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工作论坛
15795900000016

第16章 案例:怎样培养孩子们的精神力量

李萍

在开发图书馆资源培训课的讲座中,我思考了很多问题。当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就不止一次地说:“你不会永远是个孩子。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为的是长大成人后能有健康的思想,能在世上留下痕迹,不虚度自己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们理解并接受了这种教育。

后来我也做了一名老师,当我面对我的学生时,我意识到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也会长大很容易,但让孩子们明白应同样负有承受使命的责任感时,学生们对后者的理解就不那么容易了。

如何启发学生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做什么,在精神生活方面应当以什么为支点,仅靠老师喋喋不休地说教学生是会逆反的。结合我的本职工作,我觉得利用我们图书馆哪怕是对他们一点小小的提示都是在发挥图书的教育作用。

每当我把我的每一位学生领进图书馆里时,我认为那才是我同学生精神交往唯一可能、唯一平等、唯一不功利的时刻,也是学生第一次与我们图书馆精神源泉相遇相识的时候。学生们在两间屋子里、走廊里好奇地浏览。从地板直通到天花板的书架上都摆满了书,有成千上万册。

有一个姓王的男生,性情外向,特别爱显露自己。恰恰使我不安的是,他常常是满腹牢骚,时时以怨恨和蔑视的态度攻击环境和他人。他说他怕吃苦,希望有个姐姐一样的人呵护他,同时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强者。我觉得他信任我,话说得很开通也说的都是实话,我想抓住这个机会跟他聊聊。我们一边谈一边向书库走去。

“这些书您都看过了吗?”吃惊的男生问道。

我高兴的是,我在他提问当中听到惊奇的声音。男生不时地停在书架旁,时而取下一本,时而又取下另一本。他特想知道这些书都是讲什么的……他一再问我:“老师,我最需要看什么书?”我回答他说:“这里的书不算多。每一本好书我都看过,个别的我读了好几遍,有些好书需要重读。你看,这么多书架的书让我搬恐怕我做不到,可是我能读完。如果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有一些我喜欢的作家你也一定会熟悉和喜欢的,比如莎士比亚、雨果、歌德、巴尔扎克、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我馆里的书约有上万册,还有1000册左右没去读……”

“那其余的,您没有来得及去读,是吗?”

“是的,剩下的我一定得挤时间读完。”

吃惊的男生看了一下图书。我看出他的眼睛里充满着一种新思想。

“天哪!老师,真看不出来您居然还有这股狠劲。”

“书曾给我很多力量,让我克服过很多弱点。我在书中明白,一个弱者不会有太多欢乐,因为他不知道体会生活里的真正幸福,理想和目标对弱者是不可理解的,也是难以达到的。弱者会产生利己主义和胆怯行为,你信不信?假如你越是经历艰难,越是在寻求呵护中学会自我保护甚至学会呵护别人,你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身上责任的担子愈加鲜明,由此产生的心灵自豪感之一角就会愈来愈响亮;假如你对自己大发怜悯之心,那么,你那心灵一角则可能永远郁闷无比,进而灰心丧气并且软弱无能。我要是你这样的男子汉,我就会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行为毫不留情、毫不容忍、毫不吝惜。请记住李老师的话,一个人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只能是在他已经丧失体力或生活能力的时候,但是它的精神力量是能够使他产生新生的体力,并且能作为一个战士继续活下去……”

我看出我们之间的交流使他高兴并激动起来,他跟我说:“您的话让我想到了我的周围得有一片知识的大海,得有一些健康向上的朋友对我耳提面命,我才能快乐才能自信才能开朗起来。老师,我可以常来图书馆吗?我可以跟您走后门多看几本书吗?”

使每个学生头脑里都能有读书的想法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力求做到使能来图书馆的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精神财富。我的责任之一不就是把他们领进他们自己的精神和智力世界中去么?能让他们把我的图书馆看作是一次面对浩瀚大海而思索,并探索的航海之旅且能以大无畏的豪气踏上求知坦途的通道,我就足矣。

这件事以后,我反思了很长时间。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身体和心灵中无不涌着一股莫名其妙的骚动。然而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谁没有体验过青春的魔力降临时的那种奇妙心情呢?好像突然之间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被打开了,一片隐藏着无穷宝藏的新大陆。他们看世界的眼光是天然的理想化,异性的面庞,两小无猜的友情,老师的一句赞扬。

偶尔读到的一则故事或一本好书,都会使他们对世界充满美好的期望。从总体上比较,青少年比成人更具精神性,他们更加看重爱情、友情、荣誉、志向等精神价值,较少关注金钱、职位之类的物质利益。毋庸置疑,对于处在精神成长起点上的青少年来说,当生长环境提供的条件并不十分有利时,他们马上就会被负面社会化现象包围,就会总想读破万卷书却没有来得及去读,总想去认识那许许多多有益和必要的东西而没有来得及去认识,为此只能剩惋惜之情。

但是尽管如此,青年人天然的理想主义并非那么容易被扼杀。在与我交流的中学生读者之中,不乏表现思想性灵之纯正的青年,思维敏锐见地之不俗,多读大家名人之作的学生,着实令我惊叹不已。

这使我相信,今日关心青年人精神成长的人仍然能有所作为,这便是作他们的朋友,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交流,让他们听到学习以外的另一种声音,看到课堂以外的另一种世面。这种声音和这种世面一旦被他们领悟,便足以抵御来自生活环境中的噪音。所以让学生们有意识地去计划自己的读书行为,有老师清楚明白地向他们指出一个人应当怎样读些好书,就会使他们年轻生命中的精神性受到有效的鼓励和培育,而这肯定也是他们长大并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