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别让管理败在不会用人上
7552000000009

第9章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管人用人必备的用才技巧(4)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性格、脾气、优缺点、人生经历。假如一个人身上的各种优点能够进行有效的搭配,就会产生最佳效果。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将人才“合理搭配,合理互补”的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用人才互补的来自己完成大业。就比如混混出身的刘邦,他在秦末乱世中,只用了短短的几年就获取了天下。

汉朝建立后,刘邦为自己的大业而感到兴奋。有一天,刘邦招来各地诸侯和很多打天下的将领,大家在一起饮酒畅谈。

宴会当中,刘邦趁着酒兴问大家:“诸位今日说说心里话,为什么我刘邦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却会丢掉天下呢?”高起、王陵二人起身作答:“陛下攻城略地,每取一处,便分封有功之臣为诸侯,能够和其他人一起分享利益,让大家都尽力为您尽力,这是陛下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而项羽滥杀功臣,对贤者常常抱有疑心,总想着一个人独享天下,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说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接着他为大家分析了自己能够成就大业的真正原因,其实刘邦能够取得天下,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合理运用人才。

刘邦给各个军队都配备好大将军和军师,从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军师和将军性格上的差异。军师性格冲淡,临危不乱,将军队部署的有条不紊,而将军性子急躁,但骁勇善战,每每出兵都杀得敌人片甲不留。将军和军师能力互补,自然会胜利凯旋。做企业就当有刘邦的智谋,合理运用人才,做到互补互足。

人才的使用,一定要配合适当,在用人的时候,必须考虑员工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整体的智慧。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实现“贞观之治”宏伟大业,除了他的睿智外,跟他的合理搭配人手,也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手下,有一位叫做王珐的大臣,他不光有识别人才的能力,而且极善言辞。一次,唐太宗在和王珐谈论朝中大臣的时候,对王珐说道:“如今我大唐朝臣众多,我想听听,他们各有什么样的才干呢?另外,将你自己和他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说说在你身上有哪些过人之处和不足之处?”

王珐经过沉思之后,说道:“房玄龄为国尽忠,事无巨细,必亲力亲为,只要知道哪些事情没做成,就会尽心尽力地去做,这一点上,我不如他;魏征见微知着,时常关注皇上的一举一动,又敢于当面直言进谏,这点上,我比不得魏征;李靖能文能武,外可征讨外敌,内可辅佐皇上处理政务,这一点,我比不上李靖;温彦博处理公务一丝不苟,刚直不阿,并能够简单明了地传达皇上的命令和向皇上汇报工作,这点我比不上他;戴胄智谋过人,善于处理各种疑难问题,这点我同样比不上他。但在惩恶扬善、维护正义方面,我做得有声有色,我认为这点便是我的过人之处。”

唐太宗治理国家就好比是在经营企业,他手中的大臣就是企业的员工,在每一个职位上,这些人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才让朝堂一片祥和,全国欣欣向荣。无论是建立千秋霸业,还是要在生意场上有一番成就,都离不开人才的作用,而人才的利用,也要做到合理搭配,相互补足,“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是对人才最好的利用。

原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这样总结过:“一个队十几个队员应有各自的个性,这个队打起比赛才有声有色,如果把棱角都磨平了,这个队也就没希望了。”这与企业在配备人才的时候,所运用到“人才互补”的道理是相同的,球员各有所长,用长处补缺短处,效果显而易见。所以,企业在搭配人才的同时,不光要考虑人才的多样性,还要考虑到各种人才所占有的比例,从而达到最佳的人才互补。

招式17合适的人才就是最好的人才

小王开了一家物流公司,公司有几十辆的货车,所以发布了一个招聘司机的启示。因为小王给出的工资不低,所以很多司机都来应聘。经过几天,岗位差不多都招满了,还剩下一个专门跑长途的司机岗位。

这一天,来了两个人来应聘,第一个人以前有开长途客运的经验,第二人是开赛车的,而且还获得过奖。开赛车的自信满满的认为小王会选他,但是结果恰恰相反,小王留下了开长途客运的。

于是开长途客运的司机就问小王为什么留下自己,小王说道:“只求合适,不求最好。”开跑车的在技术上可能会胜过开长途客运的,但是小王要的不是这样的高端人才,他希望找的是以安全为主,稳当为主,跑长途的耐力司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和道路。员工在应聘的时候,第一目标就是找到自己专业的工作,秉持“只求合适,不求最好”的原则。而企业管理者在用人方面,也是用同样的道理。全能型的人才是不存在的,“量才适用”是当今企业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向,以合适为原则。

一个人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岗位职责,也不是一项工作会适合所有人去做。公司的员工,是由各式各样的人才组成的。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身独特地优缺点,每个人都有适合他自己的岗位,每个岗位也都有能够适合它的人。就好比麦当劳企业,它是全世界快餐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它的成功跟企业领导层能够善用人才是离不开的。麦当劳的用人原则也是众多世界顶级企业中独树一帜的。用麦当劳的话说:“只用有用的人才,不用最优秀的人才,一切以合适为主。“

王永庆是台湾塑胶集团的领导者。早年,王永庆在任用人才上,要求极高。可是,那时的台湾人才资源十分的匮乏,虽然他费尽心机搜寻人才,却始终没能如自己心意。后来,他诚心诚意地聘请了一大批外国留学生。谁知到,这些人来到台湾之后,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不能安心工作,业绩尚且不如普通员工。

究竟怎么做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呢?经过在企业当中多年的摸爬滚打,王永庆终于总结出两条用人经验:第一,人才要自己的培养;第二,没必要苛求优秀的人才,只要适合企业发展,中等人才也可以用。

例子中的管理者只想着要最好的,而不去寻找合适的,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管理者应该明白,顶尖的人才是可遇不可的求,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才是当务之急。王永庆后期总结的第二条经验对当代的管理者们很受用,为企业选择中等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潮流。

相较来说,得到中等人才较为容易,只要稍微的经过培养,他们就能够很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此外,中等型的人才,比一般的人更加容易培养,那些自负才华的人,在工作中出现不如意的地方,就会心生抱怨,不能积极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带着这种态度工作的人,他们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都不会太高。这样一来,尽管他们身上有一流的才能,却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还不如一般的人才。

中等人才因为没有多少可以傲人的资本,使得他们谦虚好学,勤恳务实,他们能够重视公司安排的工作职位,能够为自己职责尽心尽力,能够安于现状,这样的人,反而能够取得更好的业绩。

鞋子穿起来,要合脚,走起路来能够稳稳当当,而不能只看鞋子花花绿绿的外表,企业用人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的企业常常不知道自己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那将会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大打击。弄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后,还要明白,人才是被任用的,不是用来装门面的。联想集团的用人观点是:“用的人才都是适合联想的,但并不一定都是最优秀、最好的人才”。

“不需要最好”,指的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在合适的基础上,给人才安排岗位。在安排岗位的同时,就要求被任命的人,既能满足工作职责,还要能具备一定的提升空间,另外还要注重的培养有潜力的人才,使他能够“永远有差距,就永远有追求”。

伯乐为寻找千里马更是走遍全国,最后只是发现一匹瘦骨嶙峋的千里马。人才对企业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企业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要明白“只求合适,不求最好”,衡量当前与以后的利益,不能因小失大。

招式18不用任何一个多余的人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在天京滥封王爵,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时候,整个天国竟然封了2700多位王爵。这种天国内部诸王并立、各王拥兵自重,以及彼此之间争权夺利的现象,最终发生了诸王内讧的“天京事变”,从此太平天国逐步走向败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历史上昙花一现。

与太平天国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像东晋有名的“八王之乱”,因为皇帝封王太多,最终导致权力失衡,让一个国家因为内战走向衰败。企业用人的时候,需要秉持着“不用任何一个多余的人”的原则。

不用任何一个多余的人,对企业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可以保证企业的工作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兵不在多而在精”的企业思想,越来越为企业领导人所重视。有种情况在如今的企业当中并不少见,就是一个工作职位,明明一个人便足以应付,却偏偏同时安排了好几人共同来做。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来是企业本身的制度问题,实际上是管理者在用人上的错误。这种错误会造成企业工作效率的低下的问题。所以,不用多余一个人是企业工作效率的必经之路。

第二,可以保证企业秩序井然。

近些年,企业也有改革,在企业改革上,很多公司也都大力实行下岗分流的政策。削减不必要的机构和冗员,这样的做法不但减轻了财政负担,又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精简裁员,也使许多企业,逐渐由财政亏损转变为盈利,各个机关和部门,变得井然有序。

唐太宗李世民的在用人上,长期坚持“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原则。他数次对自己的臣子们说:“选用精明官员,虽然人少,但行政效率却极高;如果任用那些只知道阿谀奉承、而没有实际才能的人,数量再多,也无济于事。”他曾经命令房玄龄,对三十个县的行政区域重新进行划分,实行精兵简政。此外,唐太宗还亲自监督削减中央机构,将中央文武官员由原先的2000多人,削减到643人。

唐太宗还积极提倡,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年轻官员,取代那些体弱多病的年迈官员,成为国家处理政务的中心。正是这种用人方法,大大地提高了朝廷的行政效率,于是大唐帝国,上上下下政通人和,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

古人似乎先知先觉,早已经总结出人多未必是好事的道理。做企业不是在做慈善,不是人多了,慈善就越大。也不是在进行拔河比赛,不是人多的力量才大。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具体问题来分析需要用人的数量,不能盲目任用,不然会导致企业机构臃肿的局面。

有句话叫做“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同样,人多了,员工们的想法和看法也有变多,有些员工的可能会因为一时邪念,对企业发展造成危害。如此的话,企业得不偿失。所以,最佳方法就是企业绝不用多余的人。

古人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就生动地表现出,人多未必能够做好事的道理。

企业可以去做慈善,但是不能将养多余的人和慈善混淆。对于多余人员,需要及时清除,就像一句俗语,“一粒老鼠屎,弄坏一锅粥”,不排除多余人员的话,企业就无法健康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