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猫跳起来向一只老虎叫板,老虎看也没有看就走了。记者采访老虎问小猫如此羞辱他为什么他不应战。老虎说:“如果我输了,第二天的媒体会说一只猫竟然战胜了一只老虎;如果我赢了,第二天媒体会说,一只老虎竟然好意思欺负一只小猫。”第二天,这只小猫还是登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因为记者把小猫挑战老虎的事情登了出来,还有那只老虎精彩的解释。
海尔是否曲线MBO,TCL产权改革是否合理,顾雏军和他的官司未来如何发展,张维迎是否比郎咸平差很多,这些对于郎咸平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当年在国内没有名气的郎咸平靠着自己的“制胜七剑”,借着这一些有大名气的“鸡”生下了个人品牌的“蛋”,而且如今的名气和影响力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可口可乐的“新可乐”虚不如实
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曾决定终止最受欢迎的软饮料而代之以一种新配方,以新可乐的名字销售。作出这样的决定,与当时的软饮料市场有关,当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同百事可乐公司之间数十年的竞争。
两个宿敌间的竞争是不健康的,可口可乐公司甚至控告百事可乐在其名字里使用“可乐”的字眼,但最终败诉。在法庭外,可口可乐总是处于领先地位的。20世纪50年代,可口可乐销售量以5:1的比例超出百事,但是,在接下来的10里,百事重新把自己定位为年轻人的品牌,当百事日益被看作是“年轻人的饮料”时,它成功地缩小了与竞争者的差距。到1981年罗伯托.戈伊苏埃塔(Roberto Goizueta)成为董事长的时候,可口可乐老大的地位开始变得岌岌可危,它的市场份额不但输给百事,还输给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其他饮料,如芬达、雪碧等。另一件让可口可乐忧心的事情是购买者可以选择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百事。只是因为可口可乐有更有效的分销体系,使它还能保持住领先的地位。
可口可乐意识到问题出在产品身上。这一点更被健怡可乐所证明,该种可乐在口味上与百事更接近。所以比较合理的反应就是可口可乐应该开始研制新配方。一年后,他们配置出了新可乐,并进行了20万次的口感测试以检验其进展情况,结果非常可喜,它不但好于传统可口可乐,而且较之于百事人们更喜欢它。但可口可乐要保持对百事的领先地位,就不能让两种直接竞争的产品同时出现在货架上,于是,它决定抛弃传统可口可乐,而代之以新可乐。
1985年4月23日,新可乐被推出,几天后,传统可口可乐停止生产。自那以后这两个决定一直被称为“历史上最大的营销失误”。新可乐销售低迷,而公众因买不到传统可口可乐而愤怒情绪持续高涨。不久之后,可口可乐清楚地看到,它除了恢复最初的品牌和配方之外别无选择。
换句话说,可口可乐认识到营销比产品本身重要得多。因为追求“口感”它才放弃了最关键的品牌资源:原创性。自19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作为一种新产品被首创并推出市场开始,产品的名字就成为了可口可乐公司自己的品牌,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可口可乐在其形形色色的广告宣传里都充分利用它“原创”的地位,例如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到处可见的广告词:“惟一像可口可乐的就是可口可乐本身,它是真正的东西。”显然新可乐的推出与可口可乐公司最初的营销努力背道而驰。所以虽然围绕新可乐的推出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有人估测新可乐的免费宣传品超过1000万美元),它却注定要失败。
当可口可乐重新推出传统可乐、在美国市场上将其定位为“经典可乐”时,媒体和公众的兴趣重新回到了品牌偏好上。它被视为一件富有意义的事件而被美国广播公司的新闻节目和其他美国电视网络当作重要新闻播出。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出现了,通过新可乐的失败,人们对传统可乐的忠诚度反而加深了,事实上,阴谋论者甚至认为整件事情就是可口可乐为加强公众对它的喜爱而故意实施的策略。
在虚实中把握机会的成功商人
汪海最欣赏美国IBM老板说过的一句话:“商人就是等待时机,生产对路商品的机会主义者。”作为中国制鞋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制鞋业,面对世界制鞋业在80年代向亚洲转移这一历史性的大机遇,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因错过了它而濒临倒闭,而只有双星能站稳自己的脚跟,创出了自己的牌子,并把产品打进了国际市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汪海审时度势,见机行事,比别的企业更好地把握住历史的大好机遇。对此,汪海有一系列的说法。
他说:“常言道,机遇只对智者微笑。我认为机遇不光对智者微笑,更对勇者微笑。所谓不冒险者不得胜,正是。”
“机遇就好像一个不停的颠簸起伏的大筛子,那些意志不坚,优柔寡断的人经不起几摇,就会从筛子的小孔里漏掉。而这一被漏掉,就等于说被无情的淘汰了。这正所谓一步赶不上,便步步赶不上。另外,所有的机遇都是有风险的,不是说光有好机遇而没有任何风险,它是好坏并列。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结伴而生的。所以说,抓住机遇而又不敢承担风险也不行,承担风险需要勇气。同时,能够解决好这个风险还要看你的才干,能够利用好这个机遇也要看你的才干。”
“80年代中后期,双星在国内刚立住脚,怎么就敢往国外打产品?因为竞争与机遇并存,巨大的风险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利益。如果怕出口带来亏损,怕出口影响内销,那企业只有安于现状,得不到更大的发展。另外,更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凭着一股勇气,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志气。我常讲,我们中国人站着不比你外国人矮,躺着不比你外国人短,虽然鼻子没你大,但脑袋可并不比你小呀!你能把产品打入中国来,我为什么就不能把产品打到你外国去?”……
1992年9月13日,位于德国西部的杜塞尔多夫市,在一片蒙蒙秋雨中,拉开了第124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的帷幕。
敏感的汪海意识到,这是一次再好不过的机会。
据女作家祁月撰文记载,此次国际鞋业博览会,有52个国家和地区1400余家公司参加。这是世界鞋业最大的盛会,同时也是“战争”气氛极浓的一次竞争大战,各参展公司不惜重金将自己的展馆装饰得如同艺术宫殿,相互之间在开馆前都封闭排斥,各施绝招,不遗余力地吸引客户,扩大销售。整个展馆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馆与馆之间,人们要开着汽车往来。
双星依然是国内独家参展的企业。
开馆的第一天,汪海便抛出两个杀手锏。
一大早,他便对开发部的八位双星姑娘说:“你们把脸描得漂亮点,穿上咱中国的旗袍。上!”
8位姑娘身上斜挂着标有“中国双星”的英文绶带,个个如花似玉,亭亭玉立,分把四个入馆的大门。她们将印有多种外文的邀请书送到进馆的客户手中,上面写明双星的展馆展柜,并且欢迎他们观摩中国鞋文化表演,参加双星幸运抽奖。头一天,8位姑娘就发出去3000多份邀请书。整个博览会顿时掀起了中国热。不同国籍的鞋商们争相拥进了双星展厅。
“中国!”
“双星!”
在一个12米长、3米宽的空地上,双星搭了个小舞台,东方情调的音乐绕梁不绝,8位身着华贵旗袍的模特儿,气质高雅地款款而行,向人们展示着脚上的各式高跟皮鞋……随后上场的节目是——
华夏民族远古时代穿的树皮鞋;
古代仕女穿的锦缎绣花鞋;
活泼的村姑在争购英姿女便鞋;
矫健的运动员脚蹬各式运动鞋……
这些节目在音乐的不同变奏中粉墨登场,看得老外们个个眼花缭乱。还有一出幽默哑剧——《嫁新娘》,剧情是新娘临上轿前却找不到一双满意的鞋,一双一双地试,急得丫环们直打旋儿,后来终于找到了“双星”鞋……
青岛姑娘本来就漂亮,让老外们连连赞叹:“东方女性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