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锻造企业的领袖气质?
若以1995年张树新创立国内首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计算,互联网进入中国已有16年,1998年成立的腾讯、1999年成立的阿里巴巴和2000年成立的百度是这十几年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佼佼者,它们抓住了中国互联网网民从零到4.5亿这一飞速增长的契机,在规模上已能与国际巨头比肩而立。另一面却是,它们并未赢得公众和行业的尊敬和认可,其中以尚未建立其良好生态环境的腾讯和百度更为严重。
从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层面讲,腾讯没有形成垄断(见问题16);从大环境和历史沿袭来讲,山寨是全中国的企业在成长阶段难以避免的问题(见问题34)。既然如此,为何公众如此咬定腾讯在这两方面的过错?
更深层次来看,这不过是竞争伙伴和用户对于腾讯的不满的情绪化释放。如罗振宇所说:"腾讯是一帮工科生创造的思维,是男性思维,公众的语言诸如对腾讯山寨的指责是情绪语言,相当于女性思维,这是一个类似于男人和女人之间相互理解的问题。比如老婆问老公其他女孩好看吗,她想说的其实不是这个。公众说你山寨,说你垄断,都是情绪化语言。背后其实是对腾讯没有展现出领袖气质的失望和不满。"
的确,腾讯虽然规模很大,但在公众和行业人士的心中,"不是领袖,它是老大"。阮京文说:"这次的事情反而使腾讯放低姿态,至少在公众的眼前放低姿态。现在平台开放正好是一次机会,能够把一个老大变成一个领袖,这反而是个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