,目标就达到了,于是心理上一放松,忽略了最后的10%。

但是,这最后的10%却是至关重要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做好了最后的10%,成果才会显现出来,少一分都不行。

人们往往认为,一百里的一半是五十里,但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走完九十里只是走了一半,另一半是最后的十里。这十里不走,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

换句话来说,执行,如果最后的关键时刻没把工作做精、做透,往往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做事并不难,人人都在做,天天都在做,难的是将事做成。

做事只是基础,而只有将事做成,执行才算完成、到位。

“做事”和“做成事”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一个台湾着名作家刘墉教育女儿的故事。

有一天,刘墉和女儿一起浇花。女儿很快就浇完了,准备出去玩。刘墉叫住了她,说:“你看看爸爸浇的花和你浇的花有什么不一样?”女儿看了看,觉得没有什么不一样。于是刘墉将女儿浇的花和自己浇的花都连根拔了起来,女儿一看,脸就红了,原来爸爸浇的花水都浸透到了根上,而自己浇的水仅仅只将表面的土淋湿了。

刘墉语重心长地教育女儿,做事不能做表面功夫,一定要做彻底,做到“根”上。

执行其实也和浇花一样,如果只是简单地做事,不用心,不细致,不看结果,只是敷衍了事,那就等于在浪费时间,做了跟没做一样。

只做事,而不是做成事,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人看起来一天到晚很忙,似乎有做不完的事,但却忙而无效:事情都没有结果。

如果一个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人员每天忙着推销,却不看对象、不问方法,看起来是在“做事”,但结果可能是一件产品都销售不出去。

如果懂得“做事”只是基础,“做成事”才是目的,就会想办法,既看过程又看结果——不仅推销了,而且全都推销出去了。

只做事而不是做成事,对任何单位和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致命的,还会培养出一支涣散、没有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团队。

要想从“做事”到“做成事”,首先要做到的是:任务一旦明确,就必须做成,不允许用任何借口和理由来拖延;另外,要善于变通,用智慧保证执行的完成。

任务完成,必须达到三个标准:按时、按质、按量。三者缺一不可。

按时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绝不拖延;按质就是要保证质量,不能偷工减料;按量就是必须达到规定的数量,少一个都不行。

我们不妨看一下上海着名的锦江饭店是如何根据这三大标准来确保完成任务的。

1977年11月4日,锦江饭店接到一项紧急任务:

“巴基斯坦齐亚·哈克将军一行75人,由于气候恶劣,专机难以在北京降落。经磋商,决定改由上海着陆。现在专机正向上海飞来,两小时后到达,请立即作好迎接准备!”

只有两小时,时间非常紧迫,但一点都马虎不得,不能出任何差错,该怎么保证圆满完成接待任务?

当时的经理任百尊一放下电话,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接待班子。他召集得力干将开会,指示所有工作必须在两小时之内完成。

“大家听清楚了,两小时后飞机就要到达上海,所以我们的工作必须在120分钟之内完成。这么庞大的国宾队伍需要75套客房,由一百辆轿车组成的迎宾车队,供一二百人用膳的国宴……这一切必须在两小时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命令一下,全体动员。距离两小时还有十分钟时,任百尊准备检查,他先来到客房。推开房门,他仔细打量,只见地上、四壁、平顶均一尘不染,床面平挺,毛毯平顺。他点了点头,又审视了一下床头的插花,只见那些花枝枝含苞、造型新奇、典雅大方。当检查完所有的客房,看到服务员已微笑着各就各位准备迎接贵宾时,任百尊满意地笑了。这时,厨师长也通过电话报告:厨房一切就绪。任百尊看了一下表:离120分钟还差5分钟。当所有准备工作都就绪时,任百尊接到电话:“国宾车队已到达淮海路茂名路口,两分钟后将进入客房。”

齐亚·哈克将军一行入住锦江饭店后,对饭店的各方面服务非常满意,赞不绝口。到那一刻,任百尊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事后他说:“接待元首国宾大抵都是如此紧张,一般这样的接待任务都有这么几个特点:规格高,任务急,时间紧。因此要求大家都像打仗一样,而且必须兵贵神速。”

仅仅用两小时,完成如此高规格的接待任务,对任何一家饭店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如果没有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团队精神,没有每个人“按时、按质、按量”保证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做到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

“按时、按质、按量”是保证完成任务的核心。这三大标准,不仅仅要成为制度,成为单位和企业的文化,更要刻进每个员工的心里。这样一来,不管接到任何任务,员工都会自觉地首先对时间、质量和数量进行规划,然后有节奏、有步骤地去执行,保证任务的完成。

追求结果,执行到位!

任何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理念和想法,如果不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所有都是妄谈。环视周围,有不少组织,他们对于每一种流行的管理方法都认真学习,积极采纳,可是在结果上并没有多大的改进和提高。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在思想上总是有清醒的认识,可是一到了执行环节,往往就要打折扣。所以,对于领导者来讲,整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其实就是以“追求结果”为导向。执行应该以“追求结果”为导向,而不要把目光局限在“完成任务”上。完成任务不等于有结果,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行为。结果是目标,行为是手段。没有结果的努力,是无用功;没有结果,意味着回到起点,一切从零开始。我们靠结果生存!当事情都做完了,你有一千、一万个理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请记住:企业最迫切追求的是结果,也就是员工劳动的结果,而不是劳动!你的努力过程要通过努力的结果才能体现出价值。也就是说,功劳是价值,苦劳却不是价值!如果我们要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团队,如果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执行到位型人才,那么请记住,执行到位永远都只有一个主题:执行是要有结果,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

成功者对任何的结果不是“想要”,而是“一定要”!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达到。这就是“结果心态”的最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