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王诩-【谋篇第十(第一部分)----原文和译文】
841289

王诩-【谋篇第十(第一部分)----原文和译文】

溱湖之恋溱湖之恋2023-07-28 13:02:230

作者:潘长宏

2023年5月25日

王诩,别名禅,生卒年不详,又称王蝉、道号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祖籍朝歌(今淇县)城南。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 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高层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谋篇第十---原文-1】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谋篇第十---译文-1】

对于一个人来说,但凡是为人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探索出实情。假如能详细审查实情,来确定“三仪”。“三仪”就是上、中、下。三者相辅相成,才能谋划出奇计,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忖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所以凡是观念相同而又互相亲密的人,大家都可成功;凡是欲望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同被人君憎恶而关系又密切的,必然一同受害;凡是同被人君憎恶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关系。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而事物又生于谋略,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于议论,议论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退却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可见各种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法则的。

【王诩的传奇故事】

在汝阳县城东南的云梦山腰有个“云梦洞”,据《广舆记》载:“鬼谷子王禅尝隐此。”云梦洞之南最高峰上有两座2米高的方塔基座,系就地取材的条石平摆而成,每边长2米余,传为孙膑墓遗址。传说孙膑、庞涓曾受业于此。因他隐居这里山高沟深,树木茂密,幽不可测,时常鬼火乱飞,似非凡人所居,故称鬼谷,人亦称他为鬼谷先生或鬼谷子。鬼谷子是得道之人,通天知地,精晓百家学问,一日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日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日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日出世学,修真养*,服食导引,祛病延年,能够升天。鬼谷子屈身世间,只为要度几个聪明弟子同归仙境。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