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是被弓弦勒死的吗?判词和图画怎么解释?
当然不是。历史上用弓弦勒死人,著名的是吴三桂对永历帝朱由榔。但是吴三桂是武人,弓箭刀枪很方便。元春是后宫嫔妃。真到赐死她,三丈白绫、一杯毒酒都很方便,哪里用得着专门去找弓弦了?

什么?造反、叛乱?别胡说了。人家《红楼梦》写的是盛世明君,连贾宝玉都说“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呢,你非要说武装叛乱,是活得不耐烦了,还是想害死作者?
事实上,宝玉在太虚幻境里看到的册子也没有提到弓弦,只说“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再简单不过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谐音,弓谐音“宫”,指后宫;橼谐音“元”,指元春。这幅画表示下面的判词预示元春的命运。
“榴花开处照宫闱”,也是说元春在后宫经历,“照”更暗示元春入宫、封妃的原因:皇帝用“贤孝才德”来引导后宫,是规范、是表率,而不是宠爱。

“三春争及初春景”,表示迎探惜没有得到元春的荣耀,也没有像元春那样为家族带来荣誉,很好理解。
难的是另外两句。

“二十年来辨是非”,有人说是元春在分辨秦可卿是废太子公主的“是非”。秦可卿不可能是什么公主,我已经写过文章了。就算是公主,秦可卿嫁到贾府才几年?秦可卿死后几年元春就死了?怎么可能用“二十年”的时间来琢磨她的身世?
二十年,是宝玉在贾府的大致时间:从出生,到弃家出走。

“辨是非”,是寻找答案。什么问题的答案?家族前途将寄于谁,谁会成为家族责任的承担者。元春入宫后还时时“带信出来”告诫父母:“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这“不严”与“太严”也正是她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实在疼爱这个小弟弟,另一方面,家族责任又必须严格要求他——宝玉是宁荣二公口中唯一“略可望成”的子孙,也是贾府众弟子中唯一有天赋的可造之才。元春对他的期望,就徘徊在疼爱与期望之间。

如果贾府不是败落得那么快,元春本来可以对宝玉多疼爱几年的。可是获罪抄家之后,急需要一个能干的子弟来支撑门户,元春就不得不下令赐婚,用善谏的、有“停机德”的宝钗,来规劝宝玉,使之“入于正道”,哪怕牺牲他的爱情、违拗他的志向,也在所不惜。

然而,这个看似英明的决定,却最终导致了宝玉的弃家出走。从根子上说,宝玉出家的结果,正是元春种下的因。这就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兕出于柙”的决策者,也是不良后果的责任人。费尽心机的策划,终归是大梦一场。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