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四海通达的回族商贸
7434800000008

第8章 和平使者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义规定,凡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一生中要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一次。在古代从中国至麦加徒步行走,往返数年,这就需要虔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凡完成这一宗教功课者被穆斯林尊称为“哈只”。郑和的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两代人的万里朝觐使郑和感受着并传承着这个家族的坚忍不拔的性格。

郑和12岁时,父亲病故,明军入云南,郑和北上北平,投靠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郑和立了功,深得朱棣赏识。朱棣即位后,由于他聪慧勤勉,机警干练,又屡立奇功,因而成了成祖御前亲信,获赐“郑”姓,更名郑和,并升任内宫太监。

永乐三年(1405)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与副使王景弘等率领由62艘宝船,2万7千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从苏州浏家港出发,浩浩荡荡远航西洋,逾两年而返。经越南、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到达印度西岸。此后,他又6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航程16万余海里(约合30万公里),经过的国家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共有36个:占城(今越南的中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真腊、旧港(今巨港)、暹罗(今泰国)、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地、剌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剌哇(今索马里境内)。

郑和等人每到一处,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的土特产,与各国加强联系,从而为发展远洋航运,扩大中国对外开放,促进中国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华侨对南洋的开发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的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他的辉煌业绩,不仅是回族人民的光荣,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郑和大航海发展了崭新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到了明朝郑和大航海时代更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峰。《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相当于现代船身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当时中国造船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至今残留在江苏省南京市下关的龙江宝船厂“上四坞”、“下四坞”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证,作塘呈东西向,与长江的夹江相通,便于宝船下水。作塘很大,经现代实测,长约500余米,宽约40米。龙江宝船厂是明朝大规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曾根据44.4×18丈尺寸复原制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为当时郑和宝船的标准船型和尺寸。而有专家认为依据南京静海寺残碑拓片所记,结合明永乐十八年《天妃经》卷首郑和船队插图等材料考证,郑和宝船可复原为长19丈、宽4.4丈、排水量约1100吨的船舶。还有专家认为这仅是中小型宝船,大型宝船应仍维持原有尺寸。根据遗迹情况,宝船厂所造船应为平底。平底船吃水浅,可以压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翘起,安全无虞,并且靠岸方便。

郑和大航海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如《西洋番国志》所记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

郑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绘制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全图使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配上所记的针路和过洋牵星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到南纬四度左右为止,包括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约占300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郑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重要的出航地点有20余处,主要航线有42条之多。它充分证明郑和大航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发达的航海事业、丰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郑和的使命是实现和平的使命。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有恩人自居,但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经济贸易: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了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国。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这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印度是郑和船队的贸易大户。在郑和七下西洋期间,印度的喀拉拉邦是船队重要的中转地。郑和船队对古里、柯枝、小葛兰、甘巴里、加异勒等古代印度国家进行了多次访问,尤其是第二次、第七次下西洋时到访的印度诸国最多,其中到达古里7次,到达柯枝6次。郑和船队曾经把卡利卡特港作为基地。在这里补充淡水和食物,它是船队向西进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物资供应地。从公元8世纪到18世纪,卡利卡特地区由一个大的王国所控制。这里民风古朴,买卖公平,很快就成了东西方商人汇集的中心。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初年,明王朝就与印度半岛的沿海国家建立了联系。1403年,明成祖朱棣派尹庆出使柯枝国(今科钦)和古里国(今卡利卡特),宣诏赏赐。两国也遣特使随尹庆回访,并把当地产的胡椒和珍珠作为回赠礼物。郑和船队每到一处,与当地广泛发展贸易关系。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麦迪逊估计,“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印两国的贸易额就占了全世界生产总额约一半以上”。这种盛况在15世纪前后持续了二三十年,获得了巨大成功。郑和下西洋使“印度的港口开始了空前的繁荣”。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地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开拓亚非航路: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他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在公元1405—1433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7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在宝船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中国皇帝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作。违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处死。在一百年间,举世无双的海军,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国沿海一带肆虐。中国在对外大扩张时代之后,紧接着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15世纪初,中国这个世界科技的领导者,很快地离开了世界历史的舞台。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