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7096500000017

第17章 说话篇(16)

更何况,恐吓法对男孩并不是终身适用的。当孩子步入了青春期,对父母的依赖感逐渐减少,而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的时候,这种方法反而会成为让男孩疏远父母的一种借口。男孩会认为,父母并不爱自己,相反却总想把自己推向深潭虎穴,从小大大,父母对自己的威胁恐吓就是最好的说明。

因此,如果父母还想像男孩小时候那样,用威胁恐吓去逼迫青春期男孩听话的话,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父母让青春期男孩听话的手段有很多,但威胁恐吓绝对是父母选择的最无力的手段。

不要用打击的话把男孩推向自卑

小童要参加歌唱比赛,小童的妈妈兴奋极了,马上给小童准备了一身漂亮的礼服,还搂着小童亲了亲,告诉他“好好表现”。

可小童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不免有些紧张,他站在台上面红耳赤,五音不全,最后连评委都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打出几个照顾分。回来后,妈妈不但没有安慰失败的小童,反而生气地说出了一连串的打击话:“我真为你感到丢脸,你怎么唱成这个样子……你为什么不能像人家一样,给我拿个第一名回来!不许你出去玩,你就待在自己房间里吧!我看见你就生气!”

妈妈的态度让小童完全放弃了努力,认为自己从此永远是个失败者,脆弱敏感的心灵充满了强烈的自卑感,并因此一蹶不振。这个时候,其实是小童最需要得到妈妈的鼓励和安慰的时候,而妈妈不但没有鼓励小童,反而在他最需要安慰的时候数落了他,这无疑是在他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或许,小童的妈妈认为,她对孩子的指责,以及和小亮比较的办法,可以产生一种刺激,好让孩子发愤起来,可是这么严厉的话只会让孩子以为自己在母亲心目中完全没有地位,不被喜爱。大部分小孩自出生开始都有一种潜在的不安感,唯恐父母不喜爱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双亲嫌弃他或不喜爱他的感觉,精神上便会产生不安定感,甚至会发展成无法弥补的不幸事件。再加上和别的孩子相比,自己与妈妈要求的距离相差了一大截,这样自信心就完全被击垮了。

青春期男孩本来就多愁善感,经不起打击。当孩子失败、失意的时候,父母更要注意不要拿别人和他比较,这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引发他的自卑情绪。伤害孩子脆弱的自尊,对孩子上进一点帮助都没有。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阳光的微笑,或是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重新振作,这些都能让孩子心存宽慰,从而激发起他的壮志雄心。

其实,每个人都有其优势和劣势,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和优缺点,加以正当的褒贬,特别是适当的鼓励、称赞,就能使孩子信心百倍,勇敢地面对人生。

家里客人多,小勇的妈妈准备了好多菜。小勇也在厨房帮妈妈洗菜。可是,不一会儿,小勇的妈妈便发现小勇洗好的白菜里赫然躺着一条绿虫子。妈妈立刻把小勇叫到面前:“你看看,这就是你洗的菜啊!啊?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干不好,将来你还能干什么?”

小勇看着小虫子,低着头一声未吭……

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不声不响地发生在很多家庭中。这种打击孩子信心和积极性的做法常常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也容易造成亲子之间感情上的隔阂。

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练习甚至考试中常会把一些极简单的试题也做错。母亲看了孩子的作业本或试卷,连简单的试题都答错了,感到气愤和失望。于是可能会骂:“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还能干什么?”有的家长为了刺激一下孩子,还故意辱骂一两句:“你真是白吃了几年饭!”

当然,这种话有可能促使男孩深省,从而产生奋斗的决心,但这种打击性的语言在绝大多数时候对孩子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话并未能使他悔悟,认识不到自己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错误与缺点,以及改正的方法和途径。

每个男孩都愿意让大人说他们聪明能干。父母骂他“你还能干什么”等于说“你的天资差”,这只会使男孩泄气,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

父母和男孩相互间应保持基本的礼貌。若狠狠地批评男孩,打击男孩,父母的良好形象也就没了。因此,父母即使真的很为孩子生气,也要时刻控制自己,不要指责孩子根本就什么也做不成之类的话。从说者的角度,也许是出于爱对方,但是,把一个人的本质全面否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只要是个有着普通的心理反应的孩子,就会在心里怄气说“反正自己也是不行”,于是就变得没有一点斗志。

人的一生中,很多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而青春期正是一个敏感时期,往往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不幸遭遇,更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并铭记一生。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培育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一旦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尊,也就会丧失了继续前进和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勇气。

不要让太多的温柔话带男孩走进爱的误区

小俊的父母都在国外,为了弥补不能在小俊身边照顾他的愧疚,小俊的父母每月都给他寄来三千元的零花钱,还对他说:“我们不能在你身边照顾你,但爸妈不能亏着你,想要什么就买吧。”

小俊有了这么多钱,不是请同学吃饭,玩游戏就是乱买衣服,学习却一点不操心。心想,反正父母不管我,学习不好也都是因为他们不关心我,没什么大不了。

不能否认,现在有些父母确实工作压力很大,不能用足够的精力去关照子女。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就用金钱和放纵来弥补孩子情感上的缺失,但要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精神抚慰与情感沟通,这些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

有一位大企业经理,说他日理万机一点也不过分,但他时刻也没忘记自己做父亲的责任。一日三餐里,早餐应酬少,他就科学运用早餐这段时间,谈些男孩感兴趣的问题,听男孩倾诉,解答男孩的问题。家里若是来了客人,一般情况下都让男孩参与接待,使孩子从中了解自己的父亲。这样,男孩非但没有和父亲生疏,反而更能理解父亲的艰辛,从而敬重父亲的品格。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子女教育,为了补偿对孩子感情上的缺憾,常常用金钱找回心理平衡。其实,用钱物做为对孩子的感情补偿,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容易酿成后患。

的确,父母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在他必要的时候给他安慰和鼓励,但同时也必须让孩子学会在困境中生活,让孩子学会独立,磨炼孩子的意志,让他们长出健硕的翅膀搏击风雨。而这些,是物质给予永远不能达到的。父母常说“不能亏了孩子”,其实让孩子吃这样的“亏”才是有意义的。若一味以金钱物质和保护来培养孩子,表达对孩子的爱,只能培养出放纵、自私又脆弱的孩子。

小林从学校回来,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怎么啦?”小林妈妈爱怜地问道。

“今天体育课我们玩传球,一传到我这儿我就弄丢,同学们都笑我了。”

“小林,没关系。”小林妈妈愤愤地想道,这么小的孩子就玩这个,当然不会了。然后她决定安慰小林一下:“不能怪你,这大难了。”

小林妈妈倒是宽容又开明。但一片好心并不一定能正确地教育孩子。例如有时宽容的父母看到孩子不理想的考卷时常说“不能怪你,考题太难了”。孩子因没考出优异的成绩而苦恼,父母这么说也只是为了安慰孩子。然而,对心理比较脆弱的孩子,这样说一次两次尚可,但若总这样说,实际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有责任心的孩子,听了父母的话并不会原谅自己,因为考试题目并不太难,而是自己没有发挥应有水平。对学习得过且过的孩子,听了父母的话,也不会反思没有考好的真正原因,反而觉得下次这样肯定也能得到原谅。

男孩受挫失败,家长理所当然要安慰,要鼓励。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主客观原因,但不要替孩子开脱,好像他一点责任也没有,否则孩子将不会自动地改正错误。

父母有责任去教会孩子正确的生存方式、方法和态度来对待生活。青春期男孩正是思考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做父母的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从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若只是简单的对他们报以宽容,说:“哦,宝贝,这不是你的错”,他们很可能就不再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了。

小秦的妈妈规定,小秦放寒假在家只能一天上一个小时的网。小秦也一直严格按照妈妈的规定上网,从来没有要求过。直到一天,舅舅家的弟弟来家里玩,小秦那天特别要求妈妈让他们多玩一个小时的电脑。

“嗯……我通常只允许你玩一个小时的。”妈妈有些犹豫。

“妈,求你了!好不容易弟弟来玩嘛!”小秦央求道。

“好吧!”妈妈微笑地说,“今天比较特殊,是不是?”

“是!”两个孩子祈求的眼光看着小秦妈妈。

“行!但就这一次!”妈妈终于下定决心,同意了小秦的要求。

就这样,妈妈答应了孩子的要求。虽然她一直强调“就这一次”,但是孩子们却不会这么想。这次妈妈向他们妥协了,那么下一次他们还会这么要求,还会等妈妈再次妥协。父母应当知道,在孩子面前妥协一次,那么下次孩子们便会使用相同的伎俩。所以,在这种时候,家长必须立场明确又坚定。

父母要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妥协一次而被破坏了的规矩,就再也无法成方圆了;因此,不要轻易向孩子的要求妥协,否则孩子将变本加厉,永无休止地提出更高的要求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呵护是很重要的,然而太多的温柔也能让孩子走进爱的误区。父母想要男孩更听话,应该恩威并施,奖罚分明,不能过分苛刻,也不能过分溺爱。

不要打着“爱”的旗号逼迫男孩

小涛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是把他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小涛每晚要在妈妈的陪同下熬到十一二点才休息。

小涛想出去玩一会儿,妈妈不让,说先做功课;小涛想看一会儿动画片,妈妈还不让,说还要温习功课;周末难得小涛不上学了,妈妈又领着他去补课、学书法……每当小涛忍不住发脾气的时候,妈妈就苦口婆心地劝他:“小涛,我这都是为你好,你得下工夫才行啊……”

父母容易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用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判断并决定男孩的思想和行为。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强迫孩子学习各种特长。如今各种特长班比比皆是,比如钢琴班、书法班、游泳班……真是各种各样。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给孩子们报了各种各样的班。这种做法的初衷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爱,这并没有错,但关键要看孩子是否乐于接受父母的安排。如果孩子不喜欢,那么父母就是在违背他们的意愿,强迫他们做事,这种强迫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使孩子略有所成,但他们心里也留下了无比的厌恶和伤感。

父母不应该用自己的既定模式、自己的思维和心理定势去认定男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能打着“爱”的旗号动用父母的权威去压制男孩干某件事。尊重,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应有权利,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情感。

时代需要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那么教育就要培养出有主见的人,在任何事情面前,他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的选择。父母在培养男孩时,不要把“爱”强加给孩子,而是要付出精神关怀。

小生的妈妈很不容易。小生的妈妈很早就失业了,后来又与丈夫离异,靠着摆水果摊,风里来雨里去把小生抚养成人。她对儿子要求很高,对儿子的期望也很大,希望借着儿子在艰辛的生活道路中翻个身、争口气。

可小生自从上了高中,学习成绩就一直停滞不前,最近的一次月考中,小生才考了三十七名。妈妈很伤心,她总是说:“小生,你要努力啊,妈妈这辈子就靠你了……”

小生不禁泪如雨下。

很显然,小生的妈妈对儿子寄予的期望变成了一种沉重的压力,妈妈在儿子面前示了弱,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强行绑在儿子身上,让儿子不光是为自己努力,还要承担起一份抚养妈妈的责任。这种负担对于青春期男孩来说,太沉重了。

父母不要再对男孩说“我就靠你了”这样的话。儿女赡养父母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凡懂事的孩子都不会扔下父母不管,但总是这样提醒孩子,以他的高分数做为爱的代价,以牺牲他的人生快乐为代价,那么不是毁了孩子就是引起孩子反感。因此,父母一再把自己的希望与爱强加给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这样的行为是不明智的。

小轩长这么大,连玻璃都没擦过。学校大扫除的时候,小轩专门就挑一些轻活儿干,要么收拾书桌,要么擦一擦桌面,不是他不爱劳动,而是他根本不会。

自从小轩背起书包上学,妈妈就从没让他干过什么活儿,妈妈最常说的话就是“你就好好学习,其他的别管。”就连有时小轩学习累了,想帮妈妈扫扫地,她也是一把抢过扫帚,说:“你就好好学习,其他的别管!”

孩子首先做为一名学生,的确应该好好学习,但未来的路并不是一个考试成绩就能解决的,孩子必须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与别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以及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进行自我心理调控的能力等等。倘若把孩子培养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的人,成为一个精神残疾的人,那么孩子以后很可能就无法面对人生,无法追求成功与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