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状告和尚非礼,朱棣闻了一下尼姑,冷笑道:立即将她凌迟处死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上,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君,在与侄子朱允炆的皇权之争上,把他的残忍、无情表现到了极致。然而,朱棣也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励精图治,将明王朝推向了巅峰。
朱棣登基后,对百姓们的生活格外关心,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有一次,朱棣在微服巡访途中,听到路人喊着县令在尼姑庵外开堂审案,说是一个尼姑状告和尚非礼她。
朱棣听后心生好奇,决定去看看热闹。他带着侍卫赶到时,发现尼姑庵外已经聚集了许多围观的百姓。
一名侍卫率先挤了进去,向知县出示了令牌。知县立刻出来恭恭敬敬地把朱棣迎了进去,刚要下跪,却被朱棣拦住了。他告诉知县不要惊动众人,专心审案就好。
于是知县继续审案,朱棣则坐在一旁观察,这尼姑是灵雀庵的住持,30多岁,身材高挑,即便不施粉黛,也难掩她的姿容秀丽。而和尚却个子不高,长相普通。
尼姑看到县太爷对朱棣如此恭敬,想他必然是个身份高贵之人。于是,她走到朱棣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起和尚的恶行:“这和尚见贫尼貌美,便生起邪念,想非礼于我。这种卑劣行径不仅玷污了贫尼的名誉,也败坏了佛门的清规戒律。恳请贵人,为贫尼主持公道!”
朱棣看了看被控告的和尚,问他此事是否属实?和尚向朱棣行了一个佛礼,面露坦然之色:“小僧乃是佛门弟子,一直严守清规戒律,怎么会对他人萌生邪念,做出非礼之事呢?”
此时知县大人看得也是一头雾水,他觉得和尚一脸坦然,不像是会做出此等恶行的人。再看看尼姑哭得如此委屈,她也没理由去诬告一个和尚啊!当时又没有其他人在场,也没有任何物证,真不知道该如何判决。
朱棣细细打量了一下尼姑,发现她面色红润,眉眼之间还带着一股妖娆妩媚之气,可不像常年在庵堂中清修的出家人。
为了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想法,朱棣站起身来,走到尼姑身旁,闻到她身上散发着浓郁的脂粉香气。同时也注意到她的耳垂上竟然有耳洞。朱棣立刻吩咐侍卫对这座尼姑庵进行彻底搜查。
朱棣重新坐回椅子上,笑着说:“稍等片刻,很快就知道你们两个谁在撒谎了!”和尚依旧是一脸坦然,尼姑却神情慌张。
不到一个时辰,侍卫回到了堂上向朱棣禀报:“属下等在灵雀庵后堂佛像下,发现了一个地道,进去查验后,发现里面竟然有28位年轻男性的尸体。”
看热闹的百姓们听了侍卫的话,不由得连连惊呼,尼姑被吓得瘫软在地,朱棣怒斥她:"你还不从实招来! ”
尼姑这才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原来她用尼姑庵来为自己做掩护,经常用迷药迷晕那些来这里借宿的年轻客人,有财的劫财,没财的劫色。
这一天,和尚奉师命外出办事,经过灵雀庵时,便进去讨碗水喝。尼姑见和尚年轻力壮,身上又带了盘缠,便心生邪念,在他的茶水中下了迷药。幸好,和尚平时习武,虽然手脚有些乏力,还是逃离了尼姑庵。
尼姑担心和尚将这件事传扬出去,便一路追赶他。结果和尚逃到了人多的地方,尼姑意识到带他回去已经不现实了,于是选择恶人先告状,把他告上了公堂。即便和尚说出自己对他下迷药,也不会有人相信了。
众人听完尼姑的话,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朱棣下令将这个恶毒的尼姑拉出去,凌迟处死!百姓们觉得这个判决大快人心,纷纷拍手叫好!
和尚听了,觉得十分惭愧。一开始他以为尼姑只是为了劫财,所以他选择了沉默,以免有损佛门的尊严。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尼姑竟然是个谋财害命的穷凶极恶之徒。若不是朱棣查明了此事,将来还不知道她要害多少人呢!
这件事,也让老百姓对朱棣这个皇帝有所改观,觉得他赏罚分明,并非是个滥杀无辜的暴君。
- 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