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论语:逸民(18-8)
845365

论语:逸民(18-8)

紫网2023-10-15 14:11:280

孔子列举了古代的七位逸民即不仕之人,并对他们作出中肯评价,以此表达自己的志向和他们不一样。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注释】逸民:逸,同“佚”,散失、遗弃。隐居不做官的人。伯夷、叔齐:古孤竹国国君之子,以国相让,避居首阳山。虞仲:即仲雍,周太王的儿子,王季(季历)的兄长。《史记》记载有太伯、虞仲让位于王季的故事。夷逸、朱张、少连:身世不详。中(zhòng):符合。放言:放,放置。隐居起来,不谈世事。身中清:身,立身。清,清白。立身合乎清白的标准。废中权:废,放弃。权,权变。弃官合乎权变的要求。【译文】逸民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就是伯夷和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言语合乎伦理,行为经过考虑,也就是如此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而不谈世事,立身合乎清白的标准,弃官合乎权变的要求。我就和他们不一样,没有可以这样做或者不可以这样做的问题。”逸民,就是指那些不仕之人。孔子将所列七个不仕之人分为三类。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他们曾阻拦武王攻打商纣王,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朝后,他们认为自己是商纣王的百姓,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这种以死殉道的精神值得学习。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天下无道,他们也不肯归隐,坚持以“直道事人”,誓死为国家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品格值得称赞。虞仲、夷逸“隐居放言”。他们坚持独善其身,保持自身高洁,是真正的隐士,但对国家、对社会、对民众贡献不大。孔子则有自己的立身处世之道,即“无可无不可”,可仕则仕、可退则退,该仕则仕、该退则退,以道义为标准,不偏不倚、执中用两,“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大智慧所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