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和惩罚的目的都是为使人更努力地工作。但有时候,由于某些制度或程序的障碍,造成所奖励或所惩罚的行为与效果之间不一致,因此也无法达到最初目的。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想请三天假去陪家人郊游,但他的领导没有批准,因为部门最近的工作很紧,工人们每天都要加班,连周末也不能休息。有一天,这位保持最高迟到纪录的工程师又晚到了30分钟。领导对此十分生气,警告他:“如果你再迟到一次,我将让你停职3天并扣除工资。”你猜第二天谁迟到了?还是这位工程师!那位工程师听到这一警告,为这一难得的机会而沾沾自喜。他终于可以实现自己郊游的愿望了。于是第二天,他故意去得很晚。如其所料,他被停工3天,扣除3天工资。但他可以出去与家人一起郊游了,满足了自己的需求。那位领导也自以为做得正确,因为他认为自己“正确”地维护了管理制度,但部门的工作还是无法按时完成。
以上事例中的这位领导按常规办事的做法,造成了惩罚行为与惩罚效果的严重脱节。这位领导敲的警钟最后还是没有敲到实处,反而正中那位工程师的下怀。奖励也是一样,有时会出现奖励行为与奖励效果脱节的现象。因此,管理者须注意不要奖励不应该奖励的事。如果那样,将不会达到自己所希望的目标。
信赏必罚原则
信赏必罚是管理者遵循的御人法则,它指的是赏必信,罚必果。信赏必罚的重点在及时和适度。所谓“及时”,就是出现了赏罚的事实之后,应立刻施行。所谓“适度”,就是奖惩的程度要适当,大功大赏,小功小赏;大过严惩,小错薄罚。
公平公正原则
在公平公正的范围内,奖惩才有意义。如果管理者因为私心,小功给大赏,或是大过而薄罚,引起的后果可能比不处置还严重。如果要避免出现这一情况,管理者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功过不抵原则
该原则不但指对不同的人该赏则赏,该罚则罚,还指对同一个人的不同事件该赏则赏,该罚则罚,绝不能功过相抵。这样做是因为任何人都有其功,也有其过,如果功过相抵,就容易导致功过混淆,毫无界限,也会造成人心不服,引起管理混乱。
总之,管理者必须牢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纪律面前一视同仁”的原则,以这样的原则来用人,就容易做到不因个人情感而行赏罚,赏罚分明,事半功倍。同时,要做到赏罚分明,管理者必须对事不对人,把个人感情暂且抛开,才能起到赏罚的本来功能。所以,无论某个下属跟你的关系有多好,或者是水火难容,在他犯了错误或做出成绩时,管理者都要一视同仁,该罚则罚,该奖则奖。
褒奖要及时
管理者要想充分激发下属的潜能,有一件简单的事是必须要掌握的,这就是及时褒奖,即对下属的工作及时给予正面的表扬和评价。古人提倡的“赏不逾时”也是这个道理。
在及时褒奖下,人的自尊心可获得满足,建立起自信感,并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管理者对下属的褒奖越及时,培育效果越显著,这是不容置疑的。
及时褒奖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快”字,对下属的褒奖不能错过时机。管理者的及时褒奖对于获取下属的信任和支持,提高业绩也是有益的,这不仅是激励下属和调动积极性的需要,同时也是形势的需要。
褒奖的作用往往是瞬间的,下属有优秀的表现,就应尽快给予表彰。否则,假如都要等到年终,那么,褒奖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讲过一个开表彰会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及时激励的重要性。他说:“假如今天下午开会,那么中午的时候就一定要把奖金给大家发了,这样下午的会才会开得有效果。”
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总裁艾柯卡认为,下属如果表现出色,经理人员要肯定他的成绩,同时又要鼓励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下属心灰意懒的时候,则不要让他太难堪,如果一个下属因自己失败而闷闷不乐,这时候经理人员也要及时地给予开导和鼓励,否则,如果落井下石,就可能会严重伤害他,他就不想再上进了。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及时褒奖的作用,褒奖是否及时,其作用与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打个比方来说,平时炒菜在不同的时间放入相同的作料,菜的味道和质量是不一样的。褒奖也是这样,及时的褒奖和迟来的褒奖所带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后者会严重影响下属的积极性,使褒奖失去意义,发挥不了应该发挥的作用。
褒奖是管理者对下属的一种奖赏和报酬,如果及时地兑现,则是对下属付出劳动和取得成果最积极的肯定,对下属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不及时兑现,在下属心中,褒奖便成了组织欠他们的“债款”,会天天盼着把“债款”收回,褒奖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如果不兑现,员工就会对企业产生抱怨和不信任,从而极大地影响工作积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褒奖的有效度为80%,而滞后褒奖的有效度仅为7%。实践也一再证明,应该褒奖的行为若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就会使人气馁,从而丧失积极性;而错误的行为受不到及时惩罚,则会助长错误行为泛滥,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及时褒奖就像海豚表演后得到的食物,如果没有食物的激励,海豚是不会表演的,正是不停地喂食促使了海豚表演的持续。对组织的管理者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所以,管理者不要等到发年终奖时才准备犒赏员工,而是要在员工有优秀的表现时尽快予以奖励,哪怕仅仅是一句表扬,因为它的及时,往往会起到莫大的作用。
惩罚要以教育为主
管理者对下属实施惩罚措施时,要从教育人、挽救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出发,把教育和惩罚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切实做到惩罚以教育为主。
惩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管理者在对一个下属做出惩罚决定之前,必须以负责的态度,弄清错误事实、原因、结果,甚至每一个细节,然后再根据有无犯错误的动机、错误带来的后果、改正错误的态度等情况,决定惩罚的方式和力度。
管理者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人、帮助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实施惩罚要力戒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受惩罚者才能心服口服,受惩而无怨。
孔子有个弟子叫高柴,字子羔,比孔子小40岁,长不过六尺,长得也不英俊,但是为人笃孝而有法正,在孔子的门下很有名气,后来担任了卫国的执政大臣。
有一次,子羔审判并裁定一名犯人,处以削足之刑,刑后犯人做了守城的役工。不久卫国奸臣作乱,子羔逃到城门口,只见城门紧闭,以前那个受过刑的人正好在此守门。这个守门人指点子羔说:“那边的城墙有个缺口。”
子羔说:“君子不翻墙。”
守门人又说:“那边的城墙有个洞。”
子羔说:“君子不钻洞。”
守门人再说:“这儿有间房。”
子羔就走进房中躲避。追兵来后,找不到子羔,就回去了。
子羔离去时对守门人说:“我不能抛弃君王的法律,对你用了重刑。现在我落了难,正是你报仇雪恨的时候,你为什么还帮助我逃走呢?”
守门人说:“受刑本来是我应得的罪过,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您审理我时,反复研究法令,希望减轻对我的惩罚,这我是知道的;审理完毕,当要判决时,您闷闷不乐,这我也是知道的。您难道是偏爱我吗?不是。这是您天生一颗仁爱的心,很自然地就表现出来。您眼中流露出的哀怜及脸上闪现出的悲戚之情,至今我仍谨记在心,不敢一日有忘。这就是我想帮助您逃走的原因。”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的评论是:“会当官的树德,不会做官的树怨。公平行事,说的大概是子羔吧!”身为管理者,就应该像子羔一样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角色让受惩者信服。
惩罚是一种教育而非压制,管理者要成为下属的教育者,而不是单纯为了惩罚而惩罚。
组织纪律长久以来被管理者单纯当做对下属进行惩罚的工具,认为这是根“杀威棒”,只要通过对下属的惩罚,让其他人有所畏惧,并且引以为戒,管理的目的就达到了。这种想法其实是片面的。管理者只有通过纪律来对下属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组织纪律不是杀气腾腾的惩罚工具,而是下属不得不遵守的原则。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管理者和下属的关系才可能达到和谐共处。
针对管理者如何惩罚育人,专家总结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方法:
(1)罚前有法,罚后明理。奖赏是以功绩为依据的,惩罚是以过失为依据的。纪律是组织成员行为的界定标准,是维护组织有序运行的基石,也是判定人们过失大小的依据,有了纪律之后才有惩罚。管理者在实施惩罚前,必须依据有关组织纪律的条例,让下属明确自己的行为触犯了哪些行为准则和规范实施惩罚之后,不论是行政处罚手段,还是经济处罚手段,都代替不了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是说,必要的处罚做出以后,事情并没有完结,要把思想工作跟上去,具体指出受罚者错在哪里,帮助其查找犯错误的思想根源,让其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增强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并为其改正错误创造条件。
(2)说服为主,宽严适度。对下属进行惩处,要强调帮助,以说服为主,以处分为辅。惩处实际上就是施加压力,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要辅之以说服,以减轻压力,轻装前进。说服能够加深受处分者对所犯错误的认识,转变其态度。而说服过程中的感情力量,更是促使受处分者改正错误的有效促进剂。另外,管理者对下属惩处要宽严适度,惩处过宽,不足以制止不良行为;过严,会造成逆反心理。管理者对人对事,该宽该严,都不能从自己的主观好恶出发,更不能感情用事。应做到“当赏者,虽仇怨必录;当罚者,虽父子不舍”。管理者只有铁面无私,从实际出发,按制度办事宽严公道,才能有效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3)重举轻放,惩微从速。管理达人松下幸之助有个经验叫“重重举起,轻轻放下”。说的是教育批评要重,处理要轻。这里有一个原则,即除了对影响很大、很坏的过失需要严肃处理外,在一般情况下,应该从轻处理。惩罚应该从发现事情的苗头开始,及时“杀一儆百”,处理从速,防止事态扩散。
(4)情罚交融,不失原则。常言道:无情未必真豪杰。管理者对有过失的下属,也要尊重、理解,要关心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其排忧解难,让其充分体会到组织的温暖。但这不能以丧失原则为代价,也就是说,既要讲人情味,又不能失去原则性。下属受处分以后,可定期由本人申请,集体评议,确实改正了错误,表现较好,可以撤销处分,返回全部或部分扣罚的奖金,给受处分的人以挽回面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惩罚和奖励一样,也是激励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限制、制止或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行为。管理者应注意惩罚要准确无误,惩罚要公正合理,惩罚要从关心爱护出发。总之,惩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且使用起来要谨慎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