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四海通达的回族商贸
7434800000033

第33章 回族企业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回族商业经济也在适应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回族商贸经济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多种经营、多元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专业化、规范化运作势在必行。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回族经济,在整个民营经济的大环境中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回族中最具有创业精神与市场意识的企业家开始在回族比较集中的西北、云南、河南等回族经济较活跃的地区崛起,由此催生了一系列灿若群星的成功企业和商界奇才:西安三宝双喜集团公司总裁沙鹏程、北京市星牌集团董事长甘连舫、河北省华香清真肉类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洪贵、河南省丹妮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丹虹、北京市清华同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冯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伊德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冶蕊、宁夏回族自治区宇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宛建华、青海省莱买丹工商贸集团马显云、云南省文山茂运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朝高、深圳市阪和工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建忠、北京市阳坊胜利涮羊肉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李胜利……这些回族企业界的佼佼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多年的拼搏,演绎着回族人特有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再现了回族先辈们曾经创造过的辉煌。

走过辉煌、再现辉煌。是每个企业家梦寐以求的梦想,对于当前回族企业家来说,赚得第一桶金后,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回族经济,目前发展还很不平衡,地区性的失衡、行业间的差异、观念上的滞后导致了中国回族经济整体水平较低、许多的回族人仍然从事商贩式的小规模经营,大多是个体工商户和个体企业,分散经营或者分散地联合,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再者,就是整个回族企业家的经营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视野不够开阔,思路不够灵活,所经营的范围狭窄,流通渠道不畅,回族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大多数都局限于个别地域,不能批量进入更广阔的国内甚至国际市场。正因为如此,没有形成规模的回族中、小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

如何提升回族企业的发展潜能,是现代回族企业家首要思考的问题。作为现代回族企业家,首要的就是具有创业精神和市场意识。在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新形势下,发达国家企业强强联合,其目的在于争夺全球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共创互补优势。通过追求规模效益来提高竞争能力,为今后发展打好基础。对于回族企业家来讲,改变目前小富即安、小打小闹的思路,跟上时代的发展,眼睛应该看到的是国际大市场。有句话说得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因为企业家的观念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的发展光凭胆识和运气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所以,当前首要的就是要转变观念,做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企业家,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次,做为一名合格的回族企业家,还需要必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分析能力,虽然不必像专业人员那样精通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但在高产农畜业,新型材料,新能源,医药生物,环境科学等产业方面必须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积极开拓;第三,掌握互联网,现在是信息的世界,信息就是金钱,靠信息沟通全世界,把经商的传统优势提到新的高度,开展国际贸易,是回族企业的产品走进中亚、中东地区、走向全世界的最简路程。毫不夸张地说,信息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到达世界各地并实现全球化。如果你掌握了互联网,就不用再握手或签订那些冗长的文字合同,而且节省时间。这样您才可能带领你的企业在未来的贸易乃竞争中立于有利的地位,并使伊斯兰文化在全世界传播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企业的发展,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问题。企业的实力最终取决于人才的实力。“以人为本”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挖掘人才就是挖掘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有发展战略眼光的回族企业家,应该真心实意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企业环境,只有善于发现人才,重视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企业的发展才能有一个可靠的、坚实的基础。

以云南为例,历史上云南回族曾经把生意做到了东南亚和南亚,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创造出了沙甸的矿冶业、纳古镇的五金机械加工业、滇西、滇中、滇南交通沿线的回族村镇的交通运输业、清真餐饮业等颇具特色的发展领域,已逐步发展成为矿冶、五金加工、清真餐饮、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地产等行业构成的颇具特色的产业群,回族企业已经是云南回族经济的领军者,成为云南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与伊利、蒙牛这些全国知名的回族企业相比,云南企业仍然存在发展规模不大、高科技含量不足、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等问题,差距十分明显,使回族回族民营企业走出发展困境,做大做强,首先应该看到自身的优势,中国回族穆斯林开拓中东阿拉伯商贸市场的天然优势,全国回族穆斯林同胞近一千万。大力发展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关系,要充分认识到经贸关系是打通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政治关系的钥匙。中东阿拉伯国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长期以来这些国家都与中国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商贸关系,相比于国内其他地区,以云南为例,云南更有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只要不断学习发达地区回族企业及其他企业的长处,就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做大做强”。但在中国发展海外贸易互利合作战略中,回族企业家们仍停留在小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的阶段。

当前,回族企业家最主要的就是转变观念,要改变目前小富即安、小打小闹的思路,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眼睛看到的应该是国际大市场。企业家的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过去不少企业、企业家是靠“政策、胆识、运气”带来的发展。而今,光凭胆识和运气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所以,当前首要的就是要转变观念,开拓眼界,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转变观念发展民族企业还要让企业充分的制度化、规范化,不能再是以前那种家族式的管理。要利用回族善于开拓市场的传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企业家,不仅要研究回族的历史文化,还要研究经济这个中心问题。同时,回族的民族经济发展还要求也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回族民营经济已经在全省民营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目前,在云南省25个少数民族民营经济生产总值排位中,回族民营经济总量居于首位。

云南省的各行各业中,矿冶业、机械加工业、交通运输业、清真餐饮业等行业是回族经济发展较为强势的行业。其中,沙甸镇的矿冶业十分发达,尤其是冶铅业达到很高的水准,产值占到全省的70%以上;玉溪市通海县纳古镇拥有传统的五金机械加工业,如今这个行业又被时代注入先进的科技元素,目前全镇有470多家回族民营企业,年总产值达到15—20亿,而该镇的总人口数只有8000多人,人均GDP达到20万元左右,富裕程度令人艳羡;至于清真餐饮业,更是一枝独秀,目前仅在昆明市区,正式注册登记的清真餐饮企业就已经达到470多家,已经形成一个成规模、上档次的产业链;在全省所有的茶叶商人中,有三分之一是回民;在全省的主要交通沿线,都可以看到回民的汽车……

除了在一些传统行业取得巨大发展之外,一些回族商人还把目光伸向了国外—目前已经有两名沙甸的回族企业家前往非洲的尼日利亚开发矿冶业。此外,云南回族研究会还将在今年底组织30多家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前往中东进行贸易考察和招商。在云南寻甸红色庄园还举行了首届回族企业家论坛。来自北京、河南、山东、江苏、湖南、四川等12个省市区的240余位知名回族穆斯林民营企业家,就回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及企业家队伍的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以及如何适应新形式等问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