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7096500000018

第18章 说话篇(17)

然而,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而置孩子的全面发展于不顾,一味地注重孩子的分数、名次。饭后,男孩有意帮妈妈收拾碗筷,却得到妈妈这样的回应:“去!去!念书去!你将来想当厨师啊,真是没出息!”晚上,男孩想对辛苦了一天的爸爸聊表敬意,于是给正在看电视的爸爸端上一杯沏好的浓茶。“谁要你倒茶,我自己不会倒啊?我就知道你在屋里坐不住,借倒茶出来看电视,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受到这样待遇的男孩,只会觉得满心委屈,以后也就再也没心情与父母沟通,帮父母干活了。

比起学习成绩,父母更应该注重男孩的全面发展,培养男孩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只求孩子学习好就心满意足。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全,身体健康的人,才会让他真正快乐。家长不要做一个打着“爱”的旗号而逼迫孩子的父母,这样的父母也不会让男孩更听话。

撒谎的父母最容易失去威信

对于青春期男孩来说,能与父母做良好的沟通,就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父母都知道,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幸福生活的保证。然而,为了与孩子做好沟通,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打起了注意,于是,“欺骗教育”一说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专家的关注。

男孩是不容欺骗的,想必曾子为子杀猪的故事,广大父母并不感到陌生。很多父母就像曾子的妻子一样,为了摆脱男孩的纠缠,哄骗男孩,像男孩提出承诺,而实际上父母并没有把它当真。这时,曾子站出来,并把妻子不肯实现的诺言履行了,并以此告诫妻子说到就要做到,孩子不容欺骗。的确,这样的欺骗只能哄得了男孩一时,而瞒不了一世,相反,欺骗所带来的负效应——男孩对父母的不信任、反感则会给男孩留下浓重的阴影而伴随孩子很长一段时间。

对青春期男孩极为不利的另一种撒谎形式,是威胁男孩要惩罚他,却不真的履行。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恶狠狠地对犯了错的男孩说:“你再敢这样,我就掐死你!”父母应当知道,在对孩子说出这句话时,父母就面临着两种局面——如果男孩真的再做错了,就必须履行诺言杀了他;否则,父母就将失去对他的威信。不论何种结局,都不是父母的初衷,所以,没有极好的理由就不要用谎言威胁。一旦父母威胁男孩要用打来做惩罚,那么父母就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做好惩罚的准备。当然,以令人恐惧的事对男孩进行威胁是首先要禁止的,因为这从一开始就会让孩子产生危险的精神恐惧,然后完全不相信父母的一切声明和威胁。

“小仁,我和你讲了许多次要遵时守约,否则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也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难道不这样认为吗?”妈妈教训儿子。

“的确不好。不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小仁说。

妈妈有些生气了:“怎么能说没什么了不起呢?你养成这样的毛病,长大会怎么样呢?还有谁会信任你呢?”

看见妈妈生气,小仁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过得很不错吗?没见你有什么麻烦呀?”

“你是什么意思?妈妈不懂怎么话题扯到了自己身上。

“好几次你答应来参加我们学校的活动,我都告诉老师你会来,却到活动结束了都不见你人影。”

“那是因为我工作上临时有事情,而且那些活动也不是非参加不可……”妈妈注意到儿子不屑的甚至有些讥讽的表情,尴尬地停住了,不知该如何收场。

不遵守承诺的父母的确不在少数。父母不知道,自己无形中已经将这种不守承诺的言行传给了孩子,却反而为孩子的言而无信感到困惑。父母又是确实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不能遵守承诺,那么此时不要忘记了向孩子道歉,这也是为孩子树立榜样。

有一位父亲,他是个球迷,有球赛必看。但孩子经常因为看电视影响了休息和健康,他便和孩子订了个条约:每周只许一、六、日看电视。当时正值世界杯足球大赛,这位球迷父亲心驰神往,就违约看了一次电视,被孩子抓住了。但这位父亲很开通,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并说到做到,再也没违约过。孩子信服了爸爸,再也不吵着看电视了。

这个故事说明,父母主动承认错误起码有两点好处:一是有利于自身的道德修养,二是有利亲子之间的关系融洽。孩子与父母之间之所以关系紧张,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作为父母,首先应积极地去改变这种不信任的状况,以自己的行动去重新赢得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要得到一个人的信任,信誉是关键。如果平时父母说话不算话,朝令夕改,那么孩子就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和我们一样虚与委蛇,口是心非。

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诚信换取男孩的信任。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男孩成长为一个正直、公正、坦率和自重的人。对一个优秀的人来说,内在的自重和正直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种品德是不可能撒谎的,除非是出于某种宽怀善良的动机。所以,父母要努力使孩子在思想上和言语上诚实,即使他要承受社会上的不幸遭遇,也在所不惜。因为,在世界的存亡攸关中比财富和声望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诚实。

不要把对孩子的付出,时常挂在嘴边

“孩子,你知道吗?为了你,我忍受了多少的痛苦,怀胎十月多不容易,而你的每一步成长,更饱含了我对你的多少爱啊!”小华的爸爸妈妈总是对他这样说。

小华的父母对他很好,在家里什么事都不让他做,吃的、用的都给他最好的,可他觉得一点都不开心。每天回家,除了吃饭睡觉,爸爸妈妈都在一旁监督着他学习,平时只要往电视机前一站,妈妈就说:“我们为了这个家,在外工作不容易,你可不能偷懒,要努力啊!”只要他有一点不服从,爸爸就教训他:“我们努力给你创造这么好的条件,花那么多钱让你上好学校,给你买书、买电脑,让你上各种补习班,要是学习不好,你对得起谁?”小华觉得,在父母眼里,因为自己上学花了他们的钱,让他们养育成人,就欠了他们很多很多,所以只能听他们的话、按他们的要求做,没有一点儿自由和自尊。

小华的父母认为自己为儿子付出了很多,小华就要无条件地听从自己的吩咐,这是十分无理、霸道的行为。当下,很多父母都在有意无意地扮演着这种角色,他们总把自己为男孩的付出、把为孩子花了多少精力和钱财挂在嘴边,希望以此给男孩一些鞭策、动力,实际上却成为男孩巨大的心理负担和情感叛逆;他们觉得既然为孩子付出了,孩子服从父母的安排、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就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在对男孩的教育和管理中往往态度冲动、急躁,方法简单、粗暴;他们只注重为孩子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却忽视了孩子情感、心理和学习以外的其他需要,这是一种不理智的、片面的爱。

父母这种爱翻旧账,时常把对男孩的付出挂在嘴边,以此来换回男孩的服从、听话的行为是十分令人反感的。这种行为体现的是一种不理智的爱,往往在无形中给男孩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使男孩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没有地位、没有自我,活得没有自由、没有自尊,就好像自己只是为了回报父母的付出,实现父母的希望而学习、生活。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无助和惶恐,总怕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的目标而紧张、不安,生怕对不起父母、让父母失望,生活在负疚和无所适从中;有些男孩则会认为父母为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有目的的、功利的,是出于自己的私利,而根本没有为孩子考虑过,并用抗争、逆反来试图改变这种状况,甚至因父母的这种爱转而生发出对父母的抱怨、愤怒对立和痛恨,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

常常把付出挂嘴边的父母,除了表现自己的强悍之外,同时,也表现出他是个毫不自信、毫无智慧的人,因为自信的父母是从不刻意要求孩子的回报的,不需要通过提醒来限制他们的自由,而智慧的父母懂得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让青春期男孩知道父母的付出是必要的,这样,他们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才会懂得感恩。但父母不应把此当做一个威胁孩子的话题总挂在嘴边。如果父母能中庸一点,效果会更好。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父母为男孩的付出,是做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不是为了让孩子背负一笔永远亏欠的、无法偿还的债务。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自尊,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要。

父母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男孩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选择。父母可以给男孩一些指导,比如告诉他学习一门什么样的技能会非常有用,会对他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都有所帮助,建议他可以试着学习,但一定不要强制,也不要因此要求孩子放弃他原来的爱好。

另外,父母不要对男孩说“我给你花了多少钱”“你看我多不容易”之类的话,这样的话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的付出只是想得到更多更好的回报。其实,父母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孩子的回报,而父母真心诚意的付出,孩子是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父母随意贴的标签束缚了男孩的发展

当前,随着社会越来越多针对厌学、逃学、网瘾、早恋、打架及青春期叛逆心理等引发的一系列行为异常的孩子进行“扶正偏差”学校的出现,很多孩子都被贴上了“XX孩子”的标签,让他们早早就背上了一张沉重的“名片”。对此,心理专家明确提出,孩子成长缺陷不可小视,但千万别胡乱给孩子贴标签,因为这会导致孩子产生各种心理情绪。青春期男孩,正值敏感期,父母给他们随意贴标签,会在男孩的潜意识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个人的成长,不但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更脱离不了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强大。孩子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被贴上标签时,孩子的行为就倾向于与所贴标签的内容保持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标签而引起的,故有人称之为“标签效应”。

标签之所以会产生效应,是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自己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男孩对生活的态度,而男孩往往缺少主见,总是无条件无意识地承认和接受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却又无法对这些评价做出客观的评判。比如,当孩子被父母告知“你是个害羞的孩子”时,孩子会以为自己真的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并产生退避的行为;当父母说“你怎么这么笨”时,孩子会感到非常紧张,往往表现得更笨。

其实,正如消极的标签会引导孩子走向消极面一样,积极的标签完全可以把孩子引向积极面。很多父母可能不知道,成功的孩子往往都得到了大人的“助推启动”——这正是孩子起步时所需要的。父母的建议、鼓励、信任,都是孩子不怕失败、敢于进取、迈向成功的“助推剂”。一份调查显示: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出色表现的人,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受到过来自亲人的积极暗示,其中最多的是来自父母。积极的暗示是表达爱的情感,而不是夸张、夸耀或对缺点的掩饰。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肯定孩子,夸大孩子的优点,缩小缺点,营造“我能行”的心理氛围,孩子的好习惯和情绪就会接踵而至,这也是所谓的“暗示教养”。专家认为:积极的暗示,特别是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的暗示,肯定会对孩子心理、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给孩子宽阔的发展空间,并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如,一旦孩子有了网瘾,不要把他当成一个医学上的治疗对象。现在有很多所谓的专家治疗网瘾只会给孩子贴标签,什么狂躁症、自闭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

这其实并不恰当,不断指责孩子“不上进”、“贪玩”、“上网成瘾”等,只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此时家长应把教训的口气换一换,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与孩子交谈,逐步把孩子引导出网瘾误区。事实正是如此,孩子爱打架,并非就是有“暴力倾向”;孩子不合群、不善言谈,并非就是“心理阴暗”;孩子写情书、早恋,并非就是“道德败坏”……

很多专业人士都在说: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孩子本身是没问题。这就是在提醒父母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先反省的是自己,而不是责怪孩子。这就如同照镜子一样,当男孩做出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出现“不可理喻”的问题时,首先,请父母认真并冷静的照照这面镜子,让自己看清楚:是自己做了些什么让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没为他做什么,孩子才这样?然后,就要思考,对于刚才看到的情况,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处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和延续。可见,来自他人或自我的心理暗示,都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唤起自信,自信能激发热情,调动积极性,从而使一个人奋发向上,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相反,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使人丧失自信,降低动机水平,最终放弃努力,一事无成。

激发青春期男孩改善自己行为的最终目的是鼓励他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在这一基础上,父母才能要求他摒弃不良行为,力求上进。如果父母急于给他下结论,贴标签,使他相信自己不可救药,又怎么能够振作男孩的上进精神,改善他的行为呢?因此,父母在与青春期男孩交谈、沟通时,一定要注意不要随便给男孩贴标签,标签贴不好,很可能就束缚了他的发展,影响了他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