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班主任工作经典教案——班主任管理班干部的学问
6609300000010

第10章 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2)

有这么一位优秀班主任,长期不深入班级,也很少找学生谈心,但是他总是对班上的情况一清二楚,甚至对每个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几乎都了如指掌,因此他总是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处理解决班上的各种问题。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得意地说:“关键是要在班上培养几个心腹!”可是,这位“优秀班主任”班上的学生却说:“在班上,我们没有安全感。”

的确有这样的班主任,他们总是好心地通过班干部或自己的“心腹”,了解班上的各种情况。很难说,这些老师有什么恶意,相反,他们不过是想尽可能细致地了解班上学生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好教育学生。

但这样想法和做法所产生的恶果可能是我们许多班主任始料未及的。

第一,这样做首先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不信任。不,岂止是不信任,简直就是对他们的极不尊重!因为班主任在大多数学生浑然不觉的情况下,就把他们无端地置于少数人的监视之中。这离我们教育所必须遵循的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相差十万八千里。一旦大多数学生觉醒,他们所产生的羞辱感必然导致师生关系对立。

第二,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对班集体的分裂。班级应该是和睦温暖的大家庭,可是,由于存在告密者,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则成了互相防范的敌人。

第三,这样做将在学生心目中播下扭曲的正义观。正义的另一面是善良,让学生在“正义”的旗帜下大行告密之勾当,无疑是对正义的亵渎!当学生逐渐以告密为荣而丝毫不觉得这是人性的可耻时,我们的教育已经为未来培养了许多奴才和小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腐朽也最发达的内容之一,便是“告密文化”!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要豢养一批给自己打小报告的小人。这是人治社会必然产生的现象。

因此,要让我们的班级有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要让我们所教的学生有一种心灵的安全感,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一种自我教育的能力,绝不让我们的学生长大后成为暗中踩着别人往上爬的小人,所以——

班主任绝不要培养告密者!

慎重处理班干部违纪

班干部违反纪律,不同的班主任会有不同的反应。

画面一:

班主任:“啊,你还是班干部呢!怎么带的头啊?丢脸!”气急败坏地大写一通,而后是重罚。持这种做事风格的班主任往往会在班规里有类似“班干部违反规定者加倍扣分”的规定。

画面二:

班主任:“怎么搞的,你也违反纪律?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啊。”轻描淡写的一番谈话后就不了了之了。持这种做事风格的班主任往往呵护着班干部。

这两种处理方式往往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前一种方式,班干部的威信被严重损害,班主任只顾重罚而忘了维护班干部的威信,造成被重罚的班干部与班主任“距离”越来越远;后一种方式,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班干部的一把特大保护伞,严重地损害班主任的威信,也助长了班干部颐指气使的自负脾气。

其实,“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班主任做事的基本原则就是:公正、公平、民主。既然如此,就不存在“班干部违反纪律怎么办”的难题,违反纪律就得照章受罚。所以,班主任与学生们共同制定的班规里,应明确地规定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条款,班主任违反都得受罚,何况班干部呢?所以,第二种处理方式没有存在的理由,班主任不能为了维护班干部的面子而让自己的威信在全班同学面前荡然无存。

班干部违反纪律之后,关键不在于罚不罚和怎么罚的问题,而在于如何让班干部心甘情愿地受罚,在于受罚之后,班主任如何做好安抚工作。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1.要有冷静的头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一个孩子?是啊,作为学生,无论哪一个违反纪律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既然这样,就没必要对班干部犯错误大惊小怪了。班干部犯了错误,他心里已经很不安了,如果再对他严厉批评指责,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班主任应该冷静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所犯的错误,正确地对待班干部所犯的错误。

2.要有一双善听的耳朵

学生违反纪律之后,不少班主任总是情绪激动地大声呵斥学生,指责他的不是,尤其是有些学校用量化管理,把学生违反纪律的次数和班主任的津贴挂钩,这更刺激班主任的激动情绪,于是,很多愤激之语张嘴就来。其实,学生之所以成为班干部,就是因为他犯的错误比别人少,他得到比别的同学更多的信任,同学们选他当班干部,班主任也认可了。他犯错误总有他的原因,我们不妨多点耐心,静静地倾听学生陈述理由:也许他家有事,上课迟到了;也许他路遇同学,耽搁了;甚至会一时抵制不住诱惑,上网吧了;也许他和同学闹矛盾了,想走出教室散散心;也许他财物失窃了,冲动之下也想报复一下……

“上帝给我们一张嘴两只耳,就是让我们学会倾听的。”也许当你听完他的陈述,情绪就会有所缓和,继而找到处理的办法。

3.要有一颗公正的心

班主任做事最忌讳的就是一碗水端不平,“两套标准”,全班同学制订的规章制度不可爱罚则罚、爱废则废。

4.要给予温柔的安抚

惩罚之后,要及时地找犯错误的班干部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要建立团队的纪律,首要的一点是:这个组织的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挨烫。班级制定班规不是为了惩罚某个人的,而是为了约束大家的日常行为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惩罚不是目的,而是建设的手段。“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误的班干部依然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的好榜样。

“纪律可以促使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有位企业家曾说过:“领导者的气势有多大,就看他纪律性有多强。”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可以坚持及带动团队遵守纪律的人。所以,班干部违反了纪律,就得一视同仁,按照班级规定行事,但处理前要了解原因,处理时要冷静,处理后要及时安抚,让全班上下心服口服。

对班干部要严格要求,赏罚分明

对班干部要严格要求,赏罚分明,是班主任在任用班干部时应该注意的。班干部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要特别注意班干部的言行,要求他们处处、时时严格要求自己。班干部本身是学生,但与普通同学又有很大区别,所以对班干部的要求要比其他同学更严格。比如:在穿着打扮上,不能穿奇装异服,应保持朴素大方整洁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上,不能说脏话,谈吐文雅,举止文明,时时关心同学;在学习上,要勤奋刻苦,并以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周围同学,带动大家形成良好的学风;在纪律上,如果要求一般同学做到的,干部必须先做到,等等。下面就是这样一个案例。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比较积极、负责,能吃苦、肯干,但脾气暴躁。我们班每周都要评选学习最努力的、劳动最积极的、影响班集体的同学共三人。有一次,在影响班集体的同学中竟然有他的名字,而且还注明他经常口出脏话。由此我对他进行了严肃处理,并令其公开检讨,让同学们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同时,也让同学们对班干部的诚实感到佩服,一定程度上对提高班干部的威信还有很好的作用。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班主任对于班干部的严格要求不仅能够促使班干部的自律,从而进一步发挥班干部在同学中的模范与表率作用,而且还能起到对整个班级班风与学风的无形引领作用。

此外,班主任还要对班干部奖惩分明。对优秀学生干部给予肯定和奖励,在评定各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方面应予以优先考虑。当然,对有违纪行为的或不称职的干部要及时指明缺点、错误,对其严厉批评,并限期整改,直至撤职。只有奖,才能激励班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只有惩,才能抑制不良行为的产生。

总之,只有坚持对班干部严格要求、赏罚分明,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积极作用。

遏制“拜官”现象

近来,时有媒体报道中小学生热衷于在校做官,觉得做官高人一等,是能力和关系等个人综合实力的反映。有的家长为让自己的孩子能在班级、年级或者学校谋个一官半职,也有意无意地卷入到了谋官的热潮中。每到选举班干部时,都会有家长积极活动,打电话、拉关系、递条子,弄得班主任左右为难。为了平衡来自各方面的关系,有些班主任绞尽脑汁,设置了一系列这个“委员”、那个“长”,弄得班里大部分人都有“官衔”。

“拜官”现象发生在本应纯洁的校园里,已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担忧,也成为班主任德育和班风建设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华声报》曾报载这样一个事例:开学伊始,辽宁省葫芦岛市某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李老师一直犯愁,原来班里3名学生家长先后找到他,请他为孩子安排一个班级干部当当。按李老师的说法,这些家长都表现出极大的对孩子发展的要求,作为班主任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况且平时他们也为自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眼瞅着开学日期已到,李老师无奈地决定:班干部“扩编”。

《文汇报》曾经报道这样一则事例:某小学为推行一项校内体验教育实践,把校内所有岗位都拿出来供学生选择。结果,校长助理以900票高居榜首,而食堂主管(其实也是一个官,只不过小学生误以为是民)只有一票。多么清晰的官民选择趋向!我们暂且不议校长助理缘何如此受学生们青睐,光是900∶1的数量差就不得不让我们体味到当官的诱惑力有多大。

据《莱芜日报》报道,一位张先生在检查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的作业时,发现其书包中多了些自己从未买过的东西,有带锁的日记本,也有高档的圆珠笔等。原来儿子在班里当了班长,这些东西是同学送给他的礼品。据儿子讲,有时同学们还请他吃羊肉串,请他去上网。

从上述几例报道中不难看出,当今社会上的“拜官”、“媚官”现象正在有形无形中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并被其所接受。既然当官可以享有如此诱人的权力,得到这么多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如此的“官”念,以及由此形成的行贿受贿苗头,不由得让我们担心这些孩子今后的发展,特别是当他们有机会走上社会领导岗位时可能发生的一切。

中小学生“拜官”现象是社会上一些权力至上风气的缩影,是成人世界扭曲的人生观、价值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早熟”,它的存在有其复杂的原因。对此,班主任需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拜官”现象的产生既有其社会、文化的土壤,也有历史的原因。自资本主义社会产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机构的组织管理逐渐显得日益重要。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兴起与发展,个体之间越来越多地连接成了多层等级体系,组织的多层化变得十分普遍,以致那种独立的管理行为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但多层体制的膨胀也带来了组织、个人主体性的丧失,诚如韦伯指出的那样,多层制是“第一秩序的权力工具——用于控制多层机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现代多层制中的许多日常行为偏离了理想的遵循规则和规范的纪律性行为,可以这么说,多层制的权威是无所不在的。而这种权威的体现和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们追逐官位、苛求当官的根源。

其次,社会不良意识形态及思想观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促进人们观念更新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东西。西方文化中崇尚极端个性、享乐主义、物欲主义、拜金主义等意识潮流,而今也逐渐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受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的驱动,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似乎一切都应该向钱看;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如此赤裸裸的金钱观,怎能不影响我们这些正在社会化的孩子,叫他们怎么能坐怀不乱?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上请客送礼的不良风气也愈演愈烈,使得原来是情感交流的礼品在礼尚往来中也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变得铜臭十足。一些中小学生也正是在大人的美其名曰的为了“联络感情”而送礼、受礼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