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先生晚年悔悟了什么?以为积集义理,久当自有得力处,却于日用工夫,全少检点;中庸慎独、大学诚意毋自欺处,正是最切近处,最分明处
讲学读书的根本在转化生命气质,提升生命质量,如果达不到这个效果,读书讲学很可能就误入了歧途。很多人以为书都多了,义说久了,理讲细了,自然对生命的完善有很大的用处,其实不然,就像这个世界上诸多口耳之学,空头文艺家,他们的书读得不可谓不多,他们义说得不可谓不久,他们讲的理不可谓不细,但最终依然没有修出什么廓大的生命境界来,这本质原因就是他们知是知,行是行,要么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全是冥行妄作,行得不是;要么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知得不真。 良知,本心,跟言行之间本就是一不是二,一旦一分为二,则必定虚伪。就好比树根跟枝叶花果一样,总是一个整体的,分开不得,枝叶花果离开了树根无法生存,树根的发用流行一定是通过枝叶花果来实现的。又如王阳明现身所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又如身心,完全也可以这样说,心是身的主意,身是心的功夫,心是身之始,身是心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心,已自有身在;只说一个身,已自有心在。知行合一,即是身心合一,即是心口如一,即是心行不二,即是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只有在生活日用之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于日用功夫,多加检点,省察存养,随时着实就事上尽其良知,扩充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毋自欺,恒自信自觉自己的良知,切实的恶恶如恶恶臭,好善如好好色,从这些最切近处,最分明处入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德润身”的终极幸福感,实现生命的最大升华。朱熹先生晚年即悔悟道—— 近来自觉向时工夫,止是讲论文义。以为积集义理,久当自有得力处,却于日用工夫,全少检点。诸朋友往往亦只如此做工夫,所以多不得力。今方深省而痛惩之,亦欲与诸同志勉焉。幸老兄遍以告之也。 旧读《中庸》慎独、《大学》诚意毋自欺处,常苦求之太过,措词烦猥。近日乃觉其非。此正是最切近处,最分明处。乃舍之而谈空手冥漠之间,其亦误矣。方窃以此意痛自检勒,懔然度日,惟恐有怠而失之也。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