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分钟读懂管理学
7346600000005

第5章 树立威信以德服众(4)

在企业中,孙武所遇到的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管理者也应该像孙武一样,树立起权威,用一些有力的措施扼制企业自由散漫的风气,让员工对你的权威不敢小视,这样才能有效地管好员工,管好企业。树立权威不能仅仅依靠权力和外表吓唬人,因为它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需要找准时机动一番脑筋。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自己,并对他恩待有加,常在众人面前称自己得到了诸葛亮犹如鱼得到了水。然而刘备手下的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却对诸葛亮极为不服,认为诸葛亮年纪太轻,没准是沽名钓誉,没有真才实学。诸葛亮也早已看出来关、张二人不服,但因为他们是取天下不可缺少的得力干将,又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也不好直接对他们惩处。

一天,曹操派夏侯惇率领10万人马直奔刘备的驻地新野杀来。得到消息后,张飞对关羽说:“这10万大军就留着给诸葛亮对付去吧!”当刘备向二人问迎敌之计时,张飞又说:“哥哥怎么不让军师去?”诸葛亮深知自己现在还不能让这两个人心服口服,便向刘备要来了权力的象征——令箭和印。

诸葛亮下达命令后,关、张二人果然不服,关羽说:“我们都有任务了,你干什么去?”诸葛亮说:“我留在城中镇守。”张飞大笑:“我们都去拼命打仗,你却只在家里坐看,好自在啊!”诸葛亮拿出了令箭和印,说:“令箭和印在我这里,胆敢违抗者,斩!”关、张二人这才心生畏惧,虽然心中不服,但也只得领命而去。

其后,诸葛亮火烧新野,令夏侯惇的10万大军惨败而归,立下了初出茅庐的第一功。关、张二人从此对诸葛亮的态度改变了很多,以后随着胜仗越打越多,他们对诸葛亮的态度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员工最喜欢什么样的管理者?从人之常性角度而言,当然是那些整天笑呵呵、心慈手软的上司,或者是对员工有求必应,掏腰包时绝不皱一下眉头的领导。员工工作时候的自由度很高,到领钱的时候又收获颇丰,这样的头儿谁不喜欢?但客观地说,管理者不是幼儿园的阿姨,不能仅仅去讨员工的欢心,更重要的是,要为企业创效益,这才是管理者最大的职责。如果你一味地求慈寻义,只会宠出员工们的怠慢之心,致使整个企业人浮于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又从何谈起?有句古语叫做“慈不掌兵,义不守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管理者在树立权威时要明白,权威的底蕴来自知识、经验。个人权威与一种能力有关,这种能力影响当事者周围的人群、环境和条件。它可以使别人相信当事者的言行,从而按他的意志来做事情。

个人权威与个人特有的品质和特点密切相关。人格、能力、经验以及所控制信息都是形成个人权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条件能够使当事者对某些后果产生影响从而增加他们的控制能力。成功的管理者总是能够利用一切的机会和场合来扩大自己的个人权威,他们知道在任何时候,没有权威、不能影响别人的人是永远也不会赢得别人信赖的,而得不到别人信赖的人是不会把事情办成的。

同时,管理者的权威来源于自身丰富的知识。知识是管理者的宝贵财富。知识不但是征服自然的力量,也是征服人心的力量。管理者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够回答员工不能回答的问题,特别是管理者丰富的知识能够给员工带来实惠时,员工就会对管理者产生敬佩感,管理者就能在员工心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中国有句古话说“渊深识鱼乐,树古多鸣禽”,意思是:水深了鱼才快乐,大树上面才会多栖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管理者权威的树立关键还在于其领导能力和用人技巧。在决策前多听取意见,意见基本一致时,再定下决策。

优秀的管理者只有在处理重要的事务时才亲自决定。若将一个企业比作一艘大轮船的话,管理者的任务应该是把握方向,不是一个人把握方向,而是要和决策班子一起把握方向。

管理者发出的指令能否得到最有效的执行,也是直接关系到管理者权力的影响度和威信的力量。所以,管理者发号施令要做到说一不二,言出必行,为此要遵循如下规则:

谨言慎行

圣人举步,众人注目。地位和知名度很高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必引起相当多的人注目而视。因此,具有高度社会地位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持审慎的态度,才能名符金口玉言之实。

古人云,言必行,行必果。这是做人的学问,也是你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自己的威信的关键。不少管理者所做的最不可取的一件事就是爱许诺,可他们却又偏偏不懂得一诺千金的道理,在点燃起员工的希望之火后,又留给了他们漫长的等待与终无音讯的结果。

遵循尊重别人、谨言慎行的原则,成功一定会伴你而行。伟人们越是声望高时,越是谦虚地审度自己的言行,否则,声望也能走向反面。正所谓不积小善,无以成名;不积大恶,不会有灾。

令出如山

命令不能轻易下达,否则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可轻易变更。若一旦变更了,再去执行就不好办了。要知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王者发令,重于泰山。说到做到,是树立权威的前提。

树立让人心悦诚服的威信

管理者不仅是要带领组织走向成功,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导师,在他身上展现的是所有组织成员的共同理想。组织是需要英雄式的榜样人物的,管理者有责任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为所有组织成员做出榜样,让自己成为他们赶超的目标。

管理的有效与否,实际上并不完全在于管理者自身的能力或是管理方法,管理者本身的道德或素养也非常重要。管理者并不只是去对具体的管理技巧和策略进行探讨,如果抛开管理哲学的高度来探讨技巧,往往连技巧也学不好。中国的文化价值是推崇“以德服人”的,才能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强大的人格魅力、道德操守。在中国人传统的价值理念中,老板的钱给得再多也不一定管得好员工,若想管好员工必须重视“德”,只有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优于员工,员工才会服气、服管。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管理者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自己成为了员工的榜样、楷模,他们才能心服口服的成为管理者的追随者。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观点:魅力、影响力、感召力远胜过权力。任何一位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例外都具有独特的领导气质,吸引着追随者,激发他们的工作意愿。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除了拥有卓越的能力,还需要拥有一种非凡的领导气质,我们将这种领导气质通常称之为威信。

“人无威而不信”,管理者更是如此。威信,可以说是管理者头上的光环。如果失去了它,管理者就失去了一种对追随者的吸引力,这时再有能力的管理者在追随者眼中也会变得一无是处,暗淡无光。

所有成功的管理者都是能把威信发挥到极致的,并通过这种威信来影响与他人的合作,从而实现目标。印度圣雄甘地说过“管理就是以身作则来影响他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威信就是指管理者在人际关系中,影响与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是一种无言的号召,一种无声的命令。

威信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特质,那么如何树立这种让人心悦诚服的威信呢?

以“德”立威

“德”是指管理者的道德、品行、作风、思想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管理者只有心正、言正、行正、身正,正气凛然,才会赢得敬重,才能成为员工追随的对象。而“德之不端,其谋拙出,其本损焉”,员工对于无“德”的管理者也是从不宽恕的。

以“智”立威

“智”是指管理者聪明才智,一个思维敏捷、洞察力强、着问题一针见血、办事老练周到的管理者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员工的钦佩和拥戴;相反,腹空如野、孤陋寡闻的管理者,必然无法拥有很高的威信。

以“能”立威

“能”是指管理者的业绩能力,首先,管理者应该是工作业绩上的表率,只有这样员工才能信服。管理者敢说“看我的”,“跟我来”,员工才会跟你干。其次,管理者的沟通能力、用人处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开拓能力也都会对管理者威信的树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以“行”立威

“行”是指管理者要成为员工的行为表率,“上有所为,下必效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员工总是以领导者为榜样行事的。管理者只有让自己的行为成为典范,才能树立起令人心悦诚服的威信。

以“和”立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一种较高的境界。管理者要在组织中建立一种“和”的氛围,一是宽,就是要对组织成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进行“软”处理;另一种是“猛”,就是对一切违反原则,违犯组织或部门利益的,要绳之以“法”,这样组织成员才能“明其威”,威信成于民心,存于民心。

以“信”立威

“威”是从“信”中来的,如果管理者“威”而不可“信”,那么,“威”也不会持久。管理者要想获得员工的信服,关心员工,讲究诚信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如果没有诚信,是无法进行有效领导的。只有管理者切实信守诚诺,尊重员工,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支持力量,为了他们的利益去工作,才能得到他们的追随,才能使他们信服。

管理者在树立威信的同时,也要谨防踏入威信的误区。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误区,管理者在创业之时一定要加以避免:

以“压服”树立威信

这其实是一种封建家长制式的做法。有些管理者认为威信就是我说你听、我令你做,不得违背,他们习惯于用权力来压服员工,甚至于“牛不喝水强按头”。如稍有悖,就轻率地采用惩罚措施,这样做是很不妥的。

以“好感”树立威信

这与压服树立威信的做法截然相反。有些管理者充当一种“老好人”式的角色,他们丝毫不愿冒触动员工利益的风险,为了不得罪人甚至到了某种姑息迁就的程度。这样做会放纵员工,使他们视你的命令为儿戏。

以“清高”树立威信

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必然会有其过人之处,但这种过人之处只可能集中在某些方面。有些人认为管理者为树立威信就要时时处处端起架子,摆出一幅清高的样子。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以“说教”树立威信

应该承认,善于言辞表达是一项优秀的领导素质。但正所谓言多必失、言多必无信,有些管理者片面地认为在各种场合多讲话、多演说会树立自己的威信。但如果与员工交流时总是打官腔、空话套话连篇,板着面孔进行说教,同样会令对方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