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中华实用谜语大全
6871800000005

第5章 谜语常识及猜谜技巧(5)

又名“折领格”、“折项格”、“射喉格”。谜底需四字以上,除去第二个字后切合谜面。例如: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打三部电影)谜底:《家》、《望乡》、《新的一代》。

除去“望”为“家乡新的一代”。

遗珠格

又名“解带格”、“鸿沟格”、“挖心格”、“折腰格”、“比干格”、“抹胸格”等。谜底须为三字以上单数词句,最中央的一字除去,扣合谜面。例如:

口。(打一成语)谜底:因小失大。

读“因失大”切合谜面。

折胫格

又名“脱袜格”、“缓带格”、“不胫格”。谜底需四字以上,倒数第二字除去扣合谜面。例如:

分。(打一电影)谜底:汾水长流。

读“汾水流”切合谜面。

脱靴格

又名“弃履格”、“无底格”、“力士格”、“跣足格”等。谜底需三字以上,去末一字切合谜面。例如:

玉环。(猜京剧名一)谜底:《杨门女将》。

“将”字略去,以“杨门女”切合题意。

期艾格

谜底需三字以上,其中有叠字,除去一个叠字后切合谜面。例如:

乘法入门。(打二杂技节目名)谜底:驯马、马术。

去一“马”,读“驯马术”切合谜面。

神龙格

谜底以用长句为宜,前半截大部分切合谜面,后半截少部分除去,除去的少部分字应由旁边的邻字消除。例如:

瞎子。(打一电影)谜底:《看不见的战线》。

将“战线”除去切合谜面。

折柳格

谜底以用长句为宜,后半截大部分扣合谜面,前半截少部分除去,除去的少部分字由旁边的邻字消除。例如:

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打一外国首都名)谜底:帕拉马里博。

只取“马里博”,“帕”字由邻字“拉”掉。

联珠格

又名“连珠格”。谜底大都取材于诗、词、文句中的连接句或字,以上一句末一字与下句的第一字,连缀成一词,扣合谜面。不能用词组做谜底。例如:

十二克。(打毛泽东词二句)谜底: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打胜”切合谜面,“打”对“十二”,“胜”对“克”。

加冠格

又名“正冠格”、“加冕格”。谜底大部分取材于诗、词、文连接着的两个句子,句子文义不足,需借上句末一字,加至本句的句首连续,以补充谜底句文的不足。例如:

大江东去。(打一《红楼梦》词句)谜底:……水,无复向西流。

从原句的“东逝水”借来“水”字。

藏珠格

又名“嵌腰格”。谜底应是双数词句,在最中央嵌入一字,切合谜面。例如:

鹏程展翅。(打二经穴名)谜底:飞扬、万里。

中央嵌入一“九”字,为“飞扬九万里”,切合谜面。

投影格

谜底需两字以上,其中有一字应重复读一次成两字,两字意思不同,加叠字切合谜面。例如:

一旦豁然贯通。(打一俗语)谜底:天晓得。

读成“天晓晓得”,两“晓”字意思不同。

回文格

谜底需三字以上。格法是将谜底先顺读,后倒读,把两次读的意思合起来,以扣谜面。例如:

大爆冷门。(猜摄影词一)谜底:强反差。

先顺读如前,后倒读为“差反强”,两者意思连续读为“强反差,差反强”,扣合自然。

射谜能手猜射谜。(打一《水浒传》人物绰号)谜底:打虎将。

读“打虎将,将虎打”切合谜面。

探骊格

又名“骊珠格”。格法与“隐目格”相似。与一般灯谜不同,它的谜条上只写谜面和谜格,不标谜目,猜时带出谜目并与谜底融为一体,以扣谜面。例如:

洞长一千五百米(探骊格),谜底:穴位,足三里。

其中“穴位”是谜目,“足三里”是谜底,连起来切合谜面。

吾。(探骊格)谜底:成语,有言在先。

谜面只有一个“吾”字,根据联想推断,要成为一个“语”字,必须在“吾”前加个“言”字,才能构成“语”字。“成语”即谜目,与“有言在先”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隐目格

此格与其他格不同(只与探骊格相似),根据谜面所示,只标出谜格,不标谜目(即要猜的项目)。猜射时,带出谜目并与谜底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谜底一般只用一词组成,谜底前两字指谜目名称,主要谜面不标格名,猜中时,带出暗含的射目来。例如:

说文解字(隐目格),谜底:书名,论语。

其中“书名”实际上是所隐谜目,“说文解字”是一本书,而“论语”既是书名,从字面上又能与谜面相扣。

带目格

谜底一般只用一词组成,谜面前两字隐谜目,不标谜格,让猜中时并带出谜目和数来。例如:

甲午风云,谜底:干支十二,寅辰。

其中“干支”为所隐之目,“二”是隐目所带之数字,“寅”、“辰”是谜底,他们包括在十二干支之内,与谜面“甲”、“午”相扣。

内附格

又名“暗附格”、“藏藏格”。谜底须用具有格名的句子,暗附格名,须能体现格名的用意。例如:

奖。(打一《西游记》人名)谜底:卷帘大将。

谜面“奖”是“大将”的倒读,合“卷帘格”的用意。

簪花格

谜底须用两字以上的词或成语,谜底的第一个字只允许加草字头或竹字头。如:

张苞。(打一成语)谜底:方兴未艾。

“方”字加草字头成“芳”,以“芳兴未艾”切合题意。

反切格

以谜面或谜底的两个字“切音”,即将上一字的声母和下一字的韵母相切,得一个字,再加上“反”或“切”字,切合谜面。例如:

枪林。(打一常用词)谜底:亲切。

谜面“枪林”反切成“亲”,扣谜底“亲切”,“切”是附加字。

抵消格

又名“停云格”、“削剩格”。谜底多由两词组成,前词的闲字由后词指出抵消,其他实字都应切题。例如:

尖端。(打《水浒传》二绰号名)谜底:小遮拦、没遮拦。

“尖”之端为“小”,谜底上句“小遮拦”之“遮拦”由下句“没遮拦”抵消,剩一“小”字,与谜面扣合。

重门格

又名“二进宫格”、“叠户格”。谜底用一字、一词或短句组成,不直接解释谜面的意义,谜底先射中寓意,后入本意,经过转义才切合谜面。例如: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亥。(打一字)谜底:虫。

第一层门,先从谜面十二地支中,独缺戌;第二层门,应知戌属狗,狗即犬。经转义,独缺犬,为虫字。

苏黄格

谜底的词句不直释谜面的意思,先以谐音附会,后才入本意,经过转义才切合谜面。例如:

剪烛。(打一古科举名)谜底:状元。

“剪烛”会意“一夹一明”,经谐音附会成“一甲一名”,即“状元”。

求凰格

格名取“凤求凰”之意。这个格名出自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相爱的故事。相传,汉代的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慕已久,作琴歌向卓文君求爱,其中有“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因此,后来男人们求偶便叫“求凰”。这个格名正是取了“凤求凰”之意。

要求谜底与谜面成对仗,讲平仄外,还须在谜底附加具有对偶意义的关联词,如:对、配、比、双、和、齐、偶、交、会、匹、伍、缘、连、联、朋、相逢、相会、鸳鸯等。

例如:

酸和辣。(打一成语)

先把谜面当做上联,逐字地对出下联。酸-甘,和-共,辣-苦,连起来就是“甘共苦”,再加上一个适当的关联词“同”,就是成语“同甘共苦”,这个谜就算猜中了。再看一个例子:

黄金。(打一艺术家名)

按照刚才讲的方法,黄-白,金-石,“白石”前面加一个“齐”字,就是我国着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了。

又如:

玉门关。(打李白诗一句)谜底:金銮锁鸳鸯。

“金銮锁”与“玉门关”对仗,“鸳鸯”是附加词。

鸟唱歌。(打一成语)谜底:对牛弹琴。

“鸟唱歌”与“牛弹琴”相对偶,并冠以“对”字构成谜底。

遥对格

又名“锦屏格”、“楹联格”、“菱花格”、“鸳鸯格”、“流水格”。谜底一般不少于两个字。底面在词语上要对仗工整,在声调上要平仄和谐,如对联中的“小对句”一般,还要符合谜目,这样才能扣合严密。以词义近而意远者为上乘。

带这种格的谜语更像对对子。它要求谜底谜面字数相等,谜底不需要添字。例如:

春雨扶新芽。(打一成语)

把谜面当做上联,然后遂字对出下联。春雨--秋风,扶--扫,新芽--落叶,连起来就是谜底--秋风扫落叶。

又如:

五月黄梅天。(打一酒名)

谜底是“三星白兰地”底面的相应词语对仗得很工整,平仄声调很和谐。

红豆格

又名“红逗格”、“金锁格”。谜底需三字以上,猜时将谜底断开顿读扣谜面。此格现一般不标出,以“顿读”代之。将其句子故意断读,变异原意切合谜面。例如:

九十九。(打一成语)谜底:百无一是。

将谜底顿读成“百无一,是”才切谜面。

牟尼格

与“红豆格”相反,取消谜底的逗号,上下串读成一句成谜。例如:

文丞相印。(打《左传》一句)谜底:信,国之宝也。

此典出自文天祥曾任丞相,封信国公。去逗号后为“信国之宝也”。

玉版格

将谜面的字部分暗隐叫销。如谜面上发现有勿、不、休、莫、去、别、漏、流、泛等字眼,就把邻近多余的字除去,剩下的字才是有关谜底的字。例如:

漏船载酒泛中流。(打古文《喜雨亭记》一句)谜底:是岁之春。

猜时,将“载酒”二字作为谜面,其余字已暗隐,“载”扣“岁”,“酒”扣“春”。

泄白格

又名“露面格”、“漏底格”。灯谜术语,称之为“露春”,为文义谜的大忌。例如:

施珠则太赤,施粉则太白。(打七言唐诗一句)谜底:却嫌脂粉污颜色。

“粉”字底面相犯,在谜规上不允许。此格曾有不少子格,如犯第一字为“露头”,第二字为“露颈”,中央一字为“露腹”,倒数第二字为“露胫”,末字为“露尾”。

亥豕格

其名出于《吕氏春秋?察传》,又名“全黑格”、“鱼鲁格”等,“鱼鲁亥豕”原指因字形相似,在传抄、刊印过程容易混淆。

亥豕格就根据汉字的这种特殊情况,专为误抄错写而设的一种谜格。猜射时,谜底中一字,甚至几字全部用形近字替代。例如:

重峦叠嶂。(猜昆虫名一)谜底:蜜蜂。

猜射时,以“密峰”代“蜜蜂”,恰扣谜面。

比目格

又名“叠绵格”、“合纵格”。谜底需三字以上,将第一字、第二字并作一个字,连下文读切合谜面。例如:

相见再说。(打一成语)谜底:人云亦云。

将“人”、“云”合为“会”,读成“会亦云”切合谜面。

藤萝格

谜底字数在五个或五个以上,必须将最后两字移至第一字之前相切谜面。例如:

看电视了解世界。(打一五言唐诗句)谜底:人间长见画。

将谜底后两字移前面,就变成“见画人间长”,相切谜面。

怎样猜射灯谜

识别谜体

灯谜是利用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的组合变化这些特点而制作出来的。拿到一条灯谜,首先就要想一想,这条灯谜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是根据谜面文字的含意隐射谜底的,还是利用谜面文字的笔画、结构变化暗示谜底的,还是利用象形、象声来扣合谜底的?

也就是说,先要分析出所要猜的灯谜究竟属于哪种谜体,是会意体,是增损离合体,还是象形、象声体。谜体找对了,也就是找对了破谜的门道儿。这就像做数学应用题,先要读懂题目,弄清楚题目的类别,然后才好列式计算。

不过,识别谜体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不像谜目和谜格那样都给标注出来。一条谜语是用什么方法制成,属于什么谜体,谜面上并不注明。这就要求猜射者详细地审清题目(包括谜面和谜目),深入地分析和反复地推敲,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条谜语往往不只用了一种制谜方法,可能是两种甚至三种方法的综合,所以我们猜谜时要把眼界放宽,不能抱住一种方法死钻牛角尖,否则就会陷入“谜”阵。

充分利用别解来猜谜

“别解”一词前面已经论及,比如画谜中的“立体几何”一例,“不可捉摸”一例,算式谜中的“千方百计”一例等等。在解这些谜的时候,都运用了“别解”。

别解法又称别解会意,是灯谜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方法。中国汉字有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如“点”字可以表示形状,“斑点”、“雨点”;可以表示动作,“点头”;可以表示时间,“点钟”、“晚点”;可以表示着火,“点火”、“点燃”;还可以表示食物,“早点”、“点心”等等。

所谓“别解”就是利用汉字的这个特点,对谜面或谜底中的某些字或词不作原意解释,也就是说不按通常的习惯去理解,而是或引申出歧义,或词组内部重新组合(顿读)形成新义,或不读原来的音(别读)。

“顿读”类似断句的技巧,有一则很有名的断句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到朋友家做客,又吃又玩好不惬意。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天刚好下起了雨,客人觉得找到借口了,就在墙上题了“下雨天留客”五个字,意思是因为下雨我才留下不走的。

主人本来就有些不耐烦,看到这五个字,当然更恼火,于是加上五个字:天留我不留。意思是即使下雨也不想留你,心想这个客人定会知趣地离去。不料客人耍了个小聪明,在这十个字中间进行断句,变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于是心安理得地继续做客。

这样,通过主观的思维,望文生义地寻找出另外一种新的含义,用这种新的解释使底面很好地扣合,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对别解的总述,下面就三种方式的别解分别作一介绍:

别解谜底。

举例如下:

开明。(打一唐代文学家人名)谜底:元结。

“元结”的原义和谜面并无关联,但制谜者运用“别解”,将“元结”别解为“元朝结束”,而元朝结束以后就是明朝的开始,便吻合了谜面。

万紫千红遍地开。(打一商业用语)谜底:各色花布。

谜底“布”字本应作纺织品的名称“布匹”、“布料”解,此处别解为散布、遍布的意思。整句谜底意思转变为“各种颜色的花朵遍布大地”,与谜面意思相符。

又如:

闭门不见。(打一名词)谜底:开会。

把“开会”别解为“开门就会见面”,扣住谜面。

别解谜面。

举例如下:

鲁迅全集。(打一曲艺种类名)谜底:山东快书。

谜面中“鲁”应理解为“山东”,“全集”别解为“书”,便可贴切谜底。

同是长干人。(打《聊斋志异》篇目一)谜底:《酒友》。

谜面“长干”原为地名,这里“干”别解为“喝酒干杯”,谜面整句别解为“都是擅长喝酒干杯的人”,所以扣谜底“酒友”。这是单纯谜面别解的情况。

谜面谜底都别解。

举例如下:

望乡。(打一昆剧目)谜底:《十五贯》。

谜面是日本影片名。“望”原是看的意思,别解为农历的每月十五;谜底“贯”在剧目名称中原是旧时钱币计量单位,一千枚方孔钱用线穿在一起为一“贯”,此处别解为故乡、出生地。两处都别解后,谜面与谜底才能相通。

根据汉字的一字多音进行别解。

举例如下:

浪费工时。(打一成语)谜底:不省人事。

这时“省”字有两种读音,把本应读做“节省”的“省”读为“xǐng”,扣合谜面。

所以,在思考谜底时,一定要将谜面、谜底上文字的种种含义都考虑到,不能望文生义,简单地作解释。

用会意法寻找谜底

这类谜语要求谜面和谜底之间一定要有意义上的联系。谜面上的意思都得在谜底上得到反映,而谜底的意思也得包含在谜面的意思之中。

猜谜时,我们主要是通过对谜面含义的思索和领会,直接地进行分析、解释,或者作进一步的引申。这里经常要运用到别解,别解是识破谜底的重要方法之一。

会意法包括正猜、反猜、分段、用典等几种会意方法。它普遍用于词语谜、字谜和以一个字为谜面的谜语。

正猜会意。

又称正扣法。这种方法最常用,在会意体的谜语中占有很大比重。猜这类谜语时,要根据谜面的正面含意去琢磨,去猜测,从而联想出一个谜底。

这种方法扣合相对平顺,别解不深,朴实端庄,不作太多修饰。

谜面大多用叙述的方法或用同义词代替的方法隐射谜底的含意。谜面常常是对谜底进行直接的解释或曲折的说明。猜谜时,只要把谜面的意思换成另外一种说法表达出来,或作进一步的引申,就可猜中谜底。比如:

枕头的用处。(打一常用词语)

枕头睡觉时才用得着,把它放在脑袋后面枕着。根据谜目的要求,可换成另外一种说法,就成了谜底--置之脑后。

改革者。(猜字一)谜底:鞭。

正面会意,“改”扣“更”,“者”扣“人”(亻),把它们和“革”组合起来,就是“鞭”。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用会意法猜字谜,一般先进行正面会意,再选取有用的字(常常是独体字)或偏旁(往往是由会意出的字转化而来),最后加工合成为一个新字(合体字),就是谜底。

刃。(猜字一)谜底:召。

“刃”就是“刀口”的意思,合起来成“召”。这里不但用了会意法,还用了合成法。

三十天。(猜字一)谜底:音。

俗话说“三十而立”。谜面上的“三十”暗含一个“立”字,“天”扣“日”,组合起来就是“音”字。

皆大欢喜。(猜字一)谜底:筷。

谜面内含“个个快乐”之意,把“个个快”一组合,就成了“筷”字。

第二次握手。(打一字)

“第二次握手”意思是“再见面”,简化为“又见”,即可猜出“观”,扣合谜面。

朝秦暮楚。(打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