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图书馆人丛书-图书馆工作论坛
15795900000023

第23章 浅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

王程

内容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本文浅谈图书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各种要素与图书馆的关系。

关键词:和谐校园图书馆地位图书馆作用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年均增长速度达9%,人均GDP从290多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00美元,经济总量达1.5万亿美元。然而,伴随经济发展成功的同时,我国也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国际上公认,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社会各阶层对立、冲突加剧的历史阶段。如何应对挑战,把握历史机遇,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我们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实现共同的理想。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社会理想,更是现实的社会实践,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它不仅仅是一种发展目标,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全社会每个阶层、利益集团、每个人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这股历史的洪流中。和谐社会是多种多样、包容万物的社会,具体到与我们自身相关的领域来说,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有平等地、充分地享受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好处,获取文化知识、各种信息文献的权利。

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比如“和衷共济”“厚德载物”“和气生财”“以和为贵”都是对这种和谐精神的注解和说明。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这五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所以,创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图书馆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务。也就是说,图书馆作为文化知识的载体,也必须为全体师生提供平等的、充分的服务。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①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

②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③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通过学校积极有效的培育,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好的事物;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整体价值构成的和谐,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内外和谐、上下和谐和长幼和谐等,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知道接受管理的过程,不仅是接受来源于学校的管理和规范,也是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而且自己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也具备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懂得关注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同学服务,情系同学,无私奉献,互助互爱。

和谐校园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宝库——“图书馆”。图书馆应下大力气搞好开发馆藏文献的工作,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既充分当好“先行者”,又充分当好“后勤官”。

和谐校园是创新的校园,而创新更是离不开科学知识和各种文化信息,创新的基础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对现有社会文明加以创造性的提高。图书馆首先要创新自身的服务方式、手段,创新自身的管理机制,使自己能不断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图书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的功能(一)充分发挥阅览室的功能课外阅读也是一种课程,是学生个性发展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是陶冶个性、发展想象、施展才能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基地。

学生到了阅览室,往往习惯于自己随意拿一本期刊或一份报纸,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甚至有些学生读者把阅览室当作消磨时光的场所。为此我们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选择阅读内容,安排阅读顺序,提出阅读要求,建立有效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我们对于读者的特殊和个别要求,主动给予直面的帮助和指导,把自主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如:阅读兴趣小组有“作文兴趣小组”,我们就推荐关于作文方面的学习资料,《作文通讯》《应用写作》《作文成功之路》等。“英语兴趣小组”就推荐《英语画刊》《英语考试向导》《中学英语之友》《中学英语园地》等等。

再次利用环境引导学生阅读,比如在我馆的门前就设置了“与书结缘”宣传栏,里面有导读书目、专题剪报、学生的读后感等;阅览室张贴读书、治学名言;各种文献资料摆放整齐有序;还悬挂“图书馆规章制度”“静”等字牌,醒目地布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这些人生座右铭告诫每个人勤奋、高尚、创造。这种形式是具有其独特效果的。阅读环境干净明亮、安静幽静、馆员服务文明礼貌、耐心细致,让学生在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气氛中,被一种无形的读书力量所吸引,从而能够潜心学习,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充分发挥馆藏库功能

1.指导学生正确、快捷地选择文献资料

通过给学生上文献检索课,介绍图书是怎样进行归类编排目录的,如何使用电脑检索系统查找资料等等,并作一一示范,使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然后进行参观馆藏。使学生了解图书馆,熟悉图书馆的馆藏情况,从而懂得如何快捷地查找文献资料。

2.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馆藏书籍种类繁多,学生的爱好有不同,如何使馆藏文献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是如何使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如学生需要了解各方面知识性的书籍,就应向他们推荐综合性读物:《百科世界丛书》,它囊括百科,举凡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历史、文学、语言、建筑、科技、美术、音乐、绘画、饮食、体育、军事、卫生以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和介绍;如学生有专业性的学科有绘画、美术等,我们就应推荐读一些有关专业性的读物:《绘画事典》《立体构成》《少年儿童课外系列读物》的素描、图案、色彩、造型等。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种类繁多,版本更新频繁,许多学生不知如何正确选择,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阅读,从而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果。

3.利用学生服务员推荐馆藏文献

在图书馆工作人员配置较紧张的情况下,我校在学生中物色了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好,有工作能力,热爱阅读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后在学生外借室、阅览室上岗服务。学生服务不仅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得力助手,而且是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一座桥梁。他们一方面了解周围同学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另一个方面对图书馆的图书信息比较了解,可以及时将新书、好书推荐给同学们,又可以将同学们中的影响反馈给图书馆。我们采取了学生图书馆员带头写读后感、论文比赛等,在上阅览课前,把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读书热情,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新形势下,图书馆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这也给我们图书馆同志的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坚信,只要勤于学习,多于实践,用自己的汗水和创造性的劳动,服务于广大师生读者,服务于素质教育。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本世纪最大的基础——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知识爆炸,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充当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信息社会更是需要数字化图书馆来充当网络社会中的起点、中继站、终点,成为一个开放的数字化文献信息交换平台。

为达到社会和谐,必须消除不平等现象,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肩负着为广大师生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使命。劳动者的文化素养也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不可能构建在文化沙漠中。和谐社会的主体——“人”是不可能由一群文盲、一群没有文化修养的高级动物来组成的。因而,图书馆有着与身俱来的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的使命,这也是图书馆的终极归宿。

参考文献:

1.钱运录。五措施并举构建和谐社会,2002(5)

2.张左已。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8)

3.夏曙霞。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中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图书馆网,2006(1)