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放下心中的尺子》⑥《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845033

《放下心中的尺子》⑥《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紫网2023-10-15 09:00:250

老子的功夫论是致虚、守静;庄子的功夫论是心斋、坐忘。

——《放下心中的尺子》

《放下心中的尺子》

——⑥《庄子 · 大宗师》

相关文章:

《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齐物论》:到底什么是齐物?

《庄子·养生主》:庖丁的刀和刀郎的刀

《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德充符》:才全而德不形

《梁东说庄子·人间世》

读《维特根斯坦传》

1

什么是“大宗师”?

温故而知新,先回顾一下《庄子·内篇》(共7篇)前面五篇分别讲什么。

《逍遥游》讲如何追求绝对的心灵的自由。《齐物论》讲人和天地万物如何齐一。《养生主》讲人要顺应自然,达到“安时而处顺”的状态。《人间世》讲讲处世之道。《德充符》讲人的精神世界,应该具备“才全而德不形”的道德修养。

第六篇则是《大宗师》讲述了人如何通过出世的修养而超凡入圣,达到全面解脱,从而完成人生的价值

“大宗师”这三个字要分开来念。“大”指的是敬仰,充满了一种敬仰的意味;“宗”就是崇拜,就是尊崇,代表了一种尊敬的意味;“师”就是老师、先生。

所以,“大宗师”,就是指我尊崇的东西,它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道理,而是“大道自然”。

出自《大宗师》的成语:相濡以沫、莫逆之交

2

《庄子》中的“真人”

庄子用了很长的四段篇幅去描述“真人”。

“真人”是庄子推崇的,真人的境界代表了道家最崇高的人格境界,也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和模仿。

这一部分金句频出,因此尝试从每段摘取一句,帮助理解庄子对真人的定义:

1>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庄子 · 大宗师》

知道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为的,这就是最高的智慧了。天,在道家是指道,具体指道自然而然赋予我们的天性、天赋。“用人所知道的养人所不知道的东西,享受天然的年寿而不至于中途夭亡,这是智者之所为”。

不知道的东西如何养?不知道的东西,就是天,就是道。我们用认知的方式能学到的都是知识,不是智慧。

庄子的意思是,得把知识的积累作为方便法门,去领悟道,而不是只知道死读书,空有知识,否则就是个书呆子,对生命没有什么好处。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日益”,就是知识要用加法,“日损”,就是说修炼要用减法。减什么?减少欲望、偏见,再去看世界,就没有分别心了。

我理解这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就是用“已知解未知,以有涯解无涯”,它解答了《养生主》中“生有涯而知无涯”这个命题的困惑,茅塞顿开。

2>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庄子 · 大宗师》

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所谓“不逆寡”,就是知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明白自己知道的少,从而虚心学习的道理。

所谓“不雄成”,其核心就是“功成而弗居”,不会觉得自己太了不起了,只是认为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所谓“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所谓“不谟士”,就是做事时没有去打别人主意,去“谋”人整人。

概括起来,就是说“真人”对待事情顺其自然,既不人云亦云、也不顽固不化,不随便顺从比人,也不孤立别人,不以自我为中心。

3>其奢欲深者,其天机浅

欲望深重的人,天然的智慧就不够。焦虑,是因为你有求、有欲望。有求,就有执念,就有束缚。

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错过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所以,一个喜欢炫耀和比较吃喝用度、房子车子等物质条件的人,大概率是大脑空空,毫无智慧之人。

4>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不忘自己是因道而生,而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要是孜孜以强求。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事物的本质和最初的目的,而不要过于迷恋结果。

苏东坡常说:“着力即差“(太用力,就不好了)。而是要顺其而来,顺其而往,“受而喜之,忘而复之”,自然的安排,坦然接受。

这里的“着力即差”就是说不要刻意,和“无为而无不为”异曲同工。

3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641]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 大宗师》

“相濡以沫”代表了儒家的核心观念,而“相忘于江湖”代表了道家的核心精神。

庄子的本意并不是谈论爱情,而是谈论生死(前一句是“死生,命也!”),尽管在今天,这个成语已经成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同义词。

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如同昼夜变化一般,所以人不该纠结是非、生死,而应该忘却生死,把生命交还给广大深远的自然之道,所以他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鱼到水多的江湖,就不用相濡以沫那么艰难了。深一层的意思是让我们忘记善恶之别,乃至取消万物、生死的界限

他实际上谈的是要超越是非、超越生死而又不用避世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就是“相忘于江湖”,这个向往的状态,就是逍遥的状态了。

4

心斋与坐忘

老子的功夫论是致虚、守静;庄子的功夫论是心斋、坐忘。

——《放下心中的尺子》

《人间世》中讲了什么是”心斋“,就是”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就是让心斋戒、把心清空,屏蔽一切外来的干扰,没有杂念,去除成见,如气一般虚弱,才能想通宇宙万物。

《大宗师》则讲了什么是”坐忘“,就是"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就是《齐物论》中南郭子綦的”吾丧我“,就是神形俱忘。

真人可以“堕肢体”“黜聪明”了,意思就是说他现在不存在形体的束缚,也不再被聪明所累;“离形去知”,就是他把外表的形体和这个聪明的束缚都去掉了;“同于大通”,也就是同于大道的意思。这就叫“坐忘”,就是不受这些外在的形体、小聪明的束缚,让自己和大道相接通,也就是所谓“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意思。

“坐忘”的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所谓虚静心空、物我两忘是也。

忘”才能心无旁骛、“忘”才能鉴于止水,静然后能相机而动,空才能容纳万境,无为才能有为,什么事情如果起了心机、生了执念,结果往往是不完美的。

其实,庄子的“忘”,不是要你刻意去忘记,是要忘掉“生活是一场秀”,忘掉刻意的“表演”,做到表里如一。

我想,这才是庄子“坐忘”的要义。

5

“藏舟”vs.“藏天下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大小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大宗师》

关于入世与出世,《大宗师》中有个很有味道的寓言故事——“藏舟”。

把船藏在山谷里,把山藏在深泽中,好像是很牢固,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力士还是把它背走了,沉睡中的人丝毫不知。

把小的东西藏在大的地方好像很安全,但仍避免不了会弄丢。如果把天下托付给天下,就不会亡失了。

人之个体如能与宇宙合一,“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宇宙无终始,则人亦无终始;宇宙永恒,则人亦永恒。

庄子从来都不是主张隐居的,而是把自己放心地交给全世界。“藏天下于天下” ,恰恰是天下毫无遮掩的情况,坦坦荡荡去面对纷扰的世间,身在世间而心能逍遥。

——《放下心中的尺子》

这既是庄子的生死观、也是庄子“齐一”的精华所在。也是庄子浪漫、雄辩、辽阔的自由精神之魅力所在。

既跳出了”小大之分“的局限,则”藏天下于天下“,即超越了空间的有限而至无限。

也齐同于此“一”,则“无古今”而“人于不死不生”,即超越了时间的有限而达成永恒。

真是妙哉!

三个石头

2023.8.19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