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7096500000026

第26章 聆听篇(8)

男孩敢于向父母敞开心扉,说出胆怯,说出疑惑,说出建议,说出奇思妙想,才能最终说出光明的未来,说出健康的人格,说出灿烂的明天。

1.父母对男孩说的话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父母对孩子想说的话表示出很大的兴趣和十分人真的态度,这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近感。父母可用体态语,即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亲近孩子,让孩子感觉到与父母之间的共通,这样,孩子一旦认为自己讲的话被父母接受了,就会对说话产生自信。

2.多听少说,给男孩以说话权

对孩子的倾诉,父母不要急于判断,要始终怀着亲切、平和、耐心地心态去倾听他的内心想法。父母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过于主观,没能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父母应以宽容、鼓励的心态来倾听,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平等与尊重。期间,不要经常指责、埋怨孩子,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从而使孩子关闭心灵之窗,不愿与父母交流。

3.父母应站在男孩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内心

父母应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正确地区分和表达。孩子的内心是纯洁无瑕的,他们也正以自己的方式体验成长。对此,父母应予以最大的理解,而不要给他们当头棒喝,不要急着去责备。父母学着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允许男孩提出不同的意见

宁宁的爸爸是个很开明的父亲。他对孩子具有宽容的心态,洒脱的教育,很少对孩子说“不准”、“不要”。他尊重孩子的个性,欣赏孩子的“淘气”,鼓励孩子说出不同的意见。

宁宁小时候,他就经常给宁宁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一棵树上站着三只小鸟,一个顽皮的孩子用弓打掉了一只,试问树上还有几只小鸟?”宁宁说:“三减一等于二,树上应该还有两只。”妈妈在旁边笑起来,说:“宁宁,你再好好想想。”但宁宁却执着地说:“就是两只嘛。”于是爸爸启发他说:“宁宁有主见,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是好样的。但是,你想一想,打掉的虽然只有一只,但弹弓一响,其他两只也就吓跑了,所以,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宁宁果然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少年,他在课堂上,从来不照本宣科,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课下与同学们讨论的时候,也能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竭力争取自己的意见与思路。这是与宁宁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提出自己看法以及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鼓励孩子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和突发奇想。这样才能使孩子没有压抑,敢于张扬自我。这样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才能够平心静气地坦然接受失败和错误,并将其转化为成功的基石。这一切即将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的心态,使他们成为一个“抬起头来走路”的自尊、自信的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孩子,而那些往往爱提出不同于比人意见的孩子往往不受欢迎。其实,这样的孩子往往是最应该受到鼓励和赞扬的,因为他能不为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而有自己的主见;他能不怕被人耻笑,而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少年时代很少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而爱独立摸索研究事物,在学校里他曾被讥嘲为“乡巴佬”。发明“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的座右铭之一就是“从他人的意见中独立出来”。这两个科学家的发明和创见,正是因为他们能独排众议。当然,这样作是不容易的。因为有时他们要顶住外界的冷嘲热讽和各种压力。现在的许多公司或企业里,一些年轻人之所以被选拔提升为经理,就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见解,能开拓、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

不过事情尽管如此,大多数父母仍然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家听话,在外不标新立异。当自己的孩子和同学的意见不合时,他们就担心“这样会受大家的讨厌”。这实际上就是强迫孩子顺从大家的意见,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

那些开明的父母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轻视受他人意见左右的人,而且他们赞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他们喜欢孩子相互讨论和辩论,借此磨炼孩子的处事能力。因此,在孩子反对父母的意见时,他们不会轻易责备孩子不听话,即使孩子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会耐心地说明、解释。因为他们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有主见、有创造性。

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还保留了很多封建意识的残余。其中之一就是喜欢儿女听话,百依百顺,容不得儿女的反对意见,更容不得儿女的反驳。而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再要求儿女们百依百顺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也不一定就正确。儿女们有时的反对或者有不同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什么了不起的错误,更不是对大人的不尊重和不敬。因此,新时代的父母们应该允许并且鼓励男孩,大声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对此,很多父母都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不要以为孩子越听话越好。那些敢于质疑、敢于提意见的男孩往往被家长和父母冠上“调皮”的头衔,其实这些孩子是聪明、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他们敢于打破常规,敢于不走寻常路;他们思维活跃,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意志坚强,敢于冒险。对于这样的男孩,只要家长和老师善于引导,他们往往会成为将来最有出息的人。因此,作为家长,对男孩的意见多给予倾听,而不是批评和压制。父母只有洗耳恭听,才能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才能让孩子们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

洗耳恭听男孩的大胆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激发男孩求知欲的内驱力,它能使男孩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遵循的教育传统却忽略了这一重要过程。我们看到更多的现象是,在学校,学生不敢质疑,更懒得质疑,更不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我们传统的知识观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教学把知识看成是稳定的、客观的和普遍性的,因此,在师生的眼里,教材上所写的东西理所当然地都有着不可质疑的正确性;在父母心中,他们固守的经验和教条也都有着不可动摇地威严性。于是,在教学中,老师只是准确无误地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在生活中,父母凭借着自己的经验,为男孩妥善地安排着一切,男孩只是一味地接受、服从。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青春期男孩很少提问的原因。

因此,父母和老师应当端正自己的知识观,并帮助学生树立开放建构的知识观,同时为孩子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一堂语文课上,老师大声朗读道:“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教师的预设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这句话体会出小松鼠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可这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觉得这课文写的有问题。”老师没有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而是亲切地说:“是吗?你说说。”孩子说:“老师,小松鼠摘了松果吃,明年松树上还会长出新的松果,这跟栽松树有什么关系呀?而且怎么会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呢,他们又没有砍松树?”孩子的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坐在后面听课的家长似乎也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对于老师来说,这篇课文也许已经看过好多遍,可是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仔细想来,学生的质疑并没有错,摘松果和栽松树之间也根本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这就是因为成人已经习惯了认为教科书上的内容是正确的,所以才从不思考和质疑。而刚刚走进校门的学生,他们的头脑中没有这样的条条框框,只要自己觉得有问题就提出来,这思考与质疑的意识远比他们学会一个生字,解答一道考题珍贵得多。

有人说,“知识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果每个父母也能从男孩身上认识到这一点,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鼓励学生质疑,他们就能够采取批判性、反思性和探究性的方式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才会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一个人创新精神的源泉。

喜欢质疑,不相信唯一正确的解释,敢于挑战权威是创造者重要的人格特征。陶行知先生认为,孩子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的生活经验和信念作为背景,分析知识的合理性,教师不能把预先决定了的东西强加于学生,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这一观念,对于家长来说,也普遍适用。孩子不懂就问,家长洗耳恭听,这正是培养一个创新性人才的关键。知大疑则大进,知小疑则小进,不知疑则不进,质疑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当他们开始去向你问问题的时候,说明孩子已经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了,这时,家长千万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应该耐心去听孩子的质疑,并帮助孩子找到答案。从小在不断提问,不断摸索答案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春期男孩才会具备难得的质疑精神,才能走出一条创意之路。

青春期男孩正处在思维能力急剧膨胀的时期,这时候,家长更应该注重鼓励男孩质疑的精神,不要为了防止男孩因为好奇心而犯一些愚蠢的错误,就对男孩采取灌输、压制的教育方针。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尊重和赏识,青春期男孩也一样,父母应该抱着一种赏识、尊重的态度,去倾听他们扑朔迷离的真实想法,去察觉他们叛逆的背后,隐藏着的真正价值,去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

对男孩的见解,父母要表现出倾听的兴趣

聪明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不会做一个高明的演说家,而是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有的孩子善于思考,对于相同的问题,总能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懂得如何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不但不要阻止孩子诉说他千奇百怪的见解,还应当要表现出一种倾听的兴趣和姿态。

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灵机一动,难题解开。”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会思考,那么做事、学习就容易获得成功。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对很多东西产生好奇感。事实上。好奇可以引人去探究,启发人的思考。当孩子问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或者说出自己一些违背常理的见解时,父母不要呵斥,而要给予表扬,同时还要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以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在这方面,父母应当改变一下教育孩子的观念。很多家长不给男孩说出自己见解和想法的机会,只是一味地要求男孩走他们期望的道路,认为服从并努力达到父母要求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会最终取得成功。其实不然。

在美国,一个华人家庭里有两个儿子。老大从小本分老实,但天资平平,学习成绩一般,家长投资培养其才艺也不见大气色,使爹妈失望。而小儿子却聪明过人,灵气十足,不仅在校成绩一贯优秀,才艺方面也颇具天赋,音乐、下棋、美术等等,学什么就会什么。

可想而知,这小儿子为父母争了光彩,也是亲友们夸奖羡慕的对象。家长便放弃不争气的大儿子,投资时间金钱来重点栽培小儿子。为他选送好学校,课外也花重金带他到处拜师学艺。

小儿子还算听话,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各方面出色的好学生,又进入了人人向往的哈佛大学,家长更为之自豪无比。然而,从哈佛毕业之后,老小却什么事都不想做。他告诉父母:“我已向你们交了差,你们有了个哈佛毕业的儿子,够有面子了。但我从小就在压力下生活,如今已经筋疲力尽,该是我放松一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了!”于是这个哈佛学生多年无所事事,四处闲荡。

而那个不起眼的老大,家长以往没有为他施加过多压力,反而使他有空间时间参与轻松多元的课外活动。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许是父母已经放弃了对他的培养,他总能够按照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发展,父母多数情况下也都能听取他自己的见解,让男孩自由发展。于是,他有机会当了多年童子军,在主流少儿组织中接触更广泛的项目,获得综合知识技能,找到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领域,而且培养了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懂得了要靠自己努力取得成绩。他读的虽是极普通的州立大学,却有机会展示和锻炼领袖能力。大学毕业后他不好高骛远,勤恳工作,从普通岗位做起,表现非常出色,在经过大公司的锻炼后,选择了自己创业,如今领导着一家员工上千人的跨国公司。

当父母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倾听者之时,也就是成为一个高明的说话者之时,而此时,父母也会发现,自己也已经成为了男孩心目中最好的朋友和老师,这个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父母对男孩表现出来的倾听兴趣,会让任何一个正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的青春期男孩学会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态与他人建立关系,并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学会独立思考。

父母表现出倾听的姿态,其实很简单。当父母想要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时,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如果父母总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或是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男孩十分失望,也便从此丧失了发表见解的兴趣。慢慢地,他就会养成对什么事情也不关心,只知道傻傻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和教导的习惯。

好奇心是思维的前奏、成功的先导。对于孩子的见解,父母要有正确的态度。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提问要表示赞许,并及时正确地回答他们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提问反应积极,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这会促使他们更爱提问题,对什么都感兴趣,这对启发思维有积极作用。高尔基曾经说过:“对于孩子的问题,如果只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了孩子的求知欲望。”

再次,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时,要有启发性。要引导孩子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鼓励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找出答案。对一些提的问题古怪、钻了牛角尖的孩子,父母应该引导,而不要随便说“不知道”或“说了你也不懂”之类的话,只要引导得法就可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又不使孩子胡思乱想。

最后,父母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见解,并适时做出一些回应。这小小的举动会成为孩子勇敢讲下去的强大动力。父母甚至可以采取一些反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的思路。“你说呢?”等这样的反问,会将男孩推到主角的位置,让男孩从他自己的角度重新思考问题,扩展他们的思考世界,使他们的头脑得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