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37)
《老子》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文: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执掌国政者若能遵循道的原则无为而治,天下万事万物就会按自身规律正常发展。
当它们在自生自长中产生贪欲时,就用道的真朴去整治它。 用道的真朴来整治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
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自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秋雨堂浅见:
这一章是老子《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中心议题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命题。
老子强调,治国的根本在于无为,治民的根本在于使民无欲。
大道无为,始终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可使整个宇宙和谐有序;治国者无为,始终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可使国家大治,百姓安定;自我无为,始终遵守自然之道和人生法则,可使自己健康长寿。
统治者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来治理国家,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不妄加干涉,顺其自然,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然化育。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会产生私欲,就用质朴纯粹的“道”加以感化,让人们依从于道,让他们了解道的朴素纯洁之性,依道而行,就可以消除“私欲”,使人们不贪婪不妄为,也就不会遭到祸患。
治国者如果能够遵循“道”的法则去处理政事,就不会危害百姓,而百姓也不会滋生贪欲,这样他们就会过上自然、平静的生活,国家也会长治久安。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人的自然心体是纯净质朴的,至为清静纯粹,这和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化而欲作”,人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会产生贪念和欲望,有欲望就会有苦恼,常会有佛家所说的“求不得苦”。老子给出的解决苦恼的办法是:当人在心地生起烦恼妄念、被情欲缠绕之时,应立即以“守静”之法予以遏制,也就是以静制欲,无欲自定。
对治国而言,“无为自化”;对修身而言,“无欲自定”。这是“道经”的精华之所在!
文/靳义堂
2022.11.26.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