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32)
《老子》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始终都是无形无色的状态,其名为“朴”。虽然细微隐蔽不可见,天下却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诸侯君王若能遵守道的原则来治理天下,百姓们就会自然归顺于他。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润泽万物的甘露,人们不须指使命令它,它就能自然分布均匀。
万物产生之初,就要赋予它们相应的名称。名称既然有了,也就知道了各自的差别,根据各自的差别和特性对待事物,知道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才不会有危险。
打个比方来说,道与天下万物的关系就像溪水河流最终要归于大江大海一样。
秋雨堂浅见:
老子在本章谈了两个观点:
一是统治者如能以道的法则治理天下,自然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
二是做事要依道而行,把握好尺度,也就是“知止”,才不会有危险。与第九章所说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意思相近。
道以“无”的形式存在着,人们无法感知其形象,但道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由道而生又遵从于道,虽然我们感知不到道的存在,感知不到道的作用和其主宰万物的无形力量,但它却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规律,万事万物都不能让它臣服,而且都是依照着“道”的规律在运行。所以,侯王如果想要得志于天下,也不能违反“道”,如果其政合乎于“道”,那么天下就自然归顺,就像百川归海那样自然。
联系前两章的内容,我们知道老子反对通过战争、暴力来取得天下,认为战争只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才可以采用,而且还要怀着悲悯的心情去对待它。
这和儒家思想相近,虽然他们提倡的“道”和“仁”是有区别的,但在取得天下不能靠武力这一点上却十分一致。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见只要君主依“道”而行,天下就自然归顺于他。所以舜迁到哪里,哪里就成为城邑;商汤以七十里得天下,周文王以百里取天下。夏桀、商纣、隋炀帝坐拥天下却身死国灭,这就是依“道”而行和逆“道”而为的结果。
老子认为,人类开始认识事物的时候,就产生了名相和概念。既然有了名相和概念,就应该知道事物各自的特性和差别,就要根据其自然属性区别对待,掌握好尺度,要适可而止。比如,政策法令不可过于严苛,徭役赋税不可过于繁重,对资源的开发不可没有限度,对欲望的满足不可没有节制等等,这样才没有危险。
文/靳义堂
2022.11.19.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