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论语:公山弗扰以费畔(17-5)
841516

论语:公山弗扰以费畔(17-5)

经义工坊经义工坊2023-07-28 16:13:580

公山弗扰和阳货都是季孙氏的家臣,因得不到季孙氏信任而联合发动叛乱,想把孔子拉到自己阵营。孔子信守原则,不愿与乱臣贼子为伍,表面答应,实际上没有如约赴任。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注释】公山弗扰:人名,复姓公山,名弗扰,又称公山不狃,季孙氏的家臣,担任季孙氏封地费邑的主管。费:地名,季孙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畔:通“叛”。说:同“悦”。末之也已:末,无。之,去、到。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之之:第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的意思。徒:白白地。【译文】公山弗扰在费邑反叛季氏,召孔子前往,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可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那个召我去的人,难道会白白地召我去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肯定不会把它建成东周那样的社会!”本章记述公山弗扰召请孔子时的情景。公山弗扰联合阳虎反叛季孙氏的时候,曾派人召孔子为他服务。孔子竟然想去,让很多弟子不能理解。因为孔子提倡孝忠,公山弗扰则公然反叛主人。子路本性直率,当时又任季孙氏的家臣,很不理解先生的做法,对此很不高兴,便直言提醒劝诫先生,不值得与公山弗扰这种人共事。孔子则持有不同观点。“欲往”并非一定是去帮助叛逆之人,完全有可能让公山弗扰这类人回心转意,坚守礼制,施行仁政,进而努力实现让鲁国国君恢复君权的使命。孔子最终没有投靠公山弗扰。其后,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后为司空,后又为大司空。鲁国“堕三都”时,孔子还下令反击背叛的公山弗扰。关于“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里的“用我者”不是指公山弗扰,而是暗指鲁国国君,意思是如果鲁国国君能用我,我就可以推行周礼于东方。也有人认为,当时的东周处于衰乱之世,孔子绝对不会赞成东周那种礼崩乐坏的社会,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天下恢复礼制,间接表达了愿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也体现出不被重用而产生的复杂心态。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