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上)
6137200000012

第12章 《神学大全》导读(1)

《神学大全》(SummaTheologica),一译作《神学集成》。作者于1265--1274年间完成了该书大部分内容的写作,但未及终卷,便已去世。后由他弟子根据其遗稿和其他着作予以完成。原文用拉丁文,以后陆续被译成希腊文、亚美尼亚文等文字。近代以后,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意等几乎所有西方主要文字。较有影响的英译本由英国伦敦奥雷特-华虚伯恩出版社于1911--1942年出版,由英国多明我会的神父集体翻译。迄今为至,该书尚未有公开出版的中文全译本,中文节译本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译者周辅成。

《神学大全》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论上帝(天主)独一、上帝三位、上帝的造化与主宰万物等;第二编,论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行为,罪恶与德行等;第三编论基督降生成人、受难钉死、复活升天,以及圣事等。各编又包括若干章(全书共38章),每章又分列若干论题,总计602个。各论题下再做若干段落讲解,总计3120篇。每个段落又各附若干个问题,全书约1万多个。

《神学大全》是一部用基督教观点说明自然和社会一切问题的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百科全书。其特点是努力把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调和起来,构筑起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心思想就是维护封建神权统治,把封建社会等级划分说成是“神的规定”,把封建君王的权力说成是来自“神的意志”,而教皇则被宣称是位居世俗君王之上的“基督的全权代表”。在论述自然、人、社会、神以及政治等方面问题时,阿奎那阐明了他关于教育问题的见解。

阿奎那的教育思想与其哲学和神学、特别是与他的人性论和认识论,具有直接的联系,并以这两方面的理论为依据。

受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阿奎那把对人的本性的探讨,作为研究教育问题的出发点。他认为,就其本性而言,人正处于物质界与精神界的交会点上,因此,人同时具有精神性和物质性,由于这个原因,人必须同时具有与精神界和物质界相关的能力。为了具体分析这些能力的性质和特点,阿奎那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主张,转而研究人的活动,并根据活动的性质得出关于人性的结论。正如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划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等三个部分一样,阿奎那把人的活动分为三类:维持生命和繁殖后代的活动、感觉及对外界的感情反应的活动、意志和理解的活动。维持生命和繁殖后代的活动主要包括饮食、生育。感觉活动包括视觉、听觉等五种“外在的感觉”和对外物整体的概念、记忆、联想、分辨等“内在的感觉”。感情反应活动包括爱、欲、愉快、失望、悲伤、惧怕、勇敢、希望、愤怒、怨恨等。意志包括“不自由的意志”和根据对事物的了解而作出决定的“自由的意志”。理解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是确定事物的简单本质,这种形式的活动没有真假可言。一是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这种形式的活动涉及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或不同性),可称之为“结合或分离”的活动。

阿奎那进一步区分了理解活动所需的能力(即理智能力),认为理智能力可分为怀疑(Dubitatio),即不作任何判断;“意见”,即允许有错误的犹豫不定的看法,“理解”(Intellectus),即坚定地同意某项真理;“知识”(Scientia),即根据推理而坚定地同意真理;“信仰”(Credere,fides),即缺乏有说服力的理由而坚定地相信。

阿奎那认为,人是有生命力的存在物,因而人具有自然界存在物和有生命的存在物所共同具有的属性。这也就是说,人和植物、动物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和功能。但是,人又不同于动物、植物。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具有根本不同于其他有生命存在物的本质特点。人的本质特点就在于他能够进行理解的活动,具有理智能力,人是理性的动物。

为了进一步揭示人的本性,阿奎那又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人性问题。他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生而具有参加社会政治生活的自然本性,人天生是社会的或者政治的动物,他在本性上注定要过集体的和社会的生活。这也就是说,人具有社会性。这同样使人从本质上区别于其他生物。此外,阿奎那还认为,人的本性中具有天然为善的自然习性,这种习性是上帝刻印在人心上的自然命令和自然律。

在人性论中,阿奎那还具体分析了人性的差别,用以论证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他认为,人生来在智力、体力上存在着差别,有的人生来聪明,有的人生来肢体发达,因此,有的人适合于种田、做工,有的人适宜于管理国家,还有的人适于成为神职人员。

阿奎那的人性理论是其教育学说的最为重要的、直接的思想基础。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作用等问题的主张,都是以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

阿奎那教育思想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他的认识论。他认为,人的知识、认识都来源于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刺激所产生的经验、印象。例如,对事物颜色、形状的认识来自视觉,对声音的认识来源于听觉,对气味的认识来自味觉等等。由于这些认识活动是通过外在于心智的感觉器官进行的,因而阿奎那称之为外部感官的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内部感官的活动,这种活动表现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将感觉经验加以保留、储存、加工以及对事物的判断。

从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的观点出发,阿奎那进一步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他认为,物质即人的肉体虽然不参与人的思想和意志活动,不影响人的灵魂的作用,但是,它对人的理性认识的内容有作用。这是因为,肉体是人的感性器官,它为理性活动提供资料。阿奎那指出,人的认识开始于感觉,知识的内容来源于经验。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提供了资料。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他论证说,理性是一种认识能力,但它自身缺乏对象,必须在感性世界中寻找它的对象。另一方面,理智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东西,单有理智还不能形成知识,所以,感性知觉是知识的必然出发点。

这样,对于人的认识来说,单独、个别的知识(即感性认识)先于共相或普遍知识。然而,感觉的对象只是个别的感性事物,关于个别感性事物的知识并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达到普遍的、必然性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人的理智的认识能力从感觉经验中抽象出来的。

阿奎那还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之所以能够从个别的知识中抽象出普遍的知识,就在于上帝赋予人的灵魂以“理智之光”。人的灵魂中的理智之光在上帝的理智之光的照耀下,就能够从个别的知觉中抽象出共相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托马斯·阿奎那进一步论述了认识或知识与信仰的关系。他认为,存在着两重世界,一重是感性的世界、自然的世界,一重是超感性和超自然的世界,是上帝的王国。人对这两个世界的认识,是有所区别的。就对自然的认识而言,人可以认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及其本质。但是,人的认识不能完全达到超自然的领域,对超自然的认识,只能主要依靠神的启示和信仰。阿奎那努力调和认识与信仰之间的矛盾,认为知识与信仰并不对立,而是协调一致的,但他又认为,信仰高于认识,高于理性。总之,信仰是阿奎那认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正是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阿奎那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见解。首先,他认为,在人类全部的活动中,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它与人类的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成员,不仅需要从身体上进行养护,而且需要从精神方面加以教育。因此,教育事业与人类社会的延续是息息相关的。与此同时,阿奎那指出,与人类活动的其他形式相比,教育活动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此,对教育工作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应当从长计议,从长远的观点进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