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长宏浅论读书-【第二篇】
2023年5月26日
【作者简介】
潘长宏:笔名-文学之都居士;溱湖之恋。江苏姜堰人,江苏省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南京大学,种过地,当过兵,任过教,做过官;百度文库(墨斗鱼)金牌作者。个人第一部专著《成人成事与成业》问世。深受读者喜爱。本人座右铭: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不死于安乐;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可生于忧患。认为人生在世,只有多读书,勤耕耘,才能为社会做点奉献,实现自我价值,进而通过笔墨跃然纸上,撰写内容健康、品位高雅、生动感人的作品来奉献社会!把人间的真、善、美弘扬光大,活出自己的精彩。面向阳光,不负累,不仰权贵,不卑微。读懂淡定、舍得,看透、聚散、进退五大天律,做一个自信、容人、坦荡、优雅、洒脱的自我。一生当有所作为,不留遗憾。无愧于所处的时代。在处理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不失灵活;幽默智辩不失尊重;临危处乱不失风采!
谈起读书,我不禁想起苏轼,他对读书有这样的论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苏轼《稼说送张琥》,开篇阐释种庄稼的道理,“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用来譬喻做学问切忌自得自满、追求虚名,要去专心学习,只有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具有丰富精粹的知识基础,用起来才会感到绰绰有余,从容不迫。无疑,这是基于切身体悟的真知灼见,发人深思,堪资借鉴。
这里的“厚积”“博观”,是指大量的看书、阅读,了解事物,广博地获取知识,充分地积蓄丰厚学养。而“约取”“薄发”,就是慎取、精取,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在“博观”“厚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严谨阐释,少量地、慢慢地放出。
一个“取”字,是对书中所言之事、所论之理、所抒之情表示认可和接受。“薄”不是单薄,而是凝练、精要、准确、深刻,做到“发”则中的,“发”则中肯。
要想做到从容“约取”与“薄发”,必须以“博观”与“厚积”为基础。在《与张嘉父七首》其七中,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取”进行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广博地积累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
要做到博观精取,贵在能识精。这就要对所观之书熟读精思,反复玩味,慧眼识珠,知其精义。真正有学识者,不是记住很多死知识的人,而是积累了知识精萃的人。古今学界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
如果说“博观”重要,那么“约取”则更重要。有些书,即使是佳作,也往往并非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而是玉瑕共存,精粗混杂。因此,不能对其不加分析,兼收并蓄,必须认真思考,分清优劣,去粗取精,弃伪存真。越是“博观”,越须“约取”。否则,不加分析,盲目滥取,那就“尽信书,不如无书”,轻则无益,重则有害了。知贵精,不贵多。
苏轼一生都在践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治学理念。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博通经史,积累了相当深厚的学养,“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使他在治学方面取得了极高的造诣,写出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里我还想提示一下,古人负薪读书的故事。
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 ,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所著的《三字经》中“如负薪”的典故,说的就是朱买臣家贫,卖薪自给,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的故事。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这个故事所说的是汉朝有个人叫朱买臣,非常喜欢读书,但到了四十岁却还只是一个贫困的学生,与妻子崔氏艰难度日。为了生活,朱买臣经常上山砍柴,往集市上卖,但即是生活如此也没有放弃读书。到了山上,依旧是先读书,读累了再砍柴。砍完柴后挑着柴往集市上走的途中,仍然背诵诗书。
妻子催氏觉得单靠朱买臣砍柴实在难以度日,于是就提出了离婚。朱买臣劝说:“我要到五十岁才能富贵,已经过去四十多岁了,你跟我吃了这么多苦,再熬几年就不行吗?等我富贵了,我肯定回报答你的。此后,朱买臣仍靠打柴为生读书度日,后来快五十岁的时候,汉武帝召见,面询学问,被任命为中大夫。不久,又被任命为会嵇太守。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