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慈善之外,企业该如何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
若问起公众对于腾讯的印象, 除了是"大公司"之外,恐怕就是"山寨"以及和360之间的纠纷最受关注了。这与马化腾的性格有关,腾讯一直崇尚埋头做事,很少主动和外界沟通自己对各种业界问题的思考,也很少去引导社会思考新问题、新趋势。这种隔阂让它在公众心中面目模糊。
再看看全球新经济时代的王者谷歌,它主动而成功地为自己营造了第二角色:大多数人想起它时除了想到搜索,还会记得另一串信息-"不作恶"的信条,可以带宠物进出的办公室,20%的创新时间,拥有顶极大厨的美味食堂……这些在人们脑中构建了"这是一家崇尚创新、思想自由的公司"的正面印象。更重要的是,人们会记得谷歌的翻译、谷歌的流行病趋势、谷歌的基因计划和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大力投资,这些让谷歌扮演了一个有社会责任的角色。
腾讯并非没有承担责任。2007年,腾讯设立公益慈善基金会,这是互联网行业第一个由企业设立的公益基金会。原始基金为2 000万元,由腾讯公司捐赠。之后,腾讯公司每年会将利润的一定比例捐赠给该基金会。基金会依托腾讯平台向社会募捐,以扶持青少年教育事业为主,同时开展扶贫济困、助学兴教等各种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截至2010年年初,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近3年来,共累计捐赠1.22亿元。
为什么这些都不能给公众留下太多印象?
"我不认为做慈善是最好的选择。做慈善是一个技术含量较低的事情,只要有钱就可以去做。要做到技术含量高就要通过自己的专业活动为这个行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才是做慈善的真正含义。"喻国明说。付亮也表示说:"腾讯做了很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包括公益基金等,但是回头看看,这些事情跟其他的公司做的事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你能告诉我腾讯的什么产品跟社会或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了吗?我不是一个技术人员,如果仅从一个公众人物的角度考虑的话,如果我总是不断得到这样的信息,这家企业做的事情总是对这个社会有利,对这个国家有利,我对它的看法就会不一样。"肖华说。
王冉亦持有同样观点:"腾讯现在没有在社会大格局中去推动变化。"也就是说,在一家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技术和产品驱动是第一个阶段,随着企业的壮大,其必须具备更多社会学的含义。
在将公司策略和社会大势结合方面,阿里巴巴有可借鉴之处:一方面通过《赢在中国》等一系列的策略,马云展现出一个青年创业的导师的形象;另一方面,关于"网货、网商、网规"的"新商业文明"理念的提出也切合并推动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势。肖华认为:"淘宝打的所有广告都是以促就业为主题词,这样做会给公众留下很好的印象,这可能是像腾讯这样技术主导的企业会忽略的地方。"现在打通阿里巴巴和淘宝,又跟中国另外一个情况契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阿里巴巴原来出口的东西没有品牌,现在引导他们在淘宝上建立网络品牌,推动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