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乌托邦的消逝:工作的科学
摘自:《劳动乌托邦的消逝》
译|蓝江
二、工作的科学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美国体系——科学管理——将亥姆霍兹革命与工业工作场所同步,开启了查尔斯·迈尔所说的“从人的权力到物的管理的预示性乌托邦式的变化”。 泰勒制只是许多科学的劳动方法中的一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体合理化的迷信,并承诺通过保存工人的能量来实现更大的生产力来结束阶级冲突。在欧洲大陆,各种方法都声称能够产生更合理、更科学的劳动过程——劳动科学、工作科学、人类工作科学、人体工程学等等。
都灵生理学家安格洛·莫索(Angelo Mosso)——现代疲劳研究的伽利略,他的《疲劳》(La Fatica,1891年)成为几代科学家的标准著作,他开发了疲劳测量技术——确定工作的主要障碍不是道德品质的弱点,而是身体和精神力量的耗尽。疲劳可以通过新发明的设备(如人体工程学仪)来记录和测量,与纯粹的“主观”疲劳不同,它是可以测量和量化的,并且始终代表着客观的极限或 “最佳”消耗点,是人类运动的最外层边界。新的物理学和由此产生的生理学理论通过将它们吸收到一个由劳动能力构建的宇宙的脆弱支架中,从而消解了旧的道德范畴。因此,疲劳出现在身体能量经济的门槛上;它是机械宇宙的肉体地平线,有它自己的能量和运动的内部规律。
开拓性的人体工程学专家和疲劳专家儒勒·阿玛尔(Jules Amar)在他的《人类发动机》(Le moteur humain ,1913年)中认为,可以仔细观察和绘制工人的动作,“以消除所有不必要的东西”。 阿玛尔坚信,所有使用相同工具的工作都需要类似的能量输出,而且当一个肌肉动作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时,总是会产生相同的痕迹。任何差异都可以被解释为“主要是因为工人缺乏技能”。 他将一个“技术熟练、训练有素的好工人”与一个不太熟练的学徒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有成就的工匠通常采用一种有效的经济运动,与学徒的运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的“主要缺陷是不规则和痉挛性的动作,导致不适当的快速疲劳。” 阿玛尔称他最重要的见解为“肌肉更迅速地恢复到与快速完成工作相称的静止状态”——阿玛尔定律。他声称,这一发现具有实际意义:通过纠正体位的微不足道的缺陷,“工人的疲劳会减少,而不会对他的日常产出造成损害”。
阿玛尔在实验条件下,以严格的数学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从微观上研究人体的力学。他是第一个将自艾蒂安-朱尔·马雷(Étienne-Jules Marey)开创性地对人体运动进行追踪后发展起来的不同测量技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工作,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复制了这些技术。他对手、腿和工人使用不同工具的工作进行了追踪。阿玛尔还研究了化学和热能在工作中的转化,以及呼吸、饮食、衣服和卫生的性质。他在实地进行测量,在阿尔及利亚的监狱和小型工业车间进行殖民当局批准的实验。他将测量技术发展到了很高的技术成熟度,发明了现代人体测量的几乎所有基本技术——包括第一辆运动自行车(ERGOCLE)。他开创了培训学徒和研究他们从事不同类型工作的能力——这部分是基于不同体型的“形态学”比较。随着阿玛尔的系统研究,对疲劳动态规律的探索被对工作动态规律的探索所取代。阿玛尔的动机只有一个:为了以最小的疲劳完成最大的工作量,有一个可以科学地预先确定的最佳速度和位置。他将这项研究应用于不同的民族和种族群体,创造了一种比较的劳动能力人类学。阿玛尔孜孜不倦地追求能量的经济消耗规律,将他的理论应用于各种活动,从写作到乐器,“到运动员,运动员和士兵的活动”。
1919年,阿玛尔回顾了他前十年的实验: “我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多次尝试;十年来,这种方法已经证明了它的简单性和可靠性。在这段时间里,它已被应用于大约一千人——巴黎的工人、士兵和北非的当地人。因此,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且由于这个原因,它是非常科学的。”阿玛尔深信社会效率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密切联系。他认为,“人类平均有三分之一的可用能量被浪费了,”而“有条不紊的组织可以以同样的比例增加工业产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希望国家为了资本和劳工的利益而执行确保工作场所彻底合理化的任务仍然是乌托邦。然而,美国的泰勒制——作为科学管理——在欧洲的到来,使一种竞争性的劳动能力合理化模式与劳动科学的支持者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欧洲的工作科学和泰勒主义都声称自己是一种科学方法:它们都声称对工人的细微动作进行精确分析,可以通过消除浪费的能量开支来提高效率;它们都专注于节约运动;它们都使身体适应技术;它们都声称自己高于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然而,与依赖远离工作场所的实验室研究的工作科学相比,泰勒制重新依赖工程师,他们与工厂管理层密切合作,在各个公司层面上努力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泰勒最初对工作场所的构想中,国家没有扮演任何角色。科学管理针对的是工厂主,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使生产合理化的方法,同时抑制了社会上的破坏性活动。相比之下,泰勒体系的法国支持者,如亨利·路易斯·沙特利耶(Henri Louis Le Châtelier),认为美国的体系在社会上是中立的,并承诺提高产量和工资。其坚定的反对者,如阿玛尔和劳动生理学家让-玛丽·拉伊(Jean-Marie Lahy),认为泰勒系统忽视了工人的生理学,尤其是健康。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无管制的“超级生产”。
一战并没有进一步推动测试能力、消除疲劳、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提高效率和提高产量的新技术的发明,而是首次促进了这些技术的广泛使用。战争为那些接受过心理技术方法培训的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来展示他们知识的效用。到1915年,新一代的非技术工人,主要由妇女和青少年组成,在工业和军工厂工作,很少或没有受过培训,工资较低,工作时间较长。战争使能力测试、神经衰弱(和休克)诊断、工业再教育以及残废和伤员的重新适应成为合法,特别是通过假肢科学。在德国,早在1915年,由 "心理技术专家 "瓦尔特·莫德(Walther Moede)和科特·皮奥科夫斯基(Curt Piorkowski)开发的能力测试就被用来挑选飞行员、河流和无线电操作员等。战争还促进了对所谓“人类经济”的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国家资源的动员和人口政治之间的交汇点。正如魏玛德国的主要心理技术专家弗里茨·吉斯(Fritz Giese)在谈到他自己的战时服务时所说的那样:“战争不仅给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知识,还创造了新的主题,如果没有那个悲惨的场合,这些主题肯定会与心理学保持隔阂。”
战后,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出现了对劳动管理有应用或实际兴趣的专业学术或准学术亚学科(如工业生理学、工业医学、工业心理学和工业社会学),其明确目的是防止或规避潜在的灾难性的崩溃。在战时,不仅是工作场所的社会关系,而且工作的身体也成为社会心理竞争的竞技场。推而广之,对身体完全崩溃的普遍恐惧代表了对工业文明的威胁。对身体疲劳的关注作为抵抗工作的普遍形式,既代表了工业过度需求的极限,又有点自相矛盾地代表了对工业魔罗克的超级剥削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在德国尤其如此,在那里工业心理学首次获得了专业的合法性。应用工业心理技术学讲座——战后不久在柏林夏洛腾堡工业大学的工业心理技术研究所设立,由乔治·施莱辛格(Georg Schlesinger)担任——在20世纪20年代初倡导政府资助的提高工业劳动效率的努力。到20年代中期,德国大学的工科学生被要求完成科学管理和科学工厂组织的课程,包括应用心理学的最新发展。
在20世纪20年代,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生理学家采用了“心理技术学”的几种策略,这是一个由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William Stern)在1903年发明的术语,用于描述应用心理学在调查“影响人类在学校和职业中工作的各种外部条件”方面的用途。由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在其1914年出版的《心理技术》(Psychotechnik)一书中推广,心理技术学试图结合准泰勒主义的方法来提高“心理和身体的表现能力”,减少疲劳和随之而来的事故。该运动将身体视为一个热力学系统,由能量流和疲劳流穿过,同时表达了对新的城市秩序的担忧——安德烈亚斯·基伦(Andreas Killen)称之为“电子城市”,一个高度理性但危机四伏的工业文明产物——可能威胁到人类运动的完整性。如果身体勾勒出一个秩序的形象,那么破坏、混乱、社会混乱和系统崩溃的可能性是如此的无处不在,以至于到1926年,创伤性神经症不再作为一种疾病得到德国福利国家的补偿。
德国的心理技师是一个由学术心理学家、工程师和生理学家组成的异质群体,他们共同致力于合理化,并相信他们优化劳动效率的方法优于泰勒主义的所谓纯经济合理性。除此之外,他们的方法还存在分歧,有时是很大的分歧。在魏玛时代早期,至少出现了三股不同的心理技术学。在专业方面,该运动由工程师和学者组成。在现实中,这两者很难区分,这一点在施莱辛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因热衷于科学管理而被称为“德国的泰勒”,因为他把工人设想为 “工作的机器,永远在消耗和再生自己”。1927年,为了驳斥泰勒制的假设,埃德加·阿茨勒(Edgar Atzler)和他的一位合作者贡特·莱曼(Günther Lehmann)试图计算泰勒著名的人类“牛”——荷兰人施密特的能量消耗和食物需求,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最著名的一段话中,讲述了他传奇般的蛮力和哑忍的谄媚。他们发现,尽管施密特具有所谓的超人类生产力,但他吃的比生产的多。他们的计算结果是,施密特在10小时内消耗了相当于5515卡路里的热量,使他的成本效益不高。他们的结论是,“工作过程必须适应人类运动的特殊性质”,以获得最佳而非最大的产出。
第二个方向是奥托·李普曼(Otto Lipmann)的悲剧性人物,他是一位学术性的心理学家和社会主义者。李普曼试图塑造一种更符合政治敏感、理性和人道的世界观的工业心理学版本(见第五章)。通过与工业生产的需求站在一起,“筛选出”最没有生产力的工人,保留那些既可靠又有效的工人,李普曼正确地看到,心理技术只是成为其他更严厉的管理实践中的一个工具。相比之下,他认为,工业心理技术的目的不是干预阶级冲突,而只能保持中立。 在他眼里,劳动力不能简化为单纯的能量消耗计算;它是一个更大的文化问题,一个涉及工人整个人的问题,包括他们的满意度、健康、精神状态和一般的道德感,以及他们与更大的社会主体的关系。
第三个方向是由民族主义者代表的,最突出的是弗里茨·吉斯(Fritz Giese)和卡尔·阿恩霍尔德(Karl Arnhold)——技术专家和“反动的现代主义者”——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拥护纳粹事业。吉斯声称,在一战后的德国,心理技术是国家复兴的关键,也是实现劳动能力最大化的关键。正如基伦所指出的,尽管吉斯得益于明斯特伯格的工作,但他试图超越他所认为的美国同行所青睐的“人类引擎”模式的限制。在他眼里,劳动力不能简化为单纯的能量消耗计算;“它是一个文化问题,涉及工人的整个生命”。
在劳工部的支持下,德国各地都建立了测试站。一股名副其实的心理技术热潮诞生了,吉斯利用他改进的机械装置,承包了帝国邮局的电话交换机,为员工提供测量,其中大部分是女性。1925年至1933年间,吉斯的政治观点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他的亲美研究报告《女孩文化》(Girlkultur)中,他明确倾向于更加运动的美国身体文化而不是普鲁士军国主义。然而,在他1930年代早期的著作中,随着美国模式被世界经济危机所玷污,吉斯接受了纳粹所珍视的新的身体文化,1933年后,他将勇气和高贵等属性——男性美德——从心理技术分析中排除,将它们置于实验决定之外。虽然已经致力于这样的观点,但这种心理技术主体的性别化的影响只有在吉耶斯接受了国家社会主义的身体理想,即在一个超性别的社会秩序中的“主权”男性战士后才会变得清晰。
1925年秋天,阿恩霍尔德在鲁尔工业家和保守的德意志民族人民党(DNVP)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德国技术学院(DINTA)。阿恩霍尔德认为他的任务是将心理技术置于反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轨道上,创造“一种新的工业风格,[是]来自旧日耳曼时代的德国精神的载体”。积极反美反共和,德国技术学院被吸收进德国劳工阵线,成为纳粹德国工业心理学的代表组织。
1933年2月,《心理技术杂志》(Psychotechnische Zeitschrift)的编辑们宣布他们效忠于国家社会主义。可悲的是,从未担任过大学职位的李普曼被从他的图书馆和研究所追赶出来,于1933年10月自杀。
亥姆霍兹关于宇宙是 “劳动力”(Arbeitskraft)的观点,马克思关于劳动力转化为资本的理论,以及泰勒将工人的身体置于工程师的理性智慧之下的方法,都是人类引擎这一主题的变体,即劳动身体是将能量转化为劳动的媒介。在工作社会的极权主义模式中(在苏维埃俄国和纳粹德国),福特制的现代主义与规训和灌输相融合。规训是至高无上的。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