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7096500000025

第25章 聆听篇(7)

不久台北的一家漫画出版社请蔡志忠去工作,蔡志忠不知道父亲是否会同意他放弃初中学业远去台北。他对父亲轻声说:“爸,我要去台北画漫画。”父亲平静地问:“有工作了?”“是的。”“那就去吧。”一问一答,短短十几秒钟,这件影响蔡志忠终身前途的大事就这样决定了。蔡志忠去了台北,很快成了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最负盛名的漫画家。

“我让他自由。”这就是蔡志忠父亲的“家教之道”,蔡志忠一生成就得益于此。

世上有很多种父母,有钱的父母会给孩子很多钱;没有钱的父母会给孩子一颗炽热的心;能说会道的父母给孩子谆谆教诲,少言寡语的父母用双手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父母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父母能给孩子的也很多,但其实父母最该给的,是一份自由,让男孩可以朝着自己梦想的地方奋力奔跑的自由。

鼓励男孩,任意发挥他的想象力

小林的妈妈特别善于打开孩子的思路。在小林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电视上正在播放一条公益广告,其中有一句广告词,“美丽森林自己会说话。”

妈妈顺嘴问正在一旁看电视的儿子说:“儿子,森林怎么会说话呢?”

儿子瞅了瞅电视,说:“如果把森林比作人类,森林自然会说话啦。也许它们还会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呢?”

母亲说:“是呀,有些树木本身就是药材,这药材就是森林里的医生,其他树木有了病都会去找它看。”

小林听了母亲的话,也有了更多的想法,“有的树木是化妆师,有的树木是歌唱家,还有的树木特别有学问,大家都称它是博士。”

母亲连连点头,并问,“这些树木都有自己响亮的名字,你叫它们什么呀?”

小林放下玩具,想了一会说,“家门前就有两棵树,一棵叫智慧树,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子,人们叫她艾丽丝,小学生的作业她都会做,每次都能考一百分,她的哥哥、另一棵树叫凡卡,是远近闻名的医生,能治好很多人类治不了的病。”

父亲听小林这么一说,也插话替这两兄妹想象情节,说它们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妹妹还扎着一对羊角辫……就这样,一家人热情高潮地说开了,好像生活中真有这样一对兄妹似的。

令父母意想不到的是,大概过了一周的时间,小林兴冲冲地从书包里拿出一叠稿子,说写出了一篇童话,题目是《神奇的树木》。父母看后很是高兴,但当中还存在一些瑕疵,于是,父亲先是肯定小林的成绩,然后指出不足,“关于主人公言行举止的描写少了些,读者只闻其声,却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让读者体会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才更好呢!”小林还是有些不明白,父亲接着拿过一面镜子,放到小林面前,说,“你看看自己,你高兴时,你的眼睛是弯弯的,眉毛是上扬的,你如果把这些写出来,这叫惟妙惟肖。可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啊,再把你笑的心理活动写出来,就活灵活现了,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就有机地融为一体了。”小林听后很受鼓舞,马上就回房间润色。不多久,一篇全新的童话就展现在大家面前了。后来,这篇童话还发表在了儿童刊物上。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者科学发展、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的确如此,孩子在学习各门课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孩子将难以理解教材中的图形、概念。想象力还直接关系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因此,父母应该特别强调培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把它做为智力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来认真抓、重点抓。在培养男孩想象力的过程中,父母应该鼓励男孩,让男孩自由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并要像案例中的父母一样,能够引导男孩发散思维、大胆畅想,并且敢于说出来。

1.指导孩子丰富头脑中表象的储存

表象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影像,是具体、形象的。因为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就有进行想象的丰富资源。一个没有接触过很多事物的人免不了因循守旧,缺乏独特的思维和见解。让想象力在幼小的心田里驰骋,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积累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广。

2.要求独立思考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要学会逐渐放手,引导孩子试着靠自己的智慧独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要做到这点,需要家长与孩子真正实现人格上的平等,这又对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重要。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希望孩子想象力丰富且有效能,就应培养他们好问的习惯,即首先尊重他们的提问:对他们的提问持认真倾听、回答的态度,不糊弄、不嘲笑、不指责,绝对不用“烦死了”、“走开”之类的词语。其次鼓励他们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别用父母的思考代替孩子的思考,更不应该把自己的答案强加给他们。要求孩子独立思考,并非父母可以甩手不管,而是应该花时间和精力,用可行的办法引导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3.鼓励实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和超脱现实。所以,让孩子独立思考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亲历亲为的机会就显得弥足珍贵。

可以说,想象力是孩子的智慧财富。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人而言,即使生活陷于逆境也不会感到绝望。而世间最悲惨的人就是那些缺乏想象力的人,他们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往往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不要让恻隐之心折断了男孩理想的翅膀

理想意味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表达着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它犹如火炬照亮了人生的道路,指明了人们成长的方向。父母引导孩子树立人生的理想与追求,有着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一位诗人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可见,理想是深藏在心灵里的一道迷人的风景,是挂在远方的一盏炫目的灯塔。理想于人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孩子来说,理想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则对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满足于现状,有追求完美、追求最高境界的欲望。取得一定成绩后,总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这样的人不成功与此,必成功于彼,而且成功的规模也往往比较大。

其实,人的理想从儿童阶段就开始萌生了,它是随着孩子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发展,随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化,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高水平逐步形成的。为此,父母千万不能错过孩子童年、少年阶段的立志。它比其他所有教育和培养都更重要,也更不可弥补。一个人错过了其他东西或许可以补救,一旦错过了立志的最佳时期,则是永远无法补救的。

如今,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龙成凤,这种善意的愿望本无可厚非。可是,父母却把孩子视为了掌中的宝贝,从孩子出生到成家立业,父母总想牵着孩子的手,不想让其受一点苦、流半滴汗,尝试糊口的苦辣酸甜,总想替孩子扛。

很多父母时常把“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挂嘴边,自从孩子出生以后,不管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一贫如洗的穷人,都对孩子呵护备至,从吃喝拉撒到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是父母包办代替。所以,很多父母或许是付出最多的父母,但他们的孩子却未必是最成功和最幸福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孩子缺乏理想,也缺乏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小超已经上初三了,但在家里,这个大小伙子依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作为独子,小超享受着父母全心全意地爱和呵护,一直以来,做饭是爸爸的拿手活,而妈妈,整个就是小超的贴身保姆,他至今还未洗过一件衣服,更别提做其他家务了。

小超一天的生活写真:早上6点,爸妈准时起床,为小超准备早餐,等到他们忙得差不多了,才把睡眼惺忪的儿子拖到盥洗室,并把早已准备好的牙刷牙膏送到儿子手里。刷牙的时候,小超妈妈赶紧为他放好洗脸水。忙得差不多时,爸爸也已做好早餐等儿子来吃了。趁小超吃饭的时候,妈妈抓紧时间给她整理书包,然后穿鞋袜,吃完早餐的小超拿着书包走人即可。每天放学回家,小超的妈妈早已经为他准备好了换洗的衣服,放好洗澡水,等小超穿戴好后全家人才开始吃饭。之后,小超开始自己唯一的活——做作业。

小超的家境其实并不富裕,爸爸单位效益差,工资微薄,妈妈只是公司的普通会计,但是,无论吃喝还是穿戴,小超的爸妈总是尽一切所能来满足儿子的要求,就怕一个疏忽,委屈了儿子。在这样的爱护下,长大的小超每天接受者父母的恩赐,却从来没有想过有什么梦想,更没有想过要想方设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据说,在美洲辽阔的草原上,生活着一种雕鹰,它有着“飞行之王”的美誉。它飞行的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灵敏,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都难逃它的捕捉。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鹰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悬崖上,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鹰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幼鹰就不能翱翔蓝天,即使能,也会因为不能捕捉到食物而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被母鹰推下悬崖而能展翅飞翔的幼鹰将面临最后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被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喂养。可后来猎人发现,那被自己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能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反而成了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展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父母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开教育的误区,不要把凡是为男孩包办就当成是爱孩子,更不要把男孩培养成只知道听从父母安排的“乖乖男”。要知道,父母的这种爱很容易变成猎人的恻隐之心,而折断了男孩理想的翅膀。

第八洗耳恭听

让青春期男孩说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

父母要想培养出一个富有创造力又有主见的男孩,就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洗耳恭听他们的大胆质疑。当然,对于青春期男孩提出来的建议和要求,父母不应该盲从也不应一律拒绝,要学会分辨着听,对于那些合理的,要予以鼓励,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要及时予以纠正。

鼓励男孩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叛逆的表现时,都会摇头叹气,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肯告诉父母内心的真实想法。

父母与子女的良好沟通,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鼓励孩子主动说出内心的想法,是走向成功沟通的第一步。在成长的路上,孩子的很多想法都是很单纯和幼稚的,所以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略显稚嫩的想法时,都没耐心去倾听,有时甚至打断孩子的想法。不认真倾听孩子讲话,不让孩子把话说完,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了。

男孩子到了青春期,随着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和道德感的初步萌芽,孩子会因为受到别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符合了大人的要求而产生快乐的满足感。而父母对待孩子的不正确的态度和语言,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小时候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长大后不敢面对他人、面对挫折,心灵易产生自卑等消极情绪,而且很难恢复。这种不良经验会跟随孩子一生,影响其今后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看法,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般而言,孩子敢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说出来,表示他与父母的关系是开放的,能自由交谈而无所顾忌。如果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板起面孔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指令做事,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不满,使他们关闭自己的心灵,不愿再与父母沟通。男孩本来是把妈妈作为朋友,乐于向妈妈倾诉内心的感受,结果却屡屡遭到冷淡与拒绝,使他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不受尊重。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成人与孩子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孩子的思维与成人的思维存在质的不同。孩子有自己的思维习惯、方式、逻辑,当成人以自己的思维方法做出结论,而以自己的标准来训斥孩子,这是不尊重孩子,扼杀孩子天性的愚蠢做法。

孩子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父母鼓励孩子主动说出内心的想法,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鼓励孩子主动说出内心的想法,还可发展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幼稚,父母都应认真倾听,加以鼓励。父母还可故意提出不同意见与孩子进行讨论。当孩子反驳父母的意见时,父母应予以鼓励。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对,父母可以认真地倾听之后加以纠正。当然,在倾听的过程中,即使孩子的想法很幼稚,也不要轻视或嘲笑他,而是应该认真倾听,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体会到关爱和温馨。父母有了这种态度,青春期男孩才会对父母更加信任和尊重,才会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同时,父母也有利于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头脑的孩子。

一名初中一年级小男孩在语文期中考试时,写出自由命题作文《我和她的爱情》,这让阅卷老师大为震惊。在写作手法上,老师认为它主题鲜明,语句通顺,但是主题思想存在严重问题。于是,老师叫来了男孩的家长。

父母读完男孩的作文后,可以感觉到他对小女孩的真情流露。他对这个青梅竹马的小女孩的确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从小一起长大,哪一天不在一起玩就会想念对方,这时深厚的友情,而不是男女之爱。但是,因为受到外界五花八门的信息刺激,这个小男孩才用“爱情”这个词来形容他和小女孩之间的纯洁友谊。

后来,父母与男孩做了深刻的沟通,在父母的真诚倾听下,小男孩一脸坦然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压根不理解老师问话后面隐含的意思,结果证实老师的担忧只不过是虚惊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