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读书心得历时21天,终于读完了这本颠覆我认知的好书!(强烈推荐)
844499

历时21天,终于读完了这本颠覆我认知的好书!(强烈推荐)

紫网2023-10-14 11:35:010

今天要推荐的一本好书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是2023年阅读完的第23本书。

这本书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岸见一郎的经典之作,他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弗洛伊德和荣格一起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三大心理学家。

在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其貌不扬,身材矮小,成绩还不好。用现在网友的一个词来说就是矮矬穷。

他的经历非常的坎坷,三岁的时候,弟弟死在他身边,四岁的时候,两次被车撞,五岁差点死于肺炎......这样的生活经历让他有足够的理由自卑自残、自暴自弃,但他却选择了超越自我。

面对这样的经历,还能不屈不折,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主要从哲学的视角去重新诠释阿德勒心理学的思想精髓。通过讲述一位焦虑的青年,与一位世外高人的一场有关人生幸福和烦恼痛苦的对话,来展开解决青年的问题。

下面分享一下这本书的感受,希望对你有帮助:

1.如何改变“很想改变”又“无法改变”的现状?

生活总会给我们各种束缚,看似这些束缚来自时间、金钱、人际关系,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来自于我们自身,是我们的心灵,我们并不是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摆脱这些束缚,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书中青年有一个朋友,多年以来,一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很希望到外面去看看,如果可以的话,能有一份像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就再好不过了,一直想要改变。

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间之外,只要一踏出房间,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从小与父母不和且由于在学校或者职场受到欺辱留下了心灵创伤,总之,就是过去很不幸。

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阿德勒认为,并不是因为他感到不安,才无法走出去,恰恰相反,他是因为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

他所感觉到的不安或恐惧是真实的,有时可能还会被剧烈的头痛所折磨或者被猛烈的腹痛所困扰。

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刚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和青年的第一反应一样,我是坚决不认可的,但读完以后,恍然大悟。

我们先来看看书中的两个理论:

原因论:由于过去的原因,造就了现在的结果。

目的论:基于现在的目的,造就了过去的原因。

怎么理解呢?

还是上面朋友的案例,用原因论来解释就是他只要走出家门,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所以无法走出家门。

用目的论来解释就是:先有“不想走出家门”这个目的,才制造出了“心悸不已,手脚发抖”的不安反应。

目的论之所以难以接受的原因是,正常人都不会做出不走出家门这种事。

但是书中的哲人说——

假设你因感冒、发高烧而去看医生。如果医生只就引起感冒的原因告诉你说“你之所以会感冒是因为昨天出门的时候穿得太薄”,你对这样的话会满意吗?

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用阿德勒的话来说就是: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呢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

简单来说:“无法改变 ”的本质,并不是他真的无法改变,而是无法接受改变之后的结果。

青年的朋友之所以选择不走出家门,是因为他无法接受走出家门后的结果。

因为他不走出家门,他的父母就会非常担心,就能引起父母的所有关注,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

相反,如果他走出家门,就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成为平凡的一员。而且这个时候,没有人会重视他,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比如——

复杂的人际关系;失败的工作经历;痛苦的恋爱生活;......

这些才是他不想改变的根本原因。

如何去改变呢?

1.放弃原因论,坚持目的论。2.尝试去接纳,接受改变带来的任何结果,即使结果很糟糕,不尽人意。

将原本的目的消灭掉,找到一个好的目的,比如——

青年的朋友原本不想出门的目的换成走出家门以后,我才能更好的成长。

将面试可能失败的目的换成参加面试以后,我就能收获经验,下次面试的时候,就能成功。

将结交不到朋友的目的换成,即使结交不到朋友,我也尝试过了,下次,说不定就能结交道朋友了。

考试虽然会不及格,但我能面对真实的自己,下次再去努力就好了。

改变目的的同时,接受较差的结果,就能去做出改变。

2.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如何解开自己的束缚?

生活中很多人的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比如——

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期待;领导的期待;伴侣的期待;......

因为这些期待,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课题分离。

怎么做呢?

先分清这个课题是谁的课题。

阿德勒说:一切痛苦都是因为你想干涉别人的课题。

别人喜不喜欢你,是他们的事,我们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更不能干涉别人去喜欢谁。

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只有你是你自己的时候,才能吸引真正喜欢你的人。

为了避免冲突,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这一课题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怎么分辨是谁的课题呢?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比如——

我选择“喜欢你,然后追求你,并为之付出努力”这件事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你拒绝我,不接纳我。而拒绝和不接纳最终承担者是我而不是你,所以这个课题是我的课题。

分离之后呢?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

关于课题分离,有一个谚语说的特别的好——

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

什么意思?

你把马牵到河边是你的课题,但是马喝不喝水,是马的课题。如果把马牵到河边强制马喝水,这就是你在干涉马的课题,结果就是你和马可能都不愉快。

所以,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3.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①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简单来说纵向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横向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常说的鼓励就是横向关系,而表扬和批评则是纵向关系。比如——同学、朋友关系中,更多的是横向关系。因为大家意识到相互间地位是平等的。工作上上下级的关系,更多的是纵向关系。这两种关系中,我们只能选择一种,我们要学会用横向关系。这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而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怎么做呢?比如——青年和哲人之间的沟通就是一种横向关系。他们在交流的时候,可以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瞻前顾后。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其次,我们要理解两个关键词②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我们要做的不是积极地肯定自己,而是自我接纳。为什么呢?因为这两者有明显的差异。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对得了7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

与此相对,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其次,要使用“肯定性的达观”这个词。什么意思呢?

达观,含有“看明白”的意思。看清事物的真理,就是“达观”,不是悲观主义。肯定性达观: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即做好课题分离),学会自我接纳而不是一味的自我肯定,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与自我和解(即达观),再拿出勇气(关键的问题)去做出积极性的、肯定性的改变。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我们要拿出改变的“勇气”,然后去改变,这就是自我接纳。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当我们拥有了这种“勇气”,就能和平的看待关系。

4.甘于平凡的勇气

其次,我们还需要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这一点是阿德勒心理学非常重视的。因为我们每个人一出生都是普通人,所以没必要去纠结这一点。我们要学会自我接纳。如果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这让我想到了路遥曾说过的一段话:我们拼尽全力,只是为了过好这平凡的一生。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执着追求远大目标,却忽视了过程。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就好像我们上学时,寒窗苦读10年,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结果成绩不如意,那么前面的努力,就没有意义一样。但其实,过程也一样重要,甚至比结果更重要。

如果只是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话,那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意义。相反,如果我们活在当下,那么每时每刻,对我们来说,都是充满意义的。人生并不只是为了达成目标而活,即使一切顺利,达成了所有的目标,我们也不一定会快乐。因为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埋头赶路,为了尽快到达山顶,不会去在意沿途的风景,从而忽视了日复一日的普通的平凡生活。我们要做的是不要把人生理解成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如果我们用放大镜去看粉笔化成的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书中的一个解释很有意思——亚里士多德的说明:一般性的运动。我们把这叫作移动——有起点和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最好是尽可能地高效而快速。如果能搭乘特快列车的话,那就没有必要乘坐各站都停的普通列车。也就是说,如果有了目的地,那就最好是尽早尽快的到达。而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完整,这就是潜在性的人性。另一方面,现实性运动是一种“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的运动。可以理解为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这就好像我们去旅行,一般性的运动是让我们快速到达旅行目的地,然后在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显然,这样的旅行,并不算旅行。现实性运动,是在我们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开始,旅行就已经开始了,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

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我们因为某些原因,最后没能到达目的地,那也不代表我们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旅行的意义已经在沿途实现了,人生并不是为了打卡,沿途也算风景。

当我们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后,就等于放弃了远大的目标,或者说,目标没那么重要了,这个时候,我们的人生会因此不同,也会收获更多沿途的风景。

5.颠覆我认知的地方

读这本书,是在共读会和小伙伴一起读的,所以阅读的时间会比较久,差不多21天左右,其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慢慢去琢磨才能理解,当然也有很多地方是颠覆我认知的。

①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其实还很小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我是世界的中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其实,并非如此。

为什么呢?

因为你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事,都是你无法掌控的,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或者是交友。

而自己能把握的只有做好自己,其他的听天由命。

而这本书告诉我,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什么意思?

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

拿世界地图来举例——

在法国使用的世界地图上,美洲大陆位于左端,右端则是亚洲,被绘制在地图中心的则是欧洲,是法国。但是,如果在中国使用世界地图,则全然不同,这个时候,中国就会被绘制在中心的位置,而美洲大陆在右端,欧洲在左端。

换作我们自己也是如此,比如——

在一个公司里,如果你把自己当做中心,那所有的同事都是在围绕着你转的,但事实是,公司就像一个地球仪,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平等的系统,各司其职的同时,相互配合着。

即使你是公司的老板,在生命面前也是人人平等的,我们要做的是,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中心,就会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把别人当做中心,可能会对别人献殷勤。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在人际关系中迷失自己。

所以,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第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的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这样就能融入共同体中,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②是你自己选择了不行,且下定决心不改变

假如你现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已经很久很久了,现在有两个选择放在你面前:

A.继续迷茫和焦虑B.马上行动去改变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选?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B,马上行动去改变。

但现实生活中呢,绝大部分都选择了A。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已经对迷茫轻车熟路了,知道该怎么应对现在的生活,相反,如果你选择了B,就需要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有更多的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痛苦和挑战。

这个时候,可能会更加迷茫,一旦熬过去了,就会看到新的改变,全新的人生。但,大部分人并不能熬过这段时光,反而会选择现在的迷茫。

因为,当下虽然有很多的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当下会更加的轻松舒适。

说得更透彻点,就是你自己选择了不幸,这件事会让你觉得当下还可以过下去,但可惜的是,你赢了当下,却输了未来。

③做出改变,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40岁开始改变的话,需要20年的时间,而20岁开始改变的话,30岁就可以完成。

这段话,虽然没什么科学依据,但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呢?

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可能所有人做出改变都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但我们要知道的是,改变地越早,你完成改变就越快。

显然20岁醒悟和40岁醒悟肯定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所以,改变要趁早。

分享一下书中金句:

①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

②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③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情的意义。

④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⑤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⑥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⑦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⑧人只有在能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⑨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⑩不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只有你是你自己的时候,才能吸引真正喜欢你的人。

写在最后:

这本书虽然不长,但信息量却很大,还有很多深刻的地方,却不知如何写出来,但并不影响这本书的精彩,以及对我的影响。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并不一定要全部信任,也可以产生怀疑,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

不要在意他人的评价,不追求他人的认可,不害怕被别人讨厌。被人讨厌,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只有你拥有了这种被讨厌的勇气,才可以换得自由。

同样,质疑书中的内容,也是需要勇气的,人生处处都需要勇气。

因为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有高低起伏,调整好心态,积极乐观面对所有困难,不要期待它是一条直线。这样所有的点未来会以一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你惊喜。最好推荐这本好书给你们,希望你们喜欢。

祝: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点亮【在看】,与君共勉。

大家好,我是爱读书、写作的阿浩,每一次的翻阅,都是一场久别重逢。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阿浩读书】(ID:716223201),每天一篇文章,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