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无相颂》里藏真经——《坛宗》《般若第二》习悟小札【31】
847505

《无相颂》里藏真经——《坛宗》《般若第二》习悟小札【31】

新用户97560OBk新用户97560OBk2024-02-21 16:09:040

《无相颂》一偈,深藏般若智。

【原典】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法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悟读】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寻觅内心之宁静,何必在乎身处何境呢?设若内心焦躁不已,哪哪皆是烦恼。不从本心着手,求取于外边,又有何用呢?

人,只要是不得道,如何活着,终归是一种痛苦。本品大师给芸芸众生提出了一个《无相颂》,深藏了无限的般若智慧,是“般若品”之核心。大师还强调了“修行”之重要,“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悟后还须起修。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说通,就是讲经说法;心通,就是宗通,此宗即禅宗。禅宗是“心地法门”,一切从心地开始,心如大地,大地可生长万物,心亦是如此;“如日处虚空”,就是无所执着,光明遍照;“唯传见性法”,即明心见性,明白自己之本来面目,才是真正之佛法。

菩提是梵语,意译觉或智,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之涅槃智慧,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四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是无上菩提。

在果位中,菩提即是自性;在因位上,凡夫未觉自性,所有起心动念莫不染境,迷而不觉。故大师说,“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欲得清净自性,应于妄中觉。妄心一旦觉悟,妄心即是净心。离妄无净,净由妄得,故大师又云“净心在妄中”

行道者,若能行正道,处处与般若智慧相应,自性清净心,任何时处,大放光明,不著三界,不离三界,如此这般,则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不消自净,不空自空,当下三障即成般若智慧,故云,“但正无三障”。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生命之智者,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得无失,“眼中无是非,心中有清净”。因为真如本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无相颂》中,最经典一句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修习佛法,最重要的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所谓“行住坐卧皆是禅,时时刻刻正念中”。正如王阳明之“心上磨,事上炼”,即红尘炼心。

生活之中,须时时刻刻运用般若智慧观照自己。功夫到了,了了分明,则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一法如,一切法如”。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