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优秀的教师,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较其他学校突出,这所学校就被称为杰出的学校。当然,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包括其他因素的改善,但其他因素从来都是通过优秀教师体现出来的。
1.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教师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能左右其他因素的因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领导者。他们的领导不是通过他们的地位来体现,而以他的“好学”的气质、充盈的知识、成熟的经验和对学生的真挚的爱来体现。教师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激发学生求知的热忱
“好奇”似乎是人的一种“本能”,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引导到对知识的探索上来。换句话说,就是帮助学生把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对知识的渴望——求知欲。这是智育的最根本的措施。研究表明,几乎每个人的学生生活,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师,往往是那些能唤醒我们理智的、兴趣的、激发起对知识探索热忱的教师。
对于思想上怠惰的学生,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打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乐于思索。对于虽有兴趣但兴趣不在本课程的学生,教师要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对本课程的学习上,这需要教师有相当水平的教学艺术。
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忱呢?教师本人应有求知的热忱,具体表现在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孜孜不倦地钻研所教的学科。同时,教师要善用教材,在教课时只把教科书作为引向问题和提供解答问题的材料,而不能让它左右教学的进行。否则会导致学生思想的僵化。此外还要随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种求知欲,学生就可以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学习上的被动,意味着思维的停滞、理解的缺乏和好奇心的消失,把学习由乐事变为苦役,这与智育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小资料
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指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我做到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使每一位想说或想做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去说或做。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多样化,教学中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方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去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我更强调的是我们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要突出学生为主体地位的重要思想。教学中就给学生留下宽阔的思维空间,并激发学生对寻求知识的兴趣及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的去尝试和探索。
一、借助生活常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第一册中教学“分类”时,课一开始,我就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教室资源,让我们对教室所有物体进行分类,学生的回答可以说各抒己见,有的说按:“大小分”、“按颜色分”、“用途分”学生一个个充满激情地展示自我,把数学课当作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根本没有回答不出来的。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课堂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轻松自然地学习
新课标力求开放性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科知识及学习服务,可呈现多个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再如:教学《连加》时,枯燥乏味的教学使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人数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环节,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动要有度,“动前有要求,动后有结果”我们做一个游戏,你们愿意参加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谁愿意上台来呢,先上来三个,再来二个,最后还要来两个,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现在讲台上有多少人呢?简单的活动,学生的兴趣就浓。虽是简单的活动,但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同学们学得轻松、自然,同时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
课改中强调不能让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教学中,我们要深挖教材内容,尽量地联系实际,让我们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得出知识,加深印象。这样的教学也正体现了课改后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吧。
1.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课堂上,让学生亲自体验事件发生,并注重去直观感受。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同时对课堂上新生成的教学点及时地引导,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
在任教低年级时,要遵循低年级学生爱玩的规律,让学生学会玩,懂得怎么样去玩,让他们能够在玩中思考,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个性也能够得到张扬,低年级的教学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玩的学具,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如在教学一年级“比较长短”时,给学生一些线,让学生分辨长短,尤其注意,弯曲时的线和直线的比较,学生会自己探索把弯曲的线拉直了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从实践中有了印象,不受到要求的束缚教学他们也开拓了思维,勤于动手,知道了课堂上应该怎样去思考?
2.合作中去探究创新思维
动手能增强学生收获,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亲自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思维,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课中小组合作前,先师生示范如何合作,《图形的认识》,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泥土和水弄好,上课时让学生把自主做的各种图形进行展示,让小组长先分工,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并汇报作品有几个面,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相等,这样使抽象的教学,让各种图形很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心中,也正是这样的开放教学,才使学生更有强烈的求知欲,想学、乐学。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并不是强制性的让学生去接受知识,而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多策略、多角度的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兴趣,怀着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会让教师和学生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1.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有一定的方法。从教学的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学习任何学科,“入门”也好,“升堂入室”也好,教师不要打开门让学生进来,而是把这些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学生有了钥匙,自己就能把门打开——积极思维,解决问题。或者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把着手教”,要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去摸索前进,不是“莫把金针度与人”,而是要把金针交给学生。从智育的角度说,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或学会怎样学习,比只教给他们某些知识更重要。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措施为:
①教学生使用学习的工具,如利用网络信息,查字典,使用其它“类书”等等。
②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用解剖麻雀的办法,通过典型的教材,让学生掌握学习这一单元教材的全部过程。
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用“发现法”学习。
小资料
什么是发现法学习
所谓发现法,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并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譬如,在化学实验室里,你可能“发现”一条职业化学家早已熟知的原理,但由于事先没有人告诉过你,也没有从自己手头的书看到(尽管它早已写在有关的书上),这就是你自己的发现,是千真万确的发现。这一条你自己发现的原理,要比你通过学习别人的发现理解深刻得多,记忆牢固得多。
直接知识的获得,无疑是“发现”;而间接知识的获得,也应当很好地运用发现法。后者对于学生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学习,主要是间接知识的获取。
运用发现,学员必须进入“角色”,要像科学定理、定义的创始人一样去思考,去演算,去实验,去经历失败,去尝试成功,就是说,不要指望坐享其成。
发现式学习法有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发现本身包含着已知观念的改组,这种改组可以使已知观念与新学得的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或者说使正在进行的工作同他早已熟知的模式配合起来,从而起到提高智慧潜力的作用。
发现式学习法,还有助于对所学材料的牢固记忆。因为通过发现法获取的知识,一般来说是与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结构结合得最紧密的。
发现式学习法的根本价值在于,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在没有依靠的情况下独自捕获所需要的知识,如何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一点,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陈旧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是最为重要的。
1.3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
思维或智力活动不能在真空里进行。没有知识(经验)就不可能进行哪怕是最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同时,人的智力主要是在学习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发展智力与知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有较密切的关系。
前面说过,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和所学到的全部知识都对智力发展有利,那么,怎样学习和什么样的知识才能促进智力发展呢?
知识的学习不能通过呆读记忆,而是要通过充分的思考和解释或解答(决)问题上的应用,这个过程与为知识而积累知识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所能凭借的知识,是在思维中获得的知识。有些书本知识不多的人,却能充分运用他们所有的一点点知识,就是因为这点知识是通过思维并从实际的需要上得来的。而一些学问“渊博”的人,反而为其学问所淹没,因为他们这些学问是靠记忆而不是靠理解得来的。这个事实应引起教师们的充分注意,凡能理解的知识,都应该通过思考而不能通过记忆来学习。
什么样的知识才能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呢?
任何学科的知识,就其性质说,都可以分成“理论性”和“事实性”的两部分。前者是有道理可讲的,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后者只叙述一种事实,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等。毫无疑问,理论性的知识更有利于人的智力的发展。
从另一角度说,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分为基本结构和具体事例两部分。学习学科的结构或基本的要领和原理有利于人的智力的发展。同时,这一部分材料的学习有利于学习的迁移。
教学内容一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师对其虽无太大的选择的余地,但教学时灵活运用,确定教学的重点还是可以的。
2.教师质量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