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评价方法,标准化考试有它继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它的长处,如何跟其他评价手段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估体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在教学中将标准化考试与课堂评价的相互结合。
1.标准化考试与课堂评价
标准化考试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将数理统计运用于考试研究的结果。它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按照系统科学的程序进行组织,设定统一标准,并能够严格控制误差的一种考试,具有系统、科学、严密等特点,而且能够在大范围内举行,成本也不高,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青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标准化考试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推广。它到底合不合理?那一连串的数字能否代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事实上自标准化考试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判,步履艰辛走到今天。随着人们对标准化考试的深入反思,其他更具吸引力的评价手段不断兴起,如真实性评价、表现评价、档案袋评价等,特别是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更使评价方法、手段多元化,对标准化的批判达到了高峰。一时之间,标准化考试成了教育失败的罪魁祸首,人们开始追寻它的出路。
学校教育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课堂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和考试方法应成为统一的整体,相互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建立起有机的联结。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课堂评价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整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具体、现实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学生表现,采用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式测验,或是进行与学习过程中一致的情境化的教学评价,这样的评价融合在学生的表现和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正是所谓的表现评价或真实性评价。因此,课堂评价更多的是趋向质性评价,趋向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课堂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标准化考试与课堂评价有什么关系呢?英国学者保罗·布莱克和迪兰·威廉在1998年发表了他们一项研究结果:“这项研究是关于课堂评价的改进对学生后继成功的影响,而后继成功则是以总结性评估作为指标的。以标准化测验分数为指标,他们的研究发现教师们在课堂评估实践上的差异直接对学生后来的成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改进了的课堂评估能把学生的总结性评价成绩提高0.4—0.7个标准差。他们对40多个设计严格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显示出,改进了的形成性评价对那些(所谓的)低分者比对其他人更有效。故学生成绩的分布范围缩小了,同时总成绩也提高了。”有效的课堂评价最终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是通过成绩的提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因为只有看到自己的成功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桑代克的效果律就认为:人们看到自己努力学习的效果就会增强学习的行为。因此,加强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2.整合标准化考试与课堂评价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上的评价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给予他们自信和自尊。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上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那么如何平衡标准化考试与课堂评价,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呢?
2.1让学生参与制定标准
评价标准是进行合理、科学评价的前提,是评价的尺度。没有标准,所进行的评价是盲目的、无目的的,充其量也只是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没有实际的效果。因此,评价之前确定标准是关键。在传统的标准化考试下,学生被动地接受来自国家、地区、学校和社会的标准考核,对于该达到的标准学生一无所知。这种外在的标准无法鞭策学生的主动学习,而只是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只有在学生参与下制定的标准才能体现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负责,这种“学习契约”才能把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因此,进行学生评价必须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讨论和制定他们工作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仅是考试上应该得到分数的标准,同时也是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的标准,用这些自己制定出来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表现、学业和学习状态,以这种自我接受的评价来建立起学生的信心和自尊,时刻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是在他人的掌控之中,而是为自己负责,把学习落到自己的身上。通过学生参与制定标准促成他们学习的成功,以此来建立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作为单一标准的制定者和掌握者,由学生参与和制定标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应当做知道什么,用标准来指导和衡量学生的表现。
2.2开展学生参与的有效的课堂评价
用学生参与制定的标准来指导、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技能、态度等变化。在学生最早的学校经验中,他们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来得出他们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好的学习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灌输知识的角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评价则是国家、社会的事,教学与评价是完全分离的。现代教学论表明课堂评价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保罗·布莱克和迪兰·威廉的研究中指出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评估过程,这样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评估对学生动机与自尊的影响途径以及参与自评估对学生的好处的角度看,改进课堂评估都是值得认真关注的。”这样他们所倡导的课堂评价是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在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给予自尊,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他们最后得出结论:“我们的主要论据是,只有当课堂上的师生直接行动起来时,标准才能得到提高。有可靠的证据显示,形成性评价是课堂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能提高测验标准。除此之外,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能这么大幅度地提高测验标准,能够这么不容置疑。”因此我们认为,课堂上教师必须开展多种学生参与式的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用质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身心发展。
表现性评价或真实性评价都强调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下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传统的纸笔标准化考试是一种选择——反应的测验,不能有效地测量学生能否解决问题、综合或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表现性或真实性评价是一种建构——反应的评价方式,它强调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地评价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它们在课堂上的运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表现性或真实性评价能更直接、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特别是高级思维能力,它能“较好地展示学生口头表达力、文字表达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操作演示技能”。与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相比,表现性或真实性评价在检查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方面的高级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