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四海通达的回族商贸
7434800000007

第7章 识宝回回

珠宝玉器业是唐宋以来回族先民的主要传统行业之一,到明代回族中的富商大贾多操此业,且有“识宝回回”之美誉,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回族珠宝行业经久不衰。

在盛唐,阿拉伯文化也处于强盛时期。阿拉伯人热爱宝石,而且对矿物玄妙的性质特别感兴趣。因此,他们用阿拉伯语写的有关宝石鉴赏的著作就有50多种。其中,有的就讨论了宝石的来源、产地、纯度、价格以及在医药和魔术上的价值等。可见,阿拉伯识宝术在中古时期已相当发达。

在公元7世纪前后,有许多阿拉伯、波斯人来到扬州、长安等地,从事以珠宝为主的生意。据史书记载,波斯等西域国家的主要特产就是珍珠、宝石、翡翠、玛瑙以及其他香科和药物等。胡商在中国施展其商业才能,并将识宝技能融于经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珠宝文化与阿拉伯珠宝文化的交流。关于胡商的奇闻逸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代,在广州波斯人的商船很多,“并载香药、宝石,积载如山,其船深六七丈”,在长安的东市、西市和广陵有很多胡人开的商店,这些“胡店、胡邸专售宝石、象牙、琉璃、珍珠”等货物,其中大多数都是珠宝。他们开珠宝店,说明他们熟悉珠宝,识别珠宝,所以也善于做珠宝生意。在民间也流传很多回回识宝的故事,唐人笔记当中也记载了不少这方面的故事。如张读的《宣宝志》记载:严生拾到一个珠子后认为是“弹珠”置于箱中,但在一次游长安时遇到一胡人竟叩马而言道“衣裹之中有奇宝,愿得一见”,并以30万为价,说此“弹珠时西国的清水珠”,“若置于浊水,冷然洞彻”。可见波斯人的识宝能力。

宋朝,广州、明州(宁波)、杭州准许大食等商人前来中国交易,商人以珊瑚、琥珀、珠琲、玛瑙、玳瑁、水晶等物来交易,特别是像犀珠玉至宝物,每年进来很多。宋人编著的《太平广记》有好几卷中都记载了胡商从事珠宝生意,善识宝的事。

元代回民经营珠宝的也很多。据史书记载,泉南有一个珠宝商佛莲,是蒲氏的女婿,他家里很富有,有船80艘,珍珠130石。元史载:“回回勃克、马合谋沙等献大珠,邀价数万锭”,“回回以宝玉鬻于官”。

到了明代初,珠宝业更加兴旺。由于回民多居住在沿海各大城市和港口,善于鉴识珠宝,每次出去做生意,总是以廉价买回珍宝奇玉,所以在回族当中流传着许多“回回识宝”的故事。《塞外杂识》记载“西宁之西五十里日多坝,有大市焉,细而东珠玛瑙,粗而氆氇藏香,中外商贾咸集。一种缠头回回者,万里西来,独富厚于诸国,又能精鉴宝物,年年欠易,以千百万计。”这说明早在历史上回族做珠宝生意的人确实不少,而且不少人家已发展成百万富翁。

如有一个《小宝》的故事,讲在弘治年间有一个老回回入贡,路过山西正饥渴时,恰巧碰到一些老百姓在一个泉边打水,这个老回回低头喝了一肚子水,喝完看了看,提出要买这个泉子。老百姓故意捉弄他说,“这泉给千金才卖”,老回回马上从内衣坎肩里掏出千金来。这些老百姓一看这么多钱忙说:“我们是跟你开玩笑,泉子卖给你你怎么带走呀?”老回回很生气,把官司打到知县,知县又加价,老回回还是出钱,最后知县也不敢做主了,向州官汇报,州官一听又加价,老回回还是要,最后州官没办法,只好卖给他了。老回回买来泉后,拿斧凿顺着流泉水的洞穴,一直找到泉源,原来是一块石头,泉水从石头中而出。老回回把石头搬出来准备带回去,一些围观的守令问:“这是什么东西?”老回回说:“天下最要紧的是水火两宝,火宝容易得到,而水宝很难寻到,这就是水宝,有了它,就有了用之不竭的水。”说完就把石头背走了。

由于回回善于识宝,又善于经营珠宝,所以在明代就获得了“识宝回回”的美誉。“其人善鉴识,故称曰识宝回回。而种类散处南北,为色目人甚伙。”自明永乐以来,北京是玉器主要产地。因为这里是金、元、明、清几代帝都,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和富商大贾聚集,对珠宝玉器的需求极奢。明代永乐、宣德年间以来,北京制作玉器,由内务府造办处督造;大明作的玉器工艺气度豪放,质朴厚重。清以后回族不仅经营珠宝,而且还经营文物、古玩、字画等,事实上回民在元以后历代朝廷定都的地方,都经营珠宝业,供宫廷和上层有钱人购买,如北京的珠宝玉器行,一直被回回所垄断。

早在清代,居住在北京城里牛街和花市的回回就专门经营“金珠”、“玉器”、“古玩”。嘉兴有开设银楼的郭家,有号称沙百万的沙家。清代也由内务府造办处督造玉器。清代以乾隆作的玉器为最佳,工艺精美,古朴雅致。其中薄胎工艺制品更属珍贵。薄胎工艺又名番作薄胎,简称西番作,选用乾隆年间在今新疆西部交界的克什米尔一带“痕都斯坦”的贡玉,当时称之为“痕玉”。这种“痕玉”还可将金银丝镶嵌在上面,称之为“金镶玉”。珠宝玉器铺讲究大明作、乾隆作、西番作的玉器。鉴别经营三代、汉代、宋代古玉器是古玩铺的业务。到了民国初年,清王朝覆没,内务府造办处督造玉器的官府作坊,随之散了摊子,有的转为民办。

北京玉器

随着古玩玉器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善于玉器制作的民间艺人。住在牛街的回族人“寿面刘”是位用翠玉制作鼻烟壶的好手艺人,原名早被人遗忘了,因为鼻烟壶的两耳称为“寿面”,他做“寿面”做得好,人们就叫他“寿面刘”。他办的小玉器作坊,制作出鼻烟壶直接销售,小部分由廊房二条玉器铺销售。他制作的“水上漂”在北京城里是出了名的。将一块沉甸甸的玛瑙石,按照“口小肚大”的造型掏空后,壶壁薄如纸,晶光透亮的玛瑙烟壶制作出来。

鼻烟壶

将烟壶往水中一掷,马上漂浮上来,故而叫它“水上漂”,足见其手艺之精湛。他制作的白玛瑙有胆烟壶也令人叫绝。一件白玛瑙烟壶,壶壁中有一汪水,拿起烟壶来这汪水上下滚动,似是天然的,实则是手艺高超的“寿面刘”,用手工掏空壶壁,把水从外边灌进去的。可是灌水的孔却怎么找不到,堪称绝活。

经营珍珠、珠宝、玉器、古玩、字画等,是苏南回族的传统行业,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镇江等地。南京回族玉器商人到苏州发展,在苏州建立金陵玉器公所,地址就在天库前清真寺隔壁。参加苏州商务总会的玉器商行有苏州回族的杨源记、王复兴等。苏州回族玉器各店的玉片在抛光工序中选用玛瑙粉,使玉石的光泽反射出来,玉片图案丰满,虚实向背呼应、对称,艺术风格是在细巧中见浑厚、拙朴。杨源记店号因向慈禧太后贡献一块翡翠而得欢心,赐招牌一块。宣统三年,杨家从卖旧货的穆斯林老表那里买到一块来自缅甸的“角头”(藏有翡翠的玉石),从里面开出一大块上品碧绿翡翠。苏州回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一行业独执牛耳。从事玉器业的回民还有田鉴常、余兰溪、王元开、马子清、叶景章、郑清善、宗敏之等。产品内销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天津、北京、陕西、福建、江西、安徽等地。

南京是六朝古都,商业发达,人事此业的回民也非常多,主要集中在十里秦淮的夫子庙。五光十色的珠宝店中,有迪华斋、荣宝斋、乐古斋、鉴古斋、博雅轩、金绣川等,其中撒马尔罕籍伍氏的迪华斋较为著名,常氏的荣宝斋位于新街口中央商场,苏南地区有名的珠玉业字号还有扬州的峻古斋、古善记,镇江的半古斋等。民国时期,贡院西街的珠玉店,达官显贵来来往往,门庭若市。在中央商场内也有了珠玉业,一家最大的珠金店就是北京回民常子春开设的;另一家命名为“中央首饰商”的是回民改氏开设的。南京的侯家浜还开设了珠宝交易公所——珠宝汇市。

上海在清咸丰三年(1853),有珠宝玉器商和制作水晶玉器者在邑庙附近自设作坊,加工销售。同时,又有回民手捧托盘,上面放着墨镜、烟壶、翠玉饰物等,在邑庙茶楼、酒肆、游人聚集地兜售。不久,有回民围绕庙市夹杂于百货地摊间,设珠宝玉器地摊。摊位逐渐集中在四美轩、环龙桥一带,生意日见兴隆。同治元年(1862)前后,在邑庙内出现第一家由回民马青山开设的“恒益兴”珠宝玉器店。此后,在马青山倡议下,回民同业将四美轩茶楼作为洽谈生意的场所。同治八年,回民哈弼龙在老北门开设“天宝斋”古玩玉器店。不久,回民沈锡祥和马恒兴在四美轩一带分别开设了两家回民古玩商店。新北门、老北门一带也有回民开设的数家珠玉、古玩店。同治十二年,汉族同行倡议成立珠玉行业会,回民同业积极响应。回汉同业共同在老北门侯家浜仰止堂,成立珠玉汇市(俗称珠宝市场、玉器公所),生意兴盛。回汉生意交往中,逐渐形成以南京籍回民为主的京帮和以苏州籍汉民为主的苏帮。由于京苏两帮因故发生冲突,宣统元年(1909)苏帮在仰止堂对面建立韫怀堂新汇市(又称新公所)。民国三年(1914)由回民哈少甫发起,京帮在侯家浜西首建立韫辉堂振兴珠玉汇市(又称振兴公所),哈少甫任总董。民国元年至民国九年(1912—1920),上海回民珠玉、古玩商主要集中在南市的四美轩和侯家浜振兴公所营业,一部分在北市的怡园茶楼一带设摊营业。在此期间,回民何厚昌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同孚路(今石门一路)口开设一家古玩翡翠工艺商店,挂牌“何厚昌”。此后,其二儿子何星厚先后在法国巴黎和美国开设“何厚昌”,收购并出售珠宝古玩;其四儿子何星源和五儿子何星武在静安寺路、麦特赫司脱路(今泰兴路)口开设东方美艺馆,专营精良家具,兼营象牙玉器、翡翠、瓷器古玩等。

回族古玉

民国九年(1920),因五马路(今广东路)怡园茶楼翻建,回民古玩商马长生和同行筹集股份,在五马路、江西路口,创办了古玩市场(俗称老市场)。原怡园茶楼一带珠宝、玉器、古玩摊遂集中到老市场。民国二十年(1931)2月上海市古玩商业同业公会成立。民国二十三年后,老市场因营业兴盛,从业人员增加,由同业倡议租下五马路七间门面,装修后名为中国古玩商场(俗称新市场,今上海文物商店)。新市场、老市场中回民从业人员占50%以上。20世纪20年代,回民珠玉业突破行会交易规模,回民仇荣光在巴黎塞纳河畔创设国际贸易商行“永寿华行”。20年代至30年代为回民珠玉古玩业鼎盛时期。民国十六年(1927)春,回民马鹤卿在新北门老永安街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磨钻厂——中国磨钻厂,承接全国各地的磨钻加工业务。民国二十年由马鹤卿主持,在二马路(今九江路)开设了“中国贸易进出口公司”。民国二十六年(1937)11月12日,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地区全部沦陷。南市回民珠宝玉器古玩商号均迁到租界,有些到五马路古玩市场和附近茶楼接洽业务,有些到法租界新城隍庙周围设摊。

民国二十九年(1940)上海的回族刊物《绿旗》所刊《战时上海回教徒之生计问题》一文中称:“吾教商人,除少数从业洋货、五金、颜料及银铺业之外,其大多数则为珠宝、翡翠及古玩商,此等商人大多数资本雄厚,实力庞大,堪执沪市该行业之牛耳。”民国三十二年(1943),回民常子春、马受百、马鹏年、马心田等合资建立“上海兴业钻石翡翠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三十年(1941)12月,日军占领了整个公共租界后,五马路新、老古玩市场营业日趋衰落,一部分回民从业人员无法维持营生,改营他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珠宝、古玩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据上海市古玩商业同业公会民国三十四年底至民国三十五年(1945—1946)底会员名册记载有回民商店70家。据上海市珠玉商业同业公会民国三十五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6—1947)会员名册记载,有回民商店137家。1947年上海古玩业同业公会的理事和监事中,有50%以上是回族。

上海解放初,珠玉、古玩业中不少商人、业主转业或去香港,但此时,仍有许多回民从事珠宝玉器和古玩业。据1951年统计,从事珠宝玉器和古玩业的回族有238人。1956年,上海珠宝玉器和古玩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原来珠宝玉器业和古玩业的两个行业公会合并成上海市珠宝商业公会。从业人员共616人,其中回族161人。该业任命市级专业公司私方副经理为回族,四个区店中有三个区店的正副经理为回族私方从业人员。1958年4月,中国古物商场与上海古玩市场合并为公私合营上海古玩市场,归口上海市贸易信托公司。

从事珠玉、古玩业的回民,由于长期从业,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鉴别珍宝优劣、真伪的本领,有的还会设计、制作珠玉、翡翠饰品,修复文物等,故被人们称誉为“回回识宝”。

民国28年(1939年)有位姓郭的商人,从香港携巨玉来沪出售,包中玉石微露,多数珠玉商不能判断其石含翡翠量及质地优劣。有一位回族人马晋卿经过仔细观察后,决定买下,锯玉后喜获成功,得大块优质翡翠。其色质为他生平所罕见,从巨石的表层看是一条绿带,但直伸玉石中心结成一拳形块状翡质似玻璃,翠绿如琉璃,同业前辈皆称多年未见的奇玉。马晋卿获利丰厚。该事遂成为上海回民间盛传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