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桓温:东晋士族政治里的一个另类,既没流芳百世,也未遗臭万年
845422

桓温:东晋士族政治里的一个另类,既没流芳百世,也未遗臭万年

紫网2023-10-15 15:00:530

东晋宁康元年(373年),大司马桓温病情渐重,此前他已实行过废立天子之事,距离篡位只剩下加九锡半步之遥,开始紧锣密鼓地加快篡位步伐。

虽然东晋的皇权早已旁落,但他却像曹操对待苟延残喘的东汉,以及早已成为傀儡的汉献帝一样,抱有一种不合时宜的念想,不好意思直接废黜上位,非要搞个禅位的遮羞布,结果被谢安抓住他过于纠结面子的心理,最终被一份修修改改的诏书将其拖死。

桓温北伐

七月,桓温带着无限的遗憾病逝,终年六十二岁。

三十年后,小儿子桓玄代晋自立,建立桓楚,追尊他为太祖宣武皇帝,对于他来说,这个身后名只会拖累自己,不要也罢。

桓楚仅仅存在三年

而对于东晋门阀士族来说,桓温是东晋这个士族政治里的一个异类。

桓温崛起之前,东晋的政治格局一直是皇帝与门阀世族共治,士族轮流坐庄,依次执政,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而且几乎都是文臣掌权,很少有人像桓温这样,带着军功辅政的

尤其是消灭成汉后,桓温异军突起渐渐地打破了这个格局,他成为东晋朝堂一股独立的力量,既不是门阀士族的附庸,也不是皇帝的棋子,他想篡位,但他又不是简单的篡位,他要扭转这种皇帝与门阀世族共治的格局,他要建立的是一个属于皇权至上的新王朝

他这么做,必然会促使皇帝与门阀世族结成统一战线,一个不甘心失去权力,一个不希望失去帝位,天然的政治联盟必然会极力阻止他迈向帝位。

那么桓温如何做的呢?先后发动三次北伐,目的就是给篡位制造声势,建立震主之功,让他完成从枭雄变为英雄的华丽转身,他是真的北伐吗?不,他北伐的动力完全是为篡位服务,想用养寇自重的游戏震慑朝廷,结果可想而知,前两次的北伐成果全部付之东流。

桓温北伐的动力完全是为篡位服务

第三次北伐他想铆足了劲建立不世功业,没想到半路杀出个慕容垂,枋头之战让他铩羽而归,也让他彻底失去用功业篡位的机会,只能紧锣密鼓地加快篡位步伐了。

桓温说过:“大丈夫若不能流芳百世,就宁可遗臭万年”。可惜他这一生既没流芳百世,也未遗臭万年。

早些年,桓温的所作所为的确可以流芳百世。

桓温本是一个普通的士族子弟,身份远远不如王、谢之流,父亲桓彝因平定王敦之乱获封万宁县男的爵位,对于桓家来说,这份家世并不厚重。

真正让桓温进入权力阶层的是庾翼的支持,庾家当时是作为外戚掌握朝政,因而庾翼的推荐很有分量。

在诸多同时期的士人中,庾翼只对桓温和殷浩青眼相加,因此将桓温推荐给了朝廷,而且在庾翼的大力推荐下,晋明帝将女儿嫁给桓温,桓温一下子成为了皇亲国戚。

对于庾翼的支持,桓温自然投桃报李,当时庾翼想要北伐,却遭到朝廷的反对,仅有桓温等人支持,因而桓温被任命为徐州刺史,负责东线战事。

此次北伐无疾而终,随着晋康帝的病逝,庾家也失去了对朝廷的控制,最关键的是,庾家代表人物庾翼、庾冰兄弟又相继病逝,临死前庾翼打算把自己权力基地荆州交给自己儿子庾爰之接任。

对于衰弱的庾家,朝廷自然不会把荆州这么重要的地方交出去,但荆州庾氏的残余势力又很强,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这时候桓温站了出来,表示愿意赴荆州任职,并且说自己可以妥善处理庾氏的残余势力。

永和元年(345年),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被庾氏兄弟把持十几年的荆州终于落到了桓温手中,而桓温的人生,也从此开始真正发生改变。

永和二年(346年),整合好荆州力量后,桓温告知朝廷他要伐蜀,此前桓温根本没和朝廷说过此事,还没等朝廷同意他就径自领兵伐蜀,对于朝廷而言,一个将领不经过朝廷的任命就私自出兵,影响极其恶劣。

灭了成汉,东晋拓地千里

但偏偏桓温伐蜀成功了,割据蜀地的成汉刚刚内乱,桓温仅用四个月时间就平定成汉,有了灭国之功,朝廷也不敢斥责什么,反而根据战功嘉奖了桓温。

东晋拓疆,本是好事,但桓温却私自出兵,行事如此之狂自然引起朝廷的担忧,对于门阀士族共同掌权的东晋而言,桓温日后必定尾大不掉,必须培养出一个可以跟桓温分庭抗礼的人,以维持局面平衡。

桓温可以伐蜀,朝廷自然可以北伐,虽然此前北伐屡次无人支持,但此时后赵因石虎去世陷入内乱,正好出兵,可惜朝廷任命的禇裒、殷浩两人能力不行,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远在荆州的桓温自然知道朝廷的用意,但他并不着急,因为他也知道禇裒、殷浩等人不堪大任,如今战败,朝廷再无可用之人,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地上书朝廷,他也要北伐。

朝廷本来就是想利用北伐挖掘一个可以抗衡桓温的人,自然不会允许他的请求。

桓温也知道朝廷不会答应,在收到诏令后直接领兵顺流东下,直奔建康,朝廷以为桓温要作乱,纷纷派人劝阻,桓温也不是真的想作乱,他只是想吓唬一下朝廷大臣而已,看到朝廷服软,心满意足地回到了荆州。

等殷浩再次战败后,桓温再次趁机上书逼废殷浩,至此朝中再无人可制衡桓温北伐。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温北伐前秦,他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想要恢复失地,他想要立威,然后挟巨大军功成为权臣。

第一次北伐颇为顺利,不久就攻入关中,大军驻扎灞上,关中百姓扶老携幼前来围观,甚至有老痛哭不已,声称几十年过去了,没想到还能再次看到官军。

而在围观的百姓中,桓温见到了日后的前秦丞相王猛,当然王猛现在还是白身,和王猛交谈后,桓温对他很欣赏。

王猛

桓温很好奇地问王猛,为什么他奉天子之命率领十万大军进入关中,唯独不见关中的豪杰前来投奔呢?

王猛直截了当地说:“您不远千里而来,深入敌境。可如今长安近在咫尺,您却屯兵于灞上,不渡灞水。大家都不知道您究竟是什么心思,所以才犹豫观望,不敢前来投奔。”

对于王猛的话,桓温默然,因为他也认同这句话,想要攻克长安必须渡灞水,但桓温大军停兵于灞上,不渡灞水,明显进攻之意不足,想要自保,关中的豪杰也摸不透桓温到底是不是真的要收复失地,因此不肯轻易地表明立场。

果然没多久,桓温和苻雄大战失败,而且前秦在关中坚壁清野,无奈之下,桓温只能退兵,临行前桓温想要邀请王猛回东晋,但遭到拒绝,他想要留在关中观望一下局势,最终选择了苻坚。

桓温北伐的目的

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再次北伐,出兵不久就攻占了洛阳,可惜桓温攻占洛阳后并没有经营,只携带三千户百姓返回江陵,既没有驻军于此,也没有屯田垦殖,仅仅是任命了地方官而已。

而收复洛阳后,桓温上书朝廷迁都洛阳,但朝廷却百般推辞,一来洛阳地处前线,二来朝廷不想搬到桓温的势力范围内。

如果桓温真的想北伐,理应好好经营洛阳才是,但他没有,只是静静地在江陵待着,洛阳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前秦和前燕混战,暂时没有顾得上而已,随着前燕胜出,洛阳周围的城镇逐渐被前燕侵占,最终失陷,在这期间,桓温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军事上的部署或者支援

收复了洛阳

可以说桓温前两次的北伐,并不是真的想要收复故土,单纯地就是捞取政治资本。

桓温本是士族出身,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就是门阀的势力,但他又极力想要摆脱门阀对朝政的影响,打破士族和司马氏掌权的格局,不为门阀士族所充分接受。

但偏偏朝廷又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压制或者制衡他,面对桓温种种出格的举动,朝廷的选择只能是忍气吞声,更加助长的桓温的野心,当然也让桓温和朝廷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不信任。

桓温把持朝政后始终不肯进入建康,选择在建康上游江陵遥执朝政,晚年也想要篡位只愿意在建康几百里水路的姑孰(今安徽当涂)驻扎。

太和三年(368年),桓温的地位已经位在诸侯王之上,他所获得的一切都是靠北伐获得的,但他的北伐从来不是为了收复失地,只是想要以此来弄权,最后取代晋室称帝。

既然北伐是立威,自然不能出现一点有损威望的事情,所以前两次北伐达到目的后就停滞不前,桓温真正怕的是遭遇大败让自己威名受损。

太和四年(369年)三月,桓温再次北伐,这一次北伐他准备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可惜遇到了战神慕容垂,一场大败终结了桓温想要继续靠军功立威的心思,一时间桓温声望大减,图谋失败。

桓温的失败铸就慕容垂的威名

至此桓温江注意力转向朝廷内部,想要加紧篡位。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借故废除了皇帝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这就是简文帝。

废立皇帝已经是成为权臣必经之路了,就当桓温还要更进一步的时候,东晋另一股政治力量门阀士族成为他要解决的最大阻力,士族可以支持他掌权,甚至遥控朝政,但他想要称帝打破东晋建国几十年来的政治传统,士族却以行动表达了最坚决的反对

简文帝在位不过八个月,临终前,桓温希望简文帝传位给他,简文帝也打算如此,但遭到太原王氏的王坦之所劝阻,简文帝这才作罢。

简文帝驾崩后,群臣害怕桓温的权势,不敢扶立太子即位,在琅琊王氏的王彪之竭力推动之下,太子司马曜才得以继位,是为晋孝武帝,且阻止了桓温摄政的提议。

东晋门阀代表两个家族就是王家和谢家

此时桓温已经等不及了,要求朝廷给他加九锡,但这次又被谢家所阻拦,谢安反复修改诏书,最终活生生地拖死了桓温,至此,距离皇权只有一步之遥地桓温最终被自己所在的门阀势力所阻挡。

桓温的所作所为已经和流芳百世没有关系了,但也没有遗臭万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临死前的一系列安排。

桓温就像曹操和司马昭一样,没能完成改朝换代的最后一步,但他却没有学他们把完整的权力交给儿子,让儿子完成家族使命。

临终前,桓温废黜了已经成年的世子桓熙,将自己爵位留给仅有四岁的小儿子桓玄,然后将自己控制的长江下游各州交还给朝廷,长江中上游八个州的大权交给了一直不认同自己篡位的弟弟桓冲。

对于这个安排,桓熙自然不满,和弟弟桓济、叔父桓秘一起密谋想要在桓温葬礼上击杀桓冲,却被桓冲先发制人抓住,桓家最终由桓冲掌权,而桓冲掌权的十年里,桓家对朝廷始终谨守臣节,这大概也是桓温最后的想法吧。

桓温之前,掌权的都是靠官位晋升,但桓温硬生生地走出了靠军功晋升掌权的路子,打破了东晋门阀士族游戏规则,也让寒门出身的人得以用军功掌权,比如刘裕。

可惜没算到自己儿子桓玄的野心,桓玄代晋建楚,看似桓家还是走上了帝位,但最终便宜的却是刘裕。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